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真”

2020-12-29孙立章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6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数学课堂课堂

孙立章

摘 要:同课异构课堂强调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求异往往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着力点,但在求异的设计过程中更应求“真”。

关键词:同课异构;“真”课堂;数学课堂

笔者日前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由三位老师分别执教苏科版九下“6.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一课。三位老师(以下称甲、乙、丙)教学理念新颖,基本素质良好,都能围绕教材设计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规范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同时,三位老师又表现出不同的个性风格,以不同方式诠释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真”,展现出教学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体现了“同课异构”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创设真情境

本课课本提供的情境是:比例尺不同的两幅江苏省地图中,设连接南京与徐州的线段分别为a、b,它们的比为a/b,连接南京与连云港的线段分别为c、d,它们的比为c/d,这两个比值相等吗?

甲老师:使用课本情境,给学生尝试与交流的机会。乙老师:想了解学校与周恩来纪念馆的距离,有什么办法?学生1:上网搜。学生2:看地图,知道比例尺,量出图上距离,计算可得。丙老师:学校组织旅游,已知学校与盱眙第一山的图上距离是4cm,实际距离是80km;学校与白马湖景区的图上距离是2cm,实际距离是40km,它们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相等吗?

三个不同的情境在“真”的体现上有一定差距。甲老师的情境来自课本,但面对淮安的学生可以将城市改为淮安到南京、淮安到连云港,将淮安作为中心,学生会倍感亲切,更易引发真情实感。丙老师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但提供的数据与实际相差较大,不够真实。比较而言,乙老师创设的情境更真,并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创设真情境就是要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知识、获得能力。教师在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是落实新课程、新课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提供真问题

本节课为了得到比例线段的概念,甲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第一幅图中,请你度量并计算南京与徐州的线段之比。在第二幅图中,请你同样度量并计算南京与徐州的线段之比。这两个比值相等吗?丙老师提出问题:学校到盱眙第一山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是多少?学校到白马湖景区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是多少?这两个比值相等吗?

这两位老师的问题看上去似乎差不多,但仔细思考发现,甲老师的问题是针对不同比例尺的两幅地图,丙老师的问题是针对相同比例尺的同一幅地图。不难发现,甲老师的线段之比体现的是南京到两地不同的距离关系,丙老师的线段之比体现的是比例尺。前者提出的问题缺乏实际价值,似乎是为了知识呈现而编造问题,相较之下后者的问题则更真实,更有实际意义。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真问题不仅需要教师吃透教材,还要善于将问题与其产生的价值联系起来,使问题焕发生命力。同时,提供真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获得真思考

课本安排了例1:某市地图上有块三角形草地,三边长分别为4cm、5cm、6cm。已知这块三角形草地最短边的实际长度为80m,求另外两条边的实际长度。例1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线段比的应用,甲老师和丙老师都选用了这个例题。而乙老师则联系本课情境设计问题如下:开明中学到周恩来纪念馆的图上距离是8cm,实际距离是20km,第二开明中学到周恩来纪念馆的图上距离是2cm,求第二开明中学到周恩来纪念馆的实际距离。

相比较,课本例1过于简单,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大,而乙老师的问题设计更加合理,解决方法多样,学生可以通过比例尺计算完成,也可以直接运用比例线段完成,既体现了情境的深远影响力,又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思考。

要让学生获得真思考,关键在于老师能经常设计有思维难度、有思考梯度、有思维广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采用梯度递进式、分工协作式、小组合作式等不同方式引发学生积极投入,形成真思考的氛围。

四、体会真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感知成比例线段的应用,三位老师都选用了课本例2:已知x/3=y/5,且x+y=24,求x、y的值。课堂上,三位老师也都给了学生思考与展示的机会。

解法1:直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2:由题意得x=0.6y,代入到x+y=24,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解法3:由题意得y=24-x代入到x/3=y/5,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解法4:设x/3=y/5=k,则x=3k,y=5k,代入到另一个等式,通过求k来解决。

课堂上,甲老师对学生的解法1直接说:“好复杂呀,思考如何改进一下。”乙老师说:“上述方法,显然方法3设k法最简单。”丙老师说:“我们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

要想让学生体会真方法,首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各种解法思路以及计算过程;其次要比较方法优劣,每个人的认识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心仪的好方法也不尽相同,要允許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并能阐述理由;然后,大部分问题可以从多种方法中得到最优方法,并形成共识,但有时方法的优劣区别并不大,这时需要联系教学需要进行适当引导(教材本题主要想介绍这类问题的一般解法:“设k法”)。

有些人认为,数学学好了,题目会做了,思维严密了,数学的“真”也就在其中了。其实不然,数学课堂犹如曲折表达的诗词,其背后掩蔽着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蕴,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创设真情境,提供真问题,使学生无声中获得真思考,体会真方法,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真”课堂。

参考文献:

[1]罗增儒.同课异构与教学的二重性[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3).

[2]张奠宙,柴俊.欣赏数学的真善美[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数学课堂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