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有效性思考

2020-12-29唐六娟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6期
关键词:初中生核心素养

摘 要:目前初中心理健康课程存在“教学目标不清”这一普遍问题。根据埃里克森的核心任务发展理论,参考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心理健康课程,提出了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及相应教学目标,并提出:采用年级主题式教学,运用心理课+心理户外游戏+心理微课的形式,使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更明确,能更有效地培养该年龄段学生的核心心理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心理健康课程;初中生

一、问题提出:核心素养指向的心理健康课程

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目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精髓所在。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心理健康课程恰恰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培养其解决“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冲突的能力。毋庸置疑,心理健康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任务是有差异的。

(一)学生的呼唤——无处安放的青春

“我斗不过他们,反正无论如何都要依从他们!”“我是一个……说不上来自己的特点。”“我就是个背锅的,组里人都说没有我就好了。”“女生们都很讨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等等。初中生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时期,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给小小的身体带来各种情绪和烦恼。怎样一下子应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巨变?怎样处理亲子及与各科老师、小组成员、异性的关系?初中生不知道怎样更好地应对,应付方式还很幼稚。同时,不良的应付方式使结果更加糟糕,往往加剧了自身负面的情绪体验,也非常不利于人际冲突的解决。

在每学期的个案咨询中,学生前来咨询“同伴交往”“亲子矛盾”“情绪问题”“青春期的烦恼”的比例,也远远高于“考试”“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升学择业”。因而,对初中生来说,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变化,如何排解不良情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成长命题。

(二)心理课程现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1.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分散

笔者回顾自己6年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经历,也参观学习了多所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学后发现,心理健康课存在教学目标分散的问题。以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为例,既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有情绪调节,还涉及认识自我、环境适应、生命教育、培养良好的消费观念等,一学期的课时少,但主题多。这样的设计容易使心理健康课堂形式化,导致学生对此阶段的核心发展任务体验不足,心理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课程教学形式与教学目标不匹配

目前大多心理健康课程采用心理健康课、心理讲座、学生社团活动的教学形式。大多数学校以心理健康课为主,心理讲座及社团活动为辅。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分散,心理讲座的主题往往是根据学校相关部门近期的德育要求而定,学生社团活动多是根据少数学生的需求或兴趣开展。具体实施下来,心理健康课、心理讲座、学生社团活动三者在教学目标上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教学形式与学生心理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不匹配,很容易导致学校心理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心理课程体验表面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在诉求。而心理健康课程目前却存在“心理课教学目标分散”“课程教学形式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的现状。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核心成长任务是有差异的。那么,不同的年级,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是什么?如何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有效实施?

二、理论依据

1.埃里克森毕生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核心任务处理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心理危机。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核心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即形成较为稳定的“自我概念”。

2.美国马萨诸塞州心理健康课程目标

根據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时晨晨的研究, 美国马萨诸塞州心理健康模块分段学习目标中,至八年级结束时,能够“描述外貌、身体变化、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关系”“体验不同的情绪,以及这些情绪是怎样影响生活的”“识别导致抑郁的原因与结果,以及寻求正确帮助的道路”。至十二年级结束时,学生能够“描述身份认同、理想自我、公众自我和私人自我的差异”“描述性别因素对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的影响”“描述破坏性行为的迹象表征,并识别各种有效的专业干预策略”“识别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及治疗方式”。

三、年级主题式心理课程及其目标

本研究的“年级主题式心理课程”,根据埃里克森八阶段发展理论,参考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学习了多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前辈,按年级,笔者归纳了七、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及课程目标。(目前九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研究及实践经验较少,故文中未作分析。)顺应七、八年级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及课程目标见表1。

怎样的教学实施形式能较有效地实现这种核心素养指向的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提出:可采用心理课+户外心理游戏+心理微课的教学活动设计。

四、课程教学形式分析

心理课,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强调使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和真实的体验,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教学设计来开展,并通过学生内省或强化,建构自我认知、习得目标行为。毫无疑问,心理课是学校心理课程的主要形式。

为何要安排户外心理游戏这种教学形式?通过对我校七、八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他们向笔者提出:“想多去教室外面活动”“外出游玩”“走出教室去外面上课”“多一些心理游戏”“玩一些集体游戏”“玩一些心理卡牌游戏”等。18届九年级学生在二模考试之后,状态很不稳定,教务处安排了体育组及心理教师,在大课间推出班级心理游戏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团队中获得更多支持,从而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活动进行了三次,通过学生前后情绪状态的对比表明,这种户外形式的心理体验活动在解压放松、团体支持这块有较好效果。因此,也可以尝试应用在七、八年级学生“通过同伴评价及支持获得自我同一性”“男女生大方交往”这些教学领域。

当前,心理微课发挥了重要的心理援助作用。因此,把心理微课作为学生的补充学习资料纳入心理教育课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观看,或与家长一起观看,强化心理课上的认知、行为体验。

参考文献:

[1]时晨晨.课程·项目·服务: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重路径[J].上海教育,2017(35).

[2]冯航贞,叶颖.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以马里兰州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

作者简介:唐六娟(1988.4—),汉族,女,浙江金华兰溪人,浙江省杭州高新实验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初中生核心素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