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鲁氏杆菌脊柱炎的CT、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0-12-28郑锐标郭岳霖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19期
关键词:脊柱炎磁共振成像

郑锐标 郭岳霖

【摘要】目的 探讨布鲁氏杆菌脊柱炎的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为布鲁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布鲁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观察椎体骨质破坏类型、椎间盘受累情况及周围软组织病变。结果15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软组织炎性改变,并可见局限性冷脓肿形成。椎体形态多数正常,骨质破坏以前缘椎板溶骨性破坏为主,可见硬化带,椎体边缘多发骨质增生,呈鹦鹉嘴状改变;椎间盘炎性水肿,部分可见椎间盘髓核内裂隙征消失,椎间隙未见明显变窄及增宽;冷脓肿范围局限,一般不超出2个椎体高度,未见流注现象。结论布鲁氏杆菌脊柱炎在CT、MRI像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因此CT、MRI在布鲁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布鲁氏杆菌;脊柱炎;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

DOI: 10. 14163/j.cnki.l l-5547/r.2020.19.035

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疾病,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等畜牧区,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由布鲁杆菌侵袭脊柱引起,病变可累计脊柱多个部位。CT可全面显示脊柱解剖结构、骨质破坏、椎间盘受侵情况;MRI的高软组织分辨率可清晰显示椎旁软组织、脊髓、神经根,易于评价布鲁氏杆菌脊柱炎椎旁软组织病变。临床上CT与MRI的综合应用为诊断及鉴别诊断布鲁氏杆菌脊柱炎、评估病变累及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对本院收治的15例布鲁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5例经临床及手术确诊的布鲁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48.0±9.7)岁。15例患者中10例有不同程度牛羊及牛羊皮接触史,1例为兽医,2例患者喜食涮羊肉或长期饮用生羊乳;临床上主要以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及关节疼痛就诊。全身症状以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盗汗、淋巴结肿大为主;实验室检查,本组病例12例血沉加快,13例结核菌素试验(PPD)均为阴性,13例布氏杆菌杆菌血清凝聚试验均为阳性,且滴度>1:160。

1.2方法本组患者在入院前或入院后均行CT及MRI检查。CT检查为包括病变在内的脊柱螺旋扫描,层厚5mm,螺距1.0-1.5,包含骨窗及软组织窗。螺旋扫描后行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MR检查采用脊柱专用线圈采用FSE序列,常规采集TIWI及T2WI矢状位、T2WI轴位、T2WI矢状位加脂肪抑制。其中4例行MR增强扫描。

1.3影像学分析由2名副高影像诊断医师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盲法阅片。

2结果

2.1布鲁氏杆菌脊柱炎的CT表现

2.1.I椎体骨质破坏15例患者中共有35个椎体出现骨质破坏,腰椎28个,胸椎7个。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为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区,呈溶骨性改变,骨破坏区周围可见硬化带,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骨质破坏区骨小梁粗大紊乱,结构不清,未见死骨形成。矢状位观察椎体形态多数基本正常,3个椎体表现为轻度的楔形改变,1例为中度楔形改变。

2.1.2椎间盘炎15例患者中5例有椎间盘炎性改变;3例患者矢状位观察时表现为椎间隙轻度变窄,椎间盘轻度破坏;l例患者椎间隙轻度增宽。相邻椎體上下缘可见骨质破坏,呈虫蚀样改变。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部分呈鹦鹉嘴样改变。

2.1.3附件及韧带改变椎小关节炎主要表现为相邻层面椎小关节关节面密度增高,边缘毛糙,关节间隙不等宽。患者还会有不同程度前纵韧带条状钙化。

2.1.4椎旁软组织改变椎旁软组织改变7例,椎体破坏层面椎旁软组织间隙增宽,其中2例可见椎旁冷脓肿形成,但范围较为局限,局限于2个椎体以内,未出现椎旁大面积的脓肿形成。

2.2布鲁氏杆菌脊柱炎MRI表现

2.2.1椎体破坏15例患者中共有51个椎体骨质破坏,其中胸椎17个,腰椎34个。椎体破坏区呈现不均匀的混杂信号影,主要表现为TI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其中炎性水肿区表现为T2WI高信号,未见死骨形成。椎体多数仅表现为信号异常但形态基本正常,椎体边缘多发骨质增生。

2.2.2椎间盘炎所有病例中,10个椎间盘受累,受累椎间盘表现为TIWI轻度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2例椎间盘髓核内裂隙样结构消失,椎间隙轻度变窄,椎间盘向后方突出。

2.2.3椎旁脓肿 10例患者椎旁可见条状或梭形异常信号影,多数位于椎体前方,冷脓肿区域较为局限,无流注现象。MR增强扫描脓肿壁强化。

3讨论

3.1病理生理布鲁氏杆菌是引起布鲁氏脊柱炎的病原体,其主要传染源为羊、牛、猪等。人体接触牛羊等牲畜后,布鲁氏杆菌通过破溃的皮肤、消化道及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首先侵害邻近部位淋巴结,随着病情进展突破淋巴结入血。其在体内还会释放内毒素,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2]。

布鲁氏杆菌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以单核巨噬细胞积聚的肝脾淋巴结、骨髓最为常见。脊柱布鲁氏杆菌感染发病率约为2%-53%,其中以腰椎受累为主,胸椎次之。脊柱椎体终板血供丰富,成为感染最先受累的部位,炎症进一步进展会累及椎体骨质、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3]。

3.2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布鲁氏杆菌脊柱炎基本病理变化主要是渗出、增生、肉芽肿形成,三种病理变化交替发生。

