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文化价值悖谬现象的时代哲思

2020-12-28袁新国曹胡丹

山东体育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武术哲学传统文化

袁新国 曹胡丹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社会学角度系统梳理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武术为例,将武术传承中的文化价值作为研究主体,将武文化環境中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研究两翼。“一体两翼”研究建构分析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悖谬、巧与力、美与实、虚幻与现实、师徒制与现代教育、竞赛与商业化、仪式与法规等的悖谬现象,从武术文化的冲突中发现武术运动的价值悖谬现象,进而通过运动表现形式来分析武术的核心价值体系,探讨其竞争性、时代性、艺术性的文化特征,提出“打”体现在技击化,“练”体现在自我修炼和娱乐化,“演”体现在艺术化的本质属性;武术文化价值悖谬现象既独立存在于现实文化发展环境中,又是开放的、相互影响的,在特定情况下有些显型的悖谬和隐型悖谬会相互转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价值悖谬;武术;哲学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3-0030-06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system, the authors elaborat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y taking martial arts as an example, with the inheritance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valu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 in martial arts culture environment as the research line. It analyzed the paradoxical phenomena in the process of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historical distort, practice and strength, beauty and reality, fantasy and reality, mentoring and modern education, competi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rituals and laws. The value distort phenomenon was found in martial arts culture conflict and the core value system was analyzed by martial arts movement form. Based on the above, it discussed the competitiveness, times features, and artistic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that its properties lied in that "combat" was embodied in technique, "practice" in self cultivation and entertainment, and "play" in artistic essence. The paradox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value not only exists independently in the realistic cultur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but also is open and interactive.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 paradox; martial arts; philosophy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认识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2],尤其是要善于抓住“牛鼻子”——即文化价值问题的“悖论”[3]所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文化价值悖谬首先指文化价值功能诸多方面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其次是某一文化价值功能上的相互矛盾。进而文化价值悖谬的主要矛盾和文化价值悖谬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使人的价值思维方式产生悖谬。从思维悖谬的认知维度谓之“悖谬”;从思维悖谬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等学科维度谓之“悖论”[4] 。中国传统文化悖论研究即研究传统文化价值功能上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运动变化建构了何样的价值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悖谬[5]。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突出代表,本研究基于传统体育文化省思的哲学视角对以武术为代表的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悖论进行研究。以深入武术文化活动中的非理性作为研究理路,探究武术传承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悖谬[6] ,以便更好地剔除由传统文化的非理性所造成的悖谬,认识到传统体育文化不足并加以不断完善,以期早日达到“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优秀体育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育梦。

1 武术文化价值冲突中的悖谬丛生现象

价值冲突指不同的价值认识与评价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约翰·霍华德认为大量的冲突中心都围绕在被高度评价的事物和稀缺资源的分配上,他鉴别了其他三种冲突的基础:在象征事件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冲突;文化冲突[2] 4。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其首先吸收了儒学“静仁养生”思想涵养,深得《周易》阴阳变化的精髓,以忠孝仁义作为修炼武术的道德标准;其次秉承道学理念,信奉天人合一、相互转化的朴素辩证法哲理,崇尚无为、动静虚实的自然法则;最后借鉴佛学的心性学,引入禅宗空观、悟真悟空的宗教理论,可谓集儒、道、释之大成者[7]。纵观中国武术发展史,明清成为对传统武术理论的系统总结时期,民国[8]成为“举国练武”的热潮时期,新中国成为武术“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以上三个阶段是中国武术发展进程中的大转折、大冲突、大矛盾、大发展时期。这几个关键时期武术的价值悖谬众生现象主要体现如下7个方面。

1.1 明清武术文化理论上与下的悖谬

武术在先秦、两汉、唐宋、明清等各个时期所表现的形式和内涵各有特色,但都有新的成分加入[9]。在“热兵器”优势已经显露出来的明代中后期,古老的枪棒武艺,特别是原本就“不甚预于兵”的拳法,出现了种种新的变化。无论是军中或是民间都是如此。面对这些变化,一些优秀的武学学者,以身在军旅的戚继光、茅元仪等为代表,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治学理念指导下,系统总结军事中的实践武术,甚至在与倭寇的军事斗争中引进倭刀等新的武术技术,整合出《纪效新书》、《武备志》等力作;以吴殳的《手臂录》、李亦畬的《太极拳谱》、姬氏的《六合拳谱》等为代表的民间武术著作,以及清末的董海川等具有高深武学修养和文化责任感的武术家对真伪错杂、良莠不齐的民间武艺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抉择。

