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

2021-01-02于建玮赵丽丽

桂海论丛 2021年3期
关键词:重要论述意识形态工作

于建玮 赵丽丽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識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包括政治、价值、话语和学术四个维度。政治维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维度,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方向。价值维度侧重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层面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话语维度强调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管控的能力与效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学术维度则是通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关键词: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政治维度;价值维度;话语维度;学术维度

中图分类号:D64;D2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3-0013-07

基金项目: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意识形态领导权应对网络空间机遇挑战的路径研究”(CSKT2020ZX-056)、中共长春市委党校校级课题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与启示研究”(CCDX2021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得到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更加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包含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之中,它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包含政治维度、价值维度、话语维度和学术维度。这四个维度对于我们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战略任务不断推向深入,卓有成效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根本方向

政治维度是就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性与全局性而言,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维度。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原理,深刻论述并严肃告诫全党要站在战略的高度领会和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1]35-36。着眼于当前国内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性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兴风作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1]53。他特别告诫全党,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斗争中,网络意识形态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互联网正在被敌对势力视作制造“颜色革命”的重要平台,必须对此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29。就具体的工作而言,一方面,各级党委(党组)主要领导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阅看本地区本部门主要媒体的内容,带头把住本地区本部门媒体的导向,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1]33,特别是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坚持守土有责,敢于发声亮剑,“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1]25。另一方面,要持续夯实理论武装,打造政治上的“金刚不坏之身”,这方面以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干部教育为重点环节。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度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使思政课真正成为能够为青少年铸魂的关键性课程;干部教育则要发挥各级党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重点,“引导和促使学员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1]67,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广大党员干部补钙壮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政治维度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科学内涵。主流意识形态具体地表现为一整套思想、言行的规范,这些规范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影响民众并使其接受,使他们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并在思想上认同这一政权,人们对政治权力的认同、信仰和价值判断是执政资源的最深层次因素[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维护好党和国家的事业,确保我们的人民政权能够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这种全局性意义,不能发生任何思想上的动摇;如果错误地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只是“虚功”,出现了不会抓、不想抓、不敢抓的现象,就很容易在政治建设上出现缺位,思想防线上出现缺口,这是在工作中必须要坚决反对的。

(二)正确看待当前意识形态矛盾斗争的实际。应该看到,尽管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斗争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一方面,是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通过网络媒体、公共讲坛等渠道利用更加暧昧、更富有文学性甚至是很有“人情味”的表述迷惑群众,极力和我们争夺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另一方面,是西方敌对势力继续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或者通过这一大批推手、“公知”“大V”等煽风点火,或者通过更加日常的“奶头乐”,极力在中国兜售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妄图让中国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使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附庸。特别是美国近年来对华实行遏制战略,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华施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美国又通过各种“甩锅”的手段污名化中国抗疫的成就,推进其意识形态输出,“意识形态遏制直接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底线,因此对抗的广度和烈度更高,在战略层面制衡中国的作用也更大”[4]。我们必须对当前意识形态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头脑稍不清醒,就可能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或者是钻了空子;同时要对错误思潮、“和平演变”保持高度的警惕,增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紧迫感。

(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刻把握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前沿之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切实提升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立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高度搞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认识水平,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5]。同时,还要树立“大思政”的理念,在各门学科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实现学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要立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执政骨干的高度搞好干部教育,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的原则,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用坚实的学理支撑把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讲深讲透,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既夯实理论基础,又指导工作实践。无论是何种教育,都要注重教学效果,不能流于形式,使受教育者在“真学”“真懂”的基础上能够“真信”“真用”,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标杆。

(四)提高健全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的思想自觉。马克思在研究意识形态时发现,任何社会的统治者都赋予主流意识形态以一定的秩序,即对其进行制度化,“使这种思想统治具有某种秩序”[6],作为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如此。当前,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依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是根本制度的地位,围绕这一根本制度对文化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新闻舆论特别是网络舆情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制度安排。在这方面,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坚持和改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使之成为建立相应体制机制的政治保证。同时,还要认识到意识形态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意识形态是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强化协作,需要多方联动、全民参与”[7]。这就需要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从实际出发,找到自身工作同意识形态工作的契合点,对本地区、本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总之,要强化把握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用严密的制度设计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价值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總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维度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都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这场硬仗。”[1]105习近平总书记还立足于统一全国人民思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1]107。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8],这就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意识形态工作联系起来,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维度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认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任何一种主流意识形态都能体现这一社会总体上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能够使这一社会在总体上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这就是意识形态的价值正当性,即“意识形态作为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能够为整个社会政治运行提供基本价值规范,从而在社会政治领域塑造出一种意义秩序,这样一种意义秩序能够成为超越多元政治理念差异、消解社会政治冲突的精神纽带”[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真伪、善恶、美丑上能够保持一致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之魂、国家之魂,是全体人民的价值之魂、精神之魂,是联结广大人民群众信念、信仰、价值追求的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具备的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在价值层面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提供精神动力。