3.2.1椎体改变血供丰富的椎体终板系统成为布鲁氏杆菌侵犯的首要部位,病变一般从椎体前缘终板系统开始向相邻椎体上下缘骨质及椎间盘延伸。Alvi等[4]研究发现一条椎体动脉会同时供应相邻两个椎体的椎板系统,可能会造成相邻两个椎体终板同时受累,这与本组病例连续2个及2个以上椎板同时受累相一致。椎体感染后会形成大量的肉芽组织,炎症破坏与修复同时进行,因此椎体形态改变较为轻微,只表现为轻度的楔形改变。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椎体前缘对吻合面为主的虫蚀样改变为主,脊柱后柱及附件受累较为少见,因此很少形成脊柱后凸畸形。骨质破坏区程度及范围较小,坏死区域内未见死骨形成,原因可能是骨质修复速度明显高于骨质破坏速度。MRI对炎性改变及骨髓水肿敏感,在早期即可发现骨髓水肿,压脂序列去除脂肪高信号的影像后可突显炎性水肿的高信号,利于病变早期诊断,MRI检查也成为早期诊断布鲁氏杆菌脊柱炎的重要检查手段。CT对于骨质增生敏感,病椎会出现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特别是在椎体前缘形成鹦鹉嘴样或骨桥的典型改变[5]。

3.2.2椎间盘炎椎体终板炎向周围进展,导致椎间盘受累。椎间盘炎在MRI表现为椎间盘轻度肿胀,炎性渗出会造成T2WI上信号增高,表现为T2WI显著高信号,压脂序列更为显著。有时感染可造成椎间盘及椎体终板的破坏,椎间盘内裂隙征消失,出现椎间盘突出及硬膜外脓肿,脓肿或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硬膜囊,导致椎管狭窄,患者就会出现椎间盘突出的神经根刺激症状,造成腰腿部疼痛及感觉异常,这与黄文起等[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3.2.3椎旁脓肿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椎旁脓肿体积较小,一般不超过2个椎体节段高度[7]。MRI主要表现为脓肿形成,周围软组织T2WI高信号,代表椎旁软组织内的炎性渗出。脓肿形成后,其内渗出、增生、肉芽肿三种病理改变交替发生,脓肿内信号混杂,增强扫描脓肿壁及肉芽组织可强化。椎旁脓肿亦可扩散到硬膜外腔,也会经血源性局部感染扩散,引起脊髓炎,MRI表现为骨髓内T2WI高信号,压脂像更为显著。

3.3鉴别诊断

3.3.1结核性脊柱炎结核性脊柱炎在病变早期即可引起椎体溶骨性破坏,椎体塌陷呈楔形,矢状位表现为成角畸形。病变多会累及椎体附件(椎弓根、椎小关节等),骨质破坏区内会有死骨形成,还会出现椎体跳跃性受侵[8]。结核性脊柱炎对椎间盘影响较小,一般不破坏椎间盘造成椎间隙变窄。椎旁软组织受侵严重,会形成较大范围的椎旁冷脓肿,呈流注样改变。而布鲁氏杆菌脊柱炎导致的椎体塌陷罕见,冷脓肿范围较小,不會出现流注样改变。

3.3.2化脓性脊柱炎化脓性脊柱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会出现高热、剧痛,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且病程进展较快。

3.3.3脊柱转移瘤脊柱转移瘤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椎体信号异常,多椎体受累,跳跃性转移,多累及附件骨如椎弓根、棘突等,不累及椎间盘,病理性骨折可导致椎间隙扩大。临床上老年人多见,且会有原发病灶。布鲁氏杆菌脊柱炎主要累及椎体、椎板及椎间盘,可与转移瘤相鉴别。

综上所述,布鲁氏杆菌脊柱炎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为:相邻椎体前缘对吻合面虫蚀样骨质破坏,鹦鹉嘴样骨质增生,破坏区内无死骨形成,椎体形态多为正常或轻度楔形变;椎板及椎间盘均可受累,椎间隙轻度变窄;椎旁冷脓肿受累范围较小,一般不超过2个椎体高度。CT与MRI的综合应用,结合临床牛羊长期接触史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相对较容易。

参考文献

[1]Lee KY. Comparison of Pyogenic Spondylitis and TuherculousSpondylitis. Asian Spine Journal. 2014. 8(2):216-223.

[2]Kouhaa M, Maaloul I, Marrakchi C et al. Spinal brucellosis in Southof Tunisia: review of 32 cases. The Spine Journal,2014. 14(8):1538-1544.

[3]陈对梅,汪青山,上峻.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磁共振成像,2016. 7(3):209-212

[4]Alvi AA. Raees A, Rehmani MA,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findings of Spinal Tuberclosis at first presentation. InternationalArChives of Medicine. 2014. 7(1): 12.

[5]武小鹏,牛广明,高阳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磁共振研究进展磁共振成像,2017,8(4):317-320.

[6]黄文起,李玉舟.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诊断脊柱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3):62-64.

[7]胡彦君,徐成,高强,等.布鲁杆菌脊柱炎的磁共振成像影像学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11):1637-1639

[8]赵鹏飞,高阳,乔鹏飞,等动态对比增强MRI定量分析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2017. 51(3):197-201

[收稿日期:2020-03-09]

作者单位:518100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人民医院放射科

通讯作者:郭岳霖

猜你喜欢

脊柱炎磁共振成像
晨僵、腰痛须警惕强直性脊柱炎
核磁共振对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价值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以生育吗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腰部持续晨僵,小心强直性脊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