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鸦片战争失败的传统归因与社会转型面临的困境

2020-12-29衡永飞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6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归因

衡永飞

摘 要:忠奸模式的传统归因,导致近代中国依然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是改革舊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可谓南辕北辙,最终迟迟没有开启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大门。教师需要科学的思想、理性的思维来破除传统思维的迷信、愚昧和非理性,正确地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之法,最后走上正确的道路。

关键词:归因;忠奸;社会转型

古人修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给后人以鉴戒,所以中国传统史学非常注重品评历史人物,即所谓盖棺定论。而品评的关键是看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大义名分,气节操守如何,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褒贬。比如君主的谥号,武、明、睿都是褒扬,厉、灵、炀皆是贬抑。《佞幸列传》《奸臣传》《贰臣传》更是对后人的警示,所谓“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古人更注重这个人做的是否对,而不是他是否成功,即以是非而非成败论英雄,所以《史记》把项羽也列入了本纪,将伯夷叔齐置于列传之首。

史书中,王朝兴衰的规律,往往是明君起用忠臣良将,王朝兴盛;昏君听信奸佞小人,国家败亡。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贤的教导不绝于耳。民间的小说、话本、传说更是几乎将之套路化、脸谱化。那些演义当中,总是能够找到干坏事的奸臣和扶大厦于将倾的忠臣,成功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失败是因为奸臣当道迫害忠臣,如果是前朝旧事,那还要加上个昏君在背后推波助澜。比如,北宋的忠臣杨家将,奸臣潘仁美;南宋的忠臣岳飞,奸臣秦桧……

虽然多属后人演义传说,但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了深远影响。鸦片战争的失败,民间归因于千百年来沿袭的传统思维:皇帝任用奸臣,而疏远忠臣。三元里抗英发布的檄文中说:“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此次由奸相受尔笼络,主款撤防,故尔得乘虚深入。倘再犯内河,我百姓若不云集十万众,各出草筏,沉沙石,整枪炮,截尔首尾,火尔艘舰,歼尔丑类者,我等即非大清国之子民。”[1]

“在民间叙事中,林则徐是忠臣,洋人们都怕林则徐,穆彰阿、琦善他们则是奸臣,专在后方捣乱,如果没有他们,鸦片战争的结局肯定不会是这样。”[2]

林则徐、魏源等少数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军事上的落后,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是:“无理!可恶!”“一派胡言”。传统观点是华夏怎可学习夷狄呢?

由于历史上华夏文明长期领先于周边民族,华夏文明的对外交往就变成了不断向外辐射、同化异族的过程。华夏文明是这个辐射的中心源。因此,又称之为“中华”“中国”。而居于中华周边的民族就是文化落后的蛮夷之民,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在政治上,中国是居于天下之中的“天朝上国”,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逻辑,中国的皇帝是“天下”的共主,所谓华夏“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蛮夷是中华的藩属、化外臣民,是一种不平等的君臣关系。

在文化上,中国是开化文明的,蛮夷是不开化、野蛮的,中国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责任,而蛮夷则有向慕中华、定期朝贡的义务。

经济上,中国天子“富有四海”。“天朝物产丰富,从不假外夷以通有无”,而外夷无中国则难以活命。中国与外夷通商,不是互通有无的交换,而是天朝抚恤外夷的一种手段。

这就是中国的“天下体系”“华夷秩序”。在这种“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之下,使中国朝野上下认为中华文明是天下最优秀的,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华夷秩序建立的前提条件是华夏文明领先于周边民族。而从16世纪开始,华夏文明开始逐渐落后于欧洲,但是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的中国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华夷观念、天下体系,认为这些 “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与以往的蛮夷没有什么区别,把无幸沾浸华夏教化的西洋诸国看为化外夷狄。

所以,向西方夷狄学习简直就是自我沉沦,是“无理!可恶!”“一派胡言”。道光皇帝也将此次战败归因于底下的人未能尽心办事,因此将与鸦片战争有牵连的官员、将领统统问罪,琦善、耆英、伊里布、奕山等处以斩监候。之前的是林则徐被贬新疆伊犁。措施是督促臣下尽心办事,尽忠朝廷。

鸦片战争的失败,到底是因为中国的落后,还是琦善等奸臣的卖国?当时中国的应对之策,究竟是改弦更张的改革,还是走传统的“亲贤臣,远小人”老路。归因不同,结果迥异。

“前者从中国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困难。后者似更注重于人物的褒贬,对策又似明快简单。两者之间,有着认识深度上的差异。”[3]

历史的惯性和惰性,国民的愚昧和感性,推动我们还是寻找传统的归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琦善等奸臣卖国,林则徐等忠臣不得重用使然,所以只需要罢黜奸佞小人、重用忠臣贤臣即可,无须改弦更张的社会改革。

为了使正义伸张、奸邪不生,必须强化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建设,也就是说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不是‘天朝的弊陋,不是中华的落伍;反而是证明了中国的圣贤经典、天朝制度的正确性,坏就坏在一部分‘奸臣并没有照此办理。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3]

这是近代中国的悲哀,古代传统的归因很难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我们需要科学的思想、理性的思维来破除传统思维的迷信、愚昧和非理性,正确地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之法,最后走上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姚薇元.鸦片战争实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张鸣.重说近代史[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4.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4.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归因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归因、归责与灾难——基于雾霾与地震的比较分析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