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树德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经验总结*

2020-12-29陈嘉杰李玉颖王一凡徐侦雄

陕西中医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肾虚变形关节

陈嘉杰,李玉颖,王一凡,徐侦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6);2.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2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风湿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疑难病,是一种以关节的慢性、对称性、外周多关节持续性滑膜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和血管炎[1]。本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致残率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2-3]。由于本病发病缓慢、病情复杂、病程长,临床上又兼夹脾胃虚弱、痰瘀阻络、湿热痹阻等,故常复发、难控制成为本病的治疗难点[4]。中医药对本病的辨证治疗强调活血通络、健脾化痰,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祛除外邪、调和营卫,可有效缓解关节炎症,减轻关节疼痛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笔者通过研习全国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所著《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方剂心得十讲》、《用药心得十讲》及其弟子所著相关书籍等,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常见证候、治疗方法以及验案举隅等方面整理焦老及其弟子对RA的认识,以期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思路。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焦树德教授继承前人关于RA的论述,如《素问·痹论》云:“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素问·气穴论》记载:“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曰:“诸肢体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医学统旨》指出:“肘膝肿痛,臂骨行细小,名鹤膝风……或只有两膝肿大,皮肤拘挛,不能屈伸,骨行腿枯细”等[6],创新发展并提出“尪痹”这一病名,认为此类疾病不仅有关节肿胀、疼痛、沉重及游走窜痛等痹证共有的症状,还具有关节、肢体变形及骨质损害的特征,对行痹、痛痹、着痹分类进行补充[7]。研习焦老众多著作,发现“尪痹”多指现代医学中的RA,为便于从中医病因病机对RA深入研究,下述中尪痹特指RA。

1.1 深刻认识“合而为痹”之“合”字的含义 历代医家对于痹病产生的原因都极其重视风寒湿三邪的作用,正如《素问·痹论篇》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8]。焦老认为尪痹属于痹病范畴,同样具有风寒湿三气杂合侵入为痹的特点,但是,焦老还认为“合而为痹”之“合”字还有以下含义。①痹病的产生不仅是风寒湿三气杂合侵入为痹,而且还需与皮肉、筋骨、血脉、脏腑的形气相“合”,方可致痹,且因不同的“合”,故形成各种不同的“痹”。正如《素问·痹论篇》记载:“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行于经脉,常荣无已。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薰于肓膜,散瘀胸膜,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8]。后杨上善作注有云:“营卫气穴循经脉而行,贯于五藏,络于六腑,洒陈和气,故于三气合以为痹……卫之水谷悍气,其性利疾,走于皮肤分肉之间……是以不与三气合而为痹也[9]”。可见,无论是营卫气血,还是皮肉、筋骨,若能与风寒湿三气杂至相“合”则为痹,不与风寒湿三气杂至相“合”则不为痹。②风寒湿三气与四季各脏所主之时气相“合”为不同的痹,如《素问·痹论篇》指出:“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8]。③痹病还有内舍五脏之“合”的含义,如《素问·痹论篇》云:“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8],可见风寒湿三邪缠绵不去的原因,是因为它向内传变,并藏到了病位所“合”的脏的结果。

1.2 肾虚寒盛为本 焦老认为“肾虚寒盛”为尪痹的根本病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素体肾虚,寒湿深入肾脏。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劳累过极、房劳过度、产后失血等均可致肾虚。肾主骨,肝主筋,肝肾同源,共养筋骨,当肾虚真气虚弱不能生养肝木时,则筋骨失养。风寒湿三邪偏盛,则乘虚侵入肾,痹阻经络,关节闭塞,不得屈伸。②冬季寒盛,感受三邪,肾气相应,寒邪入肾。“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肾旺于冬,冬天寒冷,感受风寒湿三邪时,肾脏当先应之,因此寒邪伤肾至骨,致肢体沉重,瘦削疼痛;肝为肾之子,肾虚则不能滋养肝血,久则筋骨失养,关节变形,形成尪痹。③久痹不已、复感三邪,内舍肝肾。痹病日久者,迁延不愈,此时若反复感受风寒湿三邪,则风寒湿三邪可内舍其所合而渐深入,让病情更加复杂严重。冬春之季,天气尚寒冷,若此时复感风寒湿三邪,则三邪可内舍肝肾,筋骨同病,形成尪痹[6]。可见先后天出现肾气不足,肾精亏虚,日久则精气耗竭,筋骨失养,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则易感受风寒湿邪,且三邪深侵至骨,阻滞经络,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关节变形、骨质受损,发为尪痹之症。

