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与社会课程建设

2020-12-29洪徐梅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策略

洪徐梅

摘 要:社会的发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初中历史与社会包含地理、历史等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以德树人,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多方面能力,培养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针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探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对青少年能力的培养值得社会深入思考与探索。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然而部分教师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片面地只教授教材内容,机械地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紧跟时代潮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降低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提出几点建议。

一、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学生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善于反思自己。部分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等原因而丧失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如适当穿插讲解历史趣事或让学生表演历史小故事,也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历史片段,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

如在“世界地图的变化”中,教师可以穿插讲述哥伦布、麦哲伦冒险航行的故事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冒险家的冒险精神和勇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使学生对课程有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大胆尝试的核心素养。在“三国鼎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魏、蜀、吴,并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分别搜集所属国家的资料。学生在课堂中分角色扮演,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表演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有效地使学生记住三国鼎立时的人物、时间以及事件经过,并进一步从角色扮演中去体会人物的性格及成败的原因所在。

还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由于历史发生在过去,部分学生很难通过想象理解当时的状况,因此历史小故事的呈现能够清楚地将历史再现,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在此过程中从以前的主讲者转变成听众,而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自觉接受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锻炼,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此基础上会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二、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其中包括掌握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科学分析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想象力和好奇心等。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涉及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用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例如在“大洲与大洋”的教学案例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描述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名称和地理位置,并拥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由于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所以这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存在难度。鉴于此,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并适当加上动画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填充图册,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填图,以加深印象;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画图,从而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如教师可以呈现一张世界地图,并假定商人要从欧洲鹿特丹港到中国上海港,让学生设计一条便捷通道使其顺利到达,并写出途中需要经过的大洋、大洲、海峡、湖泊等。学生可以根据情境,结合图中所给内容自主探索出一条路线,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画图的形式能够化抽象为具体,使学习内容由困难转变成容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常用方法。

三、技巧指导,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面对问题要学会辩证分析,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历史知识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不是很清楚,思维较混乱,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事件的时间、起因、经过和结果,使历史事件更加清晰明了;教师还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某一事物在不同朝代的变化和发展,并对琐碎繁杂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方便学生记忆理解。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元的教学中,涉及中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四部分内容,各个区域都有其差异化特征且知识点较多,教师要训练学生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在差异中总结一般规律,以小见大,才能对知识進行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根据四大地区的自然特点(气候特点、海陆特点、地形特点)、人文特点(如经济发展)对其进行差异化对比,并找出各个因素的内在关联。如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是全年降水稀少的重要因素,进而决定人口城市分布在绿洲、湖泊地带,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其他地区。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把握知识的内在关联,才能有效地对知识进行整合和融会贯通。例如在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科举制”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学生只看到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如改善用人制度、促进社会公平、使社会风气变好、促进唐诗等文化繁荣等;或只看到消极作用,如束缚思想、官场腐败等。

此时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传授学生辩证法思想,在评价某一事物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并把事件放入特定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并以它作为方向,指导学生开展正确的实践活动。

四、课内外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时代青少年应该更加有社会参与感,要具有责任担当精神和实践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精神,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坚持让学生把教材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学生才能碰撞出观点的火花。在历史与社会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丰富课余生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中,参加社会活动,亲身体验,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例如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战争遗址,切身感受抗战时期无数烈士的英勇无畏精神;走访抗战老兵,了解更多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等。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条件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不同地域的生活情况,并以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实体验到社会现状,才能有所思考和感悟,避免出现“只读书不思考”的现象。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章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把核心素养与初中历史与社会结合在一起,提出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弘扬科学精神、立足社会实践四个建议,并分别予以具体阐述。青少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输送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玉炎.历史与社会向更深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J].新课程(中学),2017(3).

[2]叶丽丽.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8).

[3]祝利萍.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议[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30):18-19.

[4]巢昌明.例析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6):12-14.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