(二)充分认识到当前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在总体上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但也必须看到,在我国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伴随着市场经济中资本逐利性、功利主义的实用性以及在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价值虚无等因素,人们的价值取向不仅开始多元,同时也出现了混乱与失范等现象,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功利化、责任意识淡薄化、政治参与意识冷漠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背离化[10],这些现象导致了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诸如信仰缺失、金钱至上、奢侈腐化等[11]。这些现象和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很难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更谈不上入脑入心。这也凸显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

(三)形成价值层面的意识形态自觉。意识形态的价值正当性告诉我们,价值层面意识形态自觉的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社会成员自觉接受和认同为前提,“完成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化,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使社会的整体价值追求和行为目标与国家意识形态相一致”[12]。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价值实践、宣传教育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成员都能把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端正个人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并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全国人民共识的战略意义,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每名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认同。这种价值观认同能够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成员认识、评判社会生活中各种价值实践的重要标尺,促进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上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一致。这样,在价值观层面上,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就不是处于简单的自发状态,而是更加高级的自觉状态。随着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加深,这种自觉状态也能够不断得以巩固,这对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三、话语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话语维度,就是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操控、话语管控的能力与效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动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在任何时候都不“失语”或“失声”。能够发出声音的前提是管住阵地,一旦阵地失守,发声也就无从谈起,“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30。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民性,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站稳人民立场的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接受习惯和接受需求,“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要坚决克服有些宣传报道脱离生活、不接地气,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1]26。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坚持做到人民性同党性的统一,“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1]23。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领域的同志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讲的话群众喜欢听,写的文章群众喜欢看”[1]32。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话语维度中,有两个方面较为重要。一方面是话语权不是仅就国内而言,而是要统筹抓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把握住国内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同时,还要在国际上能够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扭转因“失语”而“挨骂”的不利局面,“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1]211。解决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讲好中国故事,这需要我们熟练运用各种新兴媒体,把当代中国和传统中国的特色讲好,通过不断提升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来把握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则是舆论话语的把握,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舆论场中不“失语”、不“失地”。一方面,舆论生态必须得到净化,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抵制错误的舆论,“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1]27-28;另一方面,要提高舆论引导与監管的能力,把握好舆论的时、度、效,特别是面对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的最前沿,“解决好‘本领恐慌的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播手段的行家里手”[1]2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话语维度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话语主体的权威性。话语主体是话语的发送者,话语主体的权威性越高,话语的可接受程度就越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包括各级干部和学术、理论、新闻等相关领域工作者。各级干部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执行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直接代言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力,他们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权威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要维持良好的作风形象,因为这是人民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想、信念、宗旨的直接窗口,关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有效性[13]。为了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权威性,各级党政机关要强化自身建设,通过一系列举措树立起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其他话语主体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直接代言人,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者,其传播行为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他们都应该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严守职业操守,讲究职业道德,强化工作作风,提高自身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又一个富于权威性的信息源。

(二)把握好话语本身与话语受体的关系。话语受体同话语主体相对应,是话语的接收方,它对话语本身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话语能不能被受体自觉接受,主要看话语本身是不是符合话语受体的需要。为了处理好这对关系,要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形式的角度上讲,话语应当是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少说“官话”,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如网络流行语),“表达方式要符合大众的思考模式和表达习惯,陈述话语要接近大众的话语谱系和认知能力”[14],在对外传播中还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受众的话语习惯和喜好。从内容的角度上讲,则是要坚持并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科学性与日常性。科学性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能够客观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所取得的成就,理论上自洽、逻辑上严密。日常性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不能和人民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相脱节,“宏大主题只有落到微观日常才能得到最终实现,而且日常生活在平凡之中本身就包含有终极性内容”[15]。只有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都协调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与受体的关系,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更富亲和力与感染力,更加容易被人民群众所认可与接受。