1.3 脾胃虚弱为辅 脾胃虚弱亦可导致痹,正如《脾胃论》约:“脾病,体重节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并指出“诸风药,皆是风能盛湿也,及诸甘温药亦可”[10]。脾居中焦,主运化、升清,可运化水谷、水饮,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化生之源,可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脾胃虚弱时,则运化不行,无法正常滋养肾精,日久肾精耗竭,肾气虚弱,外感风寒湿三邪,则更易侵入肾,发为尪痹。焦老弟子何羿婷教授在其相关著作中也关注到脾胃虚弱致痹重要性,并认为其发病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脾喜燥恶湿,若湿气偏盛,最易伤脾。《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于布……跗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由此可见太阴脾土,湿气偏盛时,民病脾虚,则会出现骨痛阴痹。②脾为后天之本,滋养、培育先天之肾,若脾胃功能失调,肾精得不到充养,则脾病及肾。③脾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营卫失调,卫外不固。此时再不慎外感风寒湿三邪,则易成痹。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指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则停滞于机体内,形成水湿痰饮,阻滞经络,发为尪痹[11]。

1.4 风寒湿邪侵袭,痰瘀致痹 季节气候异常、居住环境欠佳及调摄不慎可导致风寒湿三邪入侵,“合”而为痹。季节气候异常是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非其时而有其气,冬天当寒反热,夏天当热反寒,或“六气”太过或不及;或气候急剧变化,一日四季,骤寒骤暖,超过人体可适应、可调节的范围,这时“六气”往往就变成“六淫”,引发痹病。《金匮要略》曰:“痉湿暍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于取冷所致也”,可见长期工作或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可诱发此病。《症因脉治·湿痹》曰:“或冲风冒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而湿之症作矣”,可见冒雨涉水,眠时不着被褥等调摄不慎时,均可使风寒湿邪入侵机体,诱发痹病[11]。痰瘀是机体受某种因素作用后,疾病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可直接作用于机体,或痰浊致痹,或瘀血致痹,或痰瘀合而着于肌肤、关节致痹,导致局部关节、皮肤肿胀、疼痛;也可以兼夹于风寒湿等外邪、或兼夹于脾肾亏虚中致痹。因此,痰瘀互结常致RA反复发作或加重[11]。

2 临床表现及常见证候

《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中描述尪痹的临床特点除关节肿胀、疼痛、沉重及游走窜痛等风寒湿痹的症状外,还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僵直拘挛,不能屈伸,甚至肢体功能严重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等特点,且病程长、夜间痛甚。焦老总结自身多年尪痹诊疗经验,将RA分成肾虚寒盛证、肾虚标热轻证、肾虚标热重证、湿热伤肾证四个证型[6]。

2.1 肾虚寒盛证 本证以腰膝酸痛,两腿无力,易疲倦,喜暖怕冷,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疼痛、肿胀、僵硬为主症,多伴晨僵,筋挛骨重,肢体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生活不能自理,舌苔多白,脉多见沉细、沉弦、沉滑、沉细弦等。此为肾虚为本,寒盛为标,寒湿之邪深入至肾,本虚标实之证。治以补肾祛寒,化湿散风,祛瘀壮骨,方用补肾祛寒治尪汤。

2.2 肾虚标热轻证 本证患者夜间关节疼痛时,自觉关节发热,但皮肤不红,遇冷、遇风时疼痛加重,可伴有自觉手足心热但不重,可有口干、大便干,舌苔微黄,脉沉弦细略数。此证多是偏于阳盛体质,或寒湿久郁化热,或久服热性药助阳化热,方用加减补肾祛寒治尪汤。

2.3 肾虚标热重证 本证以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关节内有发热之感,皮肤轻微发红,遇冷、遇风时疼痛加重为主症,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厚或黄腻,脉滑数、弦滑数,尺多弱等。与一般热证不同,此乃肾虚为本,寒湿之邪化热为标,方用补肾清热治尪汤。

