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2016-12-07吴晓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8期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磁共振成像应用效果

吴晓涛

【摘要】 目的 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磁共振表现, 明确磁共振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5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5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颈部磁共振成像结果以及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结果 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椎动脉异常改变为47例(83.93%), 明显多于对照组的5例(8.93%);椎动脉直径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磁共振成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钩椎关节增生硬化发生率为58.9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848, P<0.05)。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够明确椎动脉形态及狭窄部位, 行颈部磁共振成像能够明确病因。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磁共振成像;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029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颈椎病类型, 其致病原因主要为颈部交感神经受激惹并累及椎动脉, 导致椎动脉血管狭窄、折曲,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颈部疼痛、后枕部痛、颈部活动受限、偏头痛、耳鸣、听力减退、眩晕、记忆力减退等[2]。目前, 临床中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较多, 如X线平片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椎动脉造影、CT检查等。这些检查方式各有优缺点, 在临床中均有应用。本次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年3月~2016年7月收治并确诊的5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5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8例;年龄20~74岁, 平均年龄(46.57±9.33)岁。对照组中男30例, 女26例;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47.21±9.40)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成像检查。采用1.5T MR System(Philips, Gyroscan NTRelease 6, Holand)超导MR 扫描机进行扫描。用三维相位对比序列管床位扫描, 层数为50, 视野275 mm, 矩阵256×256, 平均次数2次, 反转角20°, 重复时间为20~28 ms[3]。扫描图像包括颈部磁共振成像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如果患者行手术治疗, 则在术后1个月再次行磁共振成像检查。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椎动脉异常改变比较情况 观察组中47例患者存在椎动脉迂曲、发育不良、狭窄、走行异常等异常改变现象, 而对照组中, 仅有5例存在以上椎动脉异常改变现象。观察组患者的椎动脉异常改变明显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椎动脉直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椎动脉直径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颈部磁共振成像结果 观察组患者当中, 有33例(58.93%)患者显示出不同程度钩锥关节增生硬化等改变, 对照组中无一例显示出钩锥关节增生硬化等改变。观察组患者的钩椎关节增生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848, P<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所导致的颈椎综合征, 其发病率较高, 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而言,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本治疗方式为非手术治疗(如中医正骨手法、烤电、针灸等), 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后大多能够痊愈且不会留下后遗症;而病情严重的患者则应采取手术治疗, 如颈前路前方减压固定融合术[4]。非手术治疗的治疗安全性明显高于手术治疗, 因此, 患者应及早诊断确诊, 以防止病情恶化。

目前,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方式主要为询问临床表现、椎动脉造影、X线片检查、磁共振成像等。其中, X线片检查是常规检查方式, 包括正侧位片、斜位片、屈曲功能位片、张口位片等, 这种检查方式有助于临床医师了解病变的侧重点、颈椎退变的情况, 排除炎症、肿瘤、畸形、外伤以及结核等情况[5]。椎动脉造影则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诊断方法, 需要手术的患者一般都需做椎动脉造影。但是, 这种诊断方法属于有创检查, 并且操作复杂, 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 所以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磁共振成像也是临床中比较常用的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时, 其检查分为两个部分:①颈部磁共振成像;②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成像能够避开骨性伪影的干扰, 准确显示出退变组织的情况;磁共振血管成像则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椎动脉受压、走行异常、狭窄、屈曲等异常改变, 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 有望取代椎动脉造影而成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最佳检测手段[6]。本次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对比分析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人的磁共振表现。结果表明,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异常改变明显多于正常人, 椎动脉直径明显短于正常人, 钩椎关节增生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可获得椎动脉直径测量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直径长度变短, 因此临床医师在诊断时可将其作为一个诊断依据。此外,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可获知椎动脉受累后的形态改变, 比如椎动脉迂曲、走行异常等, 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临床医师进行确诊以及对患者进行分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则能够获知更多血管及周围组织的信息, 从而进一步明确病因, 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综上所述, 磁共振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其中, 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够明确椎动脉形态及狭窄部位, 颈部磁共振成像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明确病因, 因此, 临床中应联合使用以上两种检查方式, 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张明才, 石印玉, 陈东煜, 等. 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手法诊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中国骨伤, 2013, 26(11):908-912.

[2] 黄耀忠, 胡显明, 李明海, 等.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I诊断不符合率的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6):116-117.

[3] 林益良, 莫深, 卢家灵, 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实用医技杂志, 2015, 22(8):842-844.

[4] 胡卫东, 刘哲辉, 谢尚煌, 等. 颈椎病临床分型与磁共振成像表现研究. 实用医技杂志, 2016, 23(1):36-37.

[5] 朱劲华. 应用X线平片、CT及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哈尔滨医药, 2015, 35(1):56-57.

[6] 李明, 孙峰涛.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吉林医学, 2010, 31(33):6073-6074.

[收稿日期:2016-09-05]

猜你喜欢

椎动脉型颈椎病磁共振成像应用效果
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观察中医多途径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