在对外的民族冲突(抗倭)和民族矛盾(反清复明)中发展和壮大中华武术,这一时期民族传统文化理论已发展至宋明理学和清代实学的高度,这些优秀的武学者融合武术与民族文化之精华[10],在社会冲突中努力保住以战斗实效为基点的中华武学的古老传统,总结出源远流长、内容宏博的民族文化的武学主体。明清时期作为封建专制体制的最高点,其稳定的农耕文明社会基础和儒家伦常礼制已将国人的尚武精神消磨殆尽,这一时期中国武术门派林立并建立了完整的武术技术和理论体系,在禁止民间习武的武风压抑时代却产生武术文化的完善理论,这是一种“上层官府”与“下层民间”两种历史态度的悖谬[11] 。

1.2 民国中西体育文化巧与力的悖谬

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各种思潮和现象不断涌现的时期。民国时期的武术发展受到军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明显影响。社会尚武思潮和民主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尤其深远,使武术被视为增强军力和完善国民的手段,赋予了救国救民的强烈政治目的与美好的民族希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传统武术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转型和演化。它打破了传统武术狭小、封闭的教育传承模式,是武术史上划时代的变迁[9]。清末民初传统武术价值面临西洋体育的冲击,象征传统体育代表的武术,被用于抵御外侮和振奋民族精神。由于中西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首先爆发了新与旧、动与静体育之争,随后,又产生了中西体育目标与价值取向不同的论争,促使本土体育与西洋体育进一步汇流,由此形成近代中国体育的概念。这一时期武术虽然逐步丧失了直接的军事作战威力, 但以它为内核的中国传统尚武精神却更加深刻地内化于民众的思想和情感领域中。在西洋体育组织与竞赛制度日益扩张之际,大城市的民间武术组织纷纷仿效西式的体育组织与拓展制度,制定明确的组织章程和竞赛规则条文,如中华新武术的编制与推广、精武体育会的兴盛,官方重视所建立的中央国术馆等兼具中西文化特色的武术组织的建立,以及学校武术的广泛开展。除此之外,农村地区[12]仍保留传统的武术组织与传承制度,这些变化充分反映出武术组织所遭受的挑战与转变,这一历史时期武术的发展始终存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悖谬之中。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不同,西方运动以竞技、比赛为目的,训练高度专业化,强调客观衡量的标准,重视规则;而武术以强身、养生、防御为目的,训练注重身心合一,善用比喻与想象,重体会不可言传。中国武术不但重视技艺的纯熟巧妙,更强调儒家克己正身、重义轻利、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优良品德,在此中庸之道价值观下深刻影响了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13] ,也使武术不易走向西方式的竞技化活动。中国武术融合武技、修身、养生和哲学为一体,动作要求整体性,方法上重直觉,重视身心合一。而西方体育本质上强调科学,重方法分析,遵循科学化的法则发掘自我潜能,导致两者始终存在“巧”与“力”的悖谬现象[14]。

1.3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美与实的悖谬

改革开放过程中,武术人强烈地感受到中西体育文化之间的“冲突”。“蒸蒸日上”的西方体育衬托出传统武术文化不断被边缘化的当代“命运”,这引发了众多学者对传统武术文化[15]日益式微的“忧患意识”。学者倪依克指出:“尽管振兴之路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但是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很好地利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途径,本民族的体育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估价和认识”[10]。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的武术文化,在传统体育转型与武术走向世界的發展时空中,仍旧困窘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表现形式的争论之中难以折返。西方体育是西方近代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产物,其形成的哲学基础是新教伦理中的“天人相对”与“天人有别”,强调的是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即追求与环境的竞争以及同自身的竞争,崇尚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地超越过去。因此,西方体育文化注重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技术、战术和训练方法的研究,强调体格和肌肉的强健。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农业文化的产物,以儒家“天人合一”和“身心一元”、道家“各安天命”和“无为而治”等为哲学基础,以“仁”为核心思想,以养生、娱乐表演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16]。以套路为主要形式的竞技武术,脱离实用而走向审美,中西方融合使武术动作规范化、标准化,具有竞赛性,增添了新的教授方法、内容及竞赛方式,但也造成了武术内在的价值和形式的分裂,在“美”与“实”这两者的文化悖谬冲突中,西方文明以其特有的优越性和影响力而成为强势文明时,两者之间也在不断地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和趋同[18]。