2.4 湿热伤肾证 本证患者常多个关节肿痛,痛处触之可感发热,但皮肤不红,喜凉,伴有腰膝乏力,潮热,关节自觉蒸热疼痛,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舌苔黄腻、浮黄,脉滑数、弦细数,尺多弱等。多见于南方等气候潮湿炎热地区。治以补肾清热,化湿通络,方用补肾清化治尪汤。

3 治则治法

焦老治疗本病时强调以肾气为本,治以“补肾祛寒”为大法,以“化湿散风、养肝荣筋”为辅,以“壮骨利节、活血通络”为佐,并创立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补肾治化汤、补肾清热治尪汤、补肾清化治尪汤。

3.1 以补益肝肾,祛风寒湿治本 RA发生多为平素肾气不足,腠理空虚,精血亏耗,风寒湿之邪入侵肾所致。《证治准绳》认为“肾气绝而肝气弱”[12],肾主骨,肝主筋,肝肾同源,补肾亦有养肝荣筋之效,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则渐致RA骨痛筋挛,关节变形。焦老治疗本病时,一方面运用补益肾阳之品,如川续断、补骨脂、淫羊藿、制附片、杜仲等补肾阳及强壮筋骨,配合熟地黄、白芍、知母滋肾养血之品阴中求阳,牛膝益肝肾并引药入肾,当肾气旺,精血足,则髓生骨健,筋骨、关节得到濡养,可使已失去功能的肢体、关节渐渐恢复功能;另一方面,运用祛风散寒之品,如防风、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威灵仙等搜刮太阳经、少阴经及肢体的风寒湿邪,骨碎补化瘀祛骨风,配合苍术化湿,通利关节;由于病已损及肾,则更需慎用苦寒之品,如龙胆草、黄连等,以免损伤、克伐肾气,必要时可短期、小剂量服用,同时需要配合药物相互监制,如炒黄柏配苍术等。若兼有标热轻证,可适当减去温燥之品,加入忍冬藤、络石藤等祛风热、活络舒筋之品。若已化热,则需先投以补肾清热之剂,待标热清后,再转投补肾祛寒之法。

3.2 注重固护中焦脾胃 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10],可见痹病发病与脾胃虚弱关系密切。研习焦老及其弟子等诸书,常常发现焦老治疗尪痹时,十分强调固护中焦脾胃。益气健脾,在补肾的同时配合益气健脾之品,可达事半功倍,增强药效,缓解疼痛,延缓病程。焦老常用的益气健脾药物有黄芪、党参、山药、白术、北沙参、甘草等。健脾祛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焦老常用炒薏苡仁、茯苓、白术、苍术、藿香等药,在祛湿的同时,令湿邪无来路。调畅中焦气机,气虚者往往兼夹着气滞,故焦老常用砂仁、陈皮等调畅气机,气虚不运患者常脘胀纳呆,焦老喜用焦神曲、焦麦芽等健脾消食。

3.3 强调祛痰化瘀 本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日久易侵犯五脏六腑,导致瘀血、水湿、痰饮内生,阻滞经络[13]。当脾胃升降失常,则痰湿内生;久则伤及肾气,肾水不足,则虚火伤阴,凝结成痰;或肾阳虚衰,不能制水,痰饮上犯。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敷或血液运行缓慢,导致血瘀内生;或风寒湿邪侵袭,与痰饮痹阻脉络,致使局部血瘀运行不畅,引发瘀血;若此时旧的瘀血尚未祛除,新血难以生成,则加剧了瘀血。总之,痰瘀既是“尪痹”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反作用机体,致脾肾功能失调又生新痰瘀,阻滞经络,引发痹证[14]。正如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痹脉案》中指出:“久而不痊,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15]。焦老及其弟子治疗此病时深依此理,故常用祛痰药、化瘀药以祛痰化瘀,通络止痛,如陈皮、茯苓、法夏、黄芥子、制南星(先煎)等祛痰散结;丹参、赤芍、桃仁、红花、莪术、穿山甲等活血通络;尤擅用僵蚕、地龙、虫等虫类药搜风通络;“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焦老及其弟子常运用川芎、青风藤、鸡血藤、骨碎补、当归、姜黄等活血祛风药。