(三)要注意对话语介体的选择与引导。话语介体是话语传播的主要渠道,它对话语传播的实效性和话语权都有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渠道是自上而下的,由于这种方式主要依靠话语主体的单向灌输且缺乏话语主体与话语受体之间的互动,因而在当前新媒体、自媒体占主流的媒体生态中收效欠佳。这就需要我们从群众的接受实际出发,适度减少自上而下的传播渠道,选择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好、群众更乐于接受的话语介体(如微视频、国家形象宣传片)。特别是要主动适应当前网络传播的实际,在网络空间这个意识形态的最前沿积极探索网络空间话语传播规律,娴熟运用并整合各种网络媒体诸如媒体网站、网络社区、各种社交平台等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对于网络,新时代我们要积极探讨管要管到恰到好处,用要用到最大限度的科学规律”[16]。当然,由于网络空间传播的匿名性、碎片化、非理性化与难控性,加之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及其在网络空间中边界意识与主体意识的暂时丧失,往往会使网络空间被有悖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所染指。对此,既要运用法律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做好网络舆情管理与监控,又要求主流意识形态要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占据舆论制高点,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四、学术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基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学术维度,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它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力的学理支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深刻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意义,“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1]71。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放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树立起为人民做学问的观念,把论文真正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1]59。这就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1]69。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立场,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1]76,用鲜明的立场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起到为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学术维度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得以产生的根本因素是特定的经济基础,这就使得哲学社会科学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特定社会制度条件下产生的特定观念和思想。它的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制度具有较高的依存度,这也就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忠诚和服务于其依托形成和发展的特定社会形态”[17]。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之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要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理论自信,自觉坚持和运用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当然,这并不是完全排斥其他方法,而是要在吸收借鉴各种学术资源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其做出取舍:在吸收本土传统学术资源时,要对它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借鉴国外学术资源时,要处理好“洋”与“中”的关系,不能完全“照着讲”,以至于强行把中国实践纳入到西方的学术框架,甚至产生“西方至上”的观念[18],而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在批判性地汲取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接着讲”。

(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意识形态是一整套系统化、理论化和发展着的观念体系,相关的学术研究应当及时跟进意识形态的发展,否则,意识形态就会因为缺少学理支撑而缺乏厚重感和说服力。应该承认,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间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没有完全跟得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支撑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没有能及时吸收哲学社会科学新近研究成果的情况,“对学术话语体系最新的理论成果既不注重借鉴吸收,也不适时加以运用,使得意识形态话语沦为空洞的口号,从而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之中”[19]。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及时关注和主动对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自身能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更加有力的学术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应当在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的同时,不断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汲取养分,提升学术深度和逻辑缜密性。总之,要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良性互动,用哲学社会科学的真理性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说服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三)坚持以实践导向和问题意识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哲学社会科學不能只是书斋里的坐而论道,它要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土壤,要以对社会生活的介入为指向,“学术研究要反映现实、观照现实,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意义”[20]。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也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通过具体的实践导向和明确的问题意识表现出深切的现实关怀。实践导向就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于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锚定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把它们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问题意识则是要基于这些切入点进行对策性、前瞻性研究,既为解决这些问题矛盾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又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框架和学术话语。当然,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意识并不是学术研究中的实用主义,而是说实践性研究必须以基础性研究为依托,用实践带动基础性研究的发展,推动实践性研究的深入,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的开展。只有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意识,我们才能够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具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的同时具有现实温度,建设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的当代中国学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更有力地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

[3]蒯正明.中国共产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

[4]王达.美国对华意识形态遏制升级的实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4):148.

[5]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4.

[7]朱继东.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9.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9]冯宏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社会政治稳定的视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137.

[10]门献敏.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意义与路径取向[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3):66-67.

[11]韩强.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与应对[J].新视野,2020(3):8.

[12]郝保权.多元开放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84.

[13]刘琳琳.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机制研究[J].中州学刊,2018(2):27.

[14]周俊成.社会转型中意识形态叙事方式的转换[J].求索,2016(8):127.

[15]赵丽丽,于建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介入模式[J].岭南学刊,2020(3):85.

[16]张传鹤.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性及路径[J].東岳论丛,2019(12):11.

[17]舒雅婷,鲍金.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何以可能——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为视域[J].决策与信息,2020(4):9.

[18]王芳.论当代世俗化语境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挑战及应对[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4):63.

[19]贾鹏飞.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力的提升[J].社会主义研究,2018(2):51.

[20]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局.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0:40.

责任编辑陆昱

猜你喜欢

重要论述意识形态工作
科技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关于党和法的关系重要论述
学习习近平党建重要论述,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近10年对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看气象科普的未来发展
网络政治动员新思想阐析
习近平意识形态观述论
建国以来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变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意识形态工作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牢牢抓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推进文化产业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