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策略浅探

2020-12-29仇春梅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6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初中道德与法治文化自信

仇春梅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肩负着培养初中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责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初中生是中国的未来,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但当前我们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存在狭隘之处,文化认同以及建立在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面临某些具体问题时还容易发生动摇。因此,利用好自己的学科阵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和反思。

一、巧用文本资源,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1.善用文本中的名言警句进行点染铺陈

点染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是一种染色技巧。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先点出主体重点,然后再对其细节进行详细的渲染描写。点染技法同样适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行文部分巧妙结合了很多名言警句,例如:在讲到“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时,引用了“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名句;在讲到中国民主价值追求的重要思想源头时,引用了“民为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的传统思想;在讲到依法行政时,引用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的警句。名言警句不就是对文本的点染吗?教师的适时使用,不就是对课堂的点染吗?通过这种点染,让学生在感悟的同时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借用文本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主题探究

文本中的事例都是精挑细选的,有代表性。如果能够把事例的精神内核挖掘出来,就能获得学科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丰收。围绕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南泥湾发展变化的材料,我设置了探究主题:改革开放背景下南泥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步骤如下:(1)学生用多种方式查阅史料,了解以下历史: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60年代,开荒造田;改革开放后,国家投资开发建设南泥湾农场;1995年,启动南泥湾农场扶贫开发基地建设后续工程;如今的南泥湾拥有万亩良田,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2)对以上史实进行思考分析,其间可采取分点对应分析思路,如革命年代的大生产运动有怎样的重要意义?体现了什么精神?“开荒造田”体现的是什么精神?扶贫开发基地建设体现了怎样的理念?如何处理继承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从中可以得知国家对文化传承的什么态度?(3)展望未来,你觉得南泥湾会是怎样的面貌?判断依据有哪些?依据背后反映出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特征?这样的主题探究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又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传承的迫切愿望。

二、研究热点新闻,拓展文化外延,增强文化自信

1.搜集与文化有关的新闻,直视发展成就,增强文化自信

与文化相关的新闻时有出现,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做宣讲机,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新闻,让学生从一个又一个时政新闻中感受发展成就。比如我组织班上学生利用班级板报做了一期“2019文化成就展”的专题版块。向学生介绍了2019年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比如:2019年6月17日,针对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抗药性”卫生难题,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数年,终于揭开青蒿素抗疟机理,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应对方案,用事实告诉世界: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2.解读其他重大新闻,寻找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重大新闻,社会影响面广,传播速度快,关注度高。但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来源多元,有些没有经过深层次加工,学生信息来源单一,容易认识肤浅。此时,教师要做有心人,对重大新闻进行深层次解读,追寻新闻背后的文化基因。中国能够化险为夷,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盛状,让人们过上美好、幸福、和平的生活,这源于什么呢?源于每一个中华人民都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源于热爱人民、临危不惧、扶危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具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这是人民需要的,是发展和强大需要的。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是熔铸在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是我们攻坚克难的法宝。

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道德与法治老师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构建更加浓厚的课堂文化氛围,多途径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走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从而增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献:

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复兴[J].理论学习,2017.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初中道德与法治文化自信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