4 典型病案

患者,男,48岁,挖地道工人。1971年10月28日初诊。主诉: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僵硬,不能自主活动1年余。1970年9月,工作休息后,突然发高烧40 ℃,后出现左膝、左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受限。治疗半年后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双手腕、双食指关节红肿疼痛、变形、僵硬,活动严重受限,双膝关节肿大、变形,不能自由屈伸,左膝明显,双踝关节肿大如脱。外院诊断为RA,当时血沉118 mm/h,服用中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至焦老处就诊,症见:双膝关节、双踝关节、双食指关节、双腕关节肿痛、变形,不能自主活动,双侧髋关节、双肘关节、双肩关节僵硬,不能活动,就诊时需人背抬。怕冷,间断有发热,心中烦热,纳差,偶有恶心,小便黄赤,大便1~2次/d,舌苔白腻,脉弦数。辨证:肾虚寒盛,兼有标热。治法:补肾祛寒,散风活络。给予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骨碎补、防风、威灵仙各12 g,制附片、桂枝、赤芍、白芍、知母、白术、炙山甲、生姜各10 g,炙虎骨6.25 g(另煎兑入,现已禁用),麻黄、甘草各6 g,水煎服,1剂/d,共6剂。

二诊,诸症皆减轻,继续守上方,炙虎骨改为12 g,又加上伸筋草30 g,嘱可常服。至1972年3月10日复诊时,已可自己走路,双腕关节、双食指关节仍肿胀,可活动,按之不痛,双膝关节仍有肿胀,疼痛减轻,遂上方基础上加黄芪30 g。3月17日复诊可骑自行车上街,继续守上方。

1972年5月3日复诊,双腕关节、双踝关节、背部偶有发胀、疼痛,腕关节、食指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仍变形,不影响日常活动,食欲明显改善,考虑病情稳定,改用散剂常服。处方:骨碎补54 g,制附片、防风、松节、地龙各45 g,桂枝、麻黄、知母、炙山甲各36 g,川续断、炙虎骨、赤芍、白芍各60 g,威灵仙、伸筋草各120 g,白术、苍术、泽泻各30 g,细辛12 g,皂角刺21 g,共磨成粉末,温黄酒冲服,每次服用3 g,2次/d。

1973年1月27日复诊,膝关节肿胀消退,余肿胀关节明显变小,继续守上方,川续断改为90 g,又加上焦神曲、片姜黄各30 g,当归尾、红花各36 g,共磨成粉末,温黄酒冲服,每次服用3 g,2次/d。

1973年5月29日复诊,左腕关节、双踝关节仍有少许疼痛,余关节无明显不适,可自由蹲下、站立,故守上方继续巩固。1979年随访,血沉13 mm/h,类风湿因子(+),已可以正常上班。

按:本案例摘自《方剂心得十讲》[7]。患者以“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僵硬,不能自主活动1年余”为主诉,RA病史1年余。因地下环境寒湿,患者久处地底而受风寒湿三邪侵袭致痹。寒湿最易伤肾,肾虚则不能御邪,寒湿乘虚深侵入肾,肾藏精,主骨,寒邪入骨,久久不去,骨失所养,则可致骨质变性,节挛筋缩,肢体不得屈伸,脚肿如脱,温温欲吐,而呈现出一派尪痹之状,虽有间断发热,心中烦热,小便黄赤等标热之象,但实质仍为肾虚寒盛,舌脉亦为肾虚寒盛之象,故仍以补肾祛寒为大法。经治疗后患者症状虽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尪痹之证,邪深入肾,故非短短几剂中药可彻底解决病根,需长期加减服药以巩固疗效,故后期长期服用散剂以资巩固。病案虽久远,但是对于现在RA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5 小 结

焦老认为肾虚是RA的根本病机,同时因寒湿之邪深侵至肾而致尪痹,治则治法上强调补肾祛寒和滋阴养血,加以化湿散风、养肝荣筋、温热散寒、壮骨利节、活血通络,脉症相参,攻补兼施,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焦老善用经方,多方合用,独创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补肾治尪汤、补肾清热治尪汤、补肾清化治尪汤等经典方剂,对本病的中医药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值得后人研习。

猜你喜欢

肾虚变形关节
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分析及年龄相关性研究
膝盖有异响 警惕“关节鼠”
关节突关节比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的应用价值
变形记
谈诗的变形
“我”的变形计
补肾8大误区 让你越补越虚
会变形的饼
自测是否肾虚你中招了吗?
补肾八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