1.4 武侠小说和电影中历史与想象的悖谬

武侠小说和电影作为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形式,幻构了富于神秘色彩的神功绝艺,在现实世界之外打造了一个虚拟的江湖世界,武术中诸如飞檐走壁、刀枪不人、隔空打穴等带有艺术夸张的描述,在现代电影技术的演绎下不仅出神入化,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文化创造。如金庸的武侠小说,游走于历史与想象、事实与虚构之间,其笔下江湖客的萍踪侠影跋涉五湖四海,阐扬了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中隐藏的反抗精神,但超越了官方的法制,这便造成了一种江湖与法制间的悖谬[18]。小说和电影是虚幻的世界,即使在科技高速发展和社会文明发达的今天,虚幻和现实的悖谬一直存在于大众生活中,如太极大师的隔山打牛,格斗狂人打假传统武术,武术活动中的这类现象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同时,却难以用合理的理论来解释这些悖谬现象,表明武侠小说和电影的影响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要通而不俗,避免使武术发展神秘化。

2.3 “演法”的艺术性

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对技击的理解和健身养生的合理运用,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人生追求、欣赏习惯和思维特点。内外兼修是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形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武术的内外兼修,首先是身体外在的锻炼和人格内在的修炼;其次是“形神兼备”,“外”和“形”是指外在的具体的运动形式;“内”和“神”是指内在的精神体现,通过外在的“形”来表现动作精神内在的“神”,要求武术动作既要工整、规范,以求其外在“形”的美,更要体现技击方法、力度,以求其内在“神”的美。形神兼备是武术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特殊之处,也是武术演练形式的重点要求。新中国成立不久,武术界曾讨论武术的性质、形式、功能及发展问题,奠定了日后长时间内竞技套路运动一花独放局面的基础,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强调所谓“诗言志”、“诗缘情”,武术所强调的形神兼备正体现了中国人把主体内在感情的表现放在中心位置的审美习惯,所以武术表演的艺术化不仅是一种技术要领,更是核心价值。在武术标准化过程中,如何合理处理武术的实用性与观赏性的悖论,是体现武术表演艺术性关键。

武术的核心价值是技击,即表现形式之一的“打”,从武术发展历程看,人们的观念是认识事物变化的根源,武术脱离不了观念文化影响的范畴,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武术的技击,还是武术的练与演,都应将眼光注意到文化层面上。武术表演艺术受古代武舞影响较多,而武术在发展历程的经验致用与超验内省中,受文化影响而产生“形”变与“意”变,就文化与社会形态的关系来说,社会形态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生活态度、方式和相关文化表现形式的变化,因此,武术界认同的唯技击价值观从文化层面来说是不是可以改变了,但怎样改变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如果一种文化的主体价值观没有了,还能称其为原生态的文化吗?当代武术发展已超越技击[22] ,同时还应包括健身养生和艺术表演的内涵,不论是经验心体验下的防身制敌、健身养生与艺术表演,还是超验心修炼下的意境与精神,都脱离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方面的潜移默化。在对文化发展方向认同的前提下,唯技击论阻碍了武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武术文化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多样的,在价值上也应是,无论传统武术文化还是现代武术文化,官方文化还是民间文化,雅文化还是俗文化,都应有对应的价值观与表现形式相适应。

3 新时代武术悖谬困境的抉择与出路

3.1 创造性转化:武术文化价值的关键抉择

武术文化既有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悖谬[23] ,也有现实发展进程中的悖谬。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如何推动武术文化的现实进程,对于当今的有志之士而言,都是同样需要关切的时代命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亟需一种表达美好生活需要的健康的生活鍛炼方式,而侧重于“身心互为”的中国传统武术正逐渐充当这一角色。在继承毛泽东关于“古今中外法”的基础之上,灵活应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导思想,立足中西多元的体育文化背景,超越简单的中西对立、盲目排外、“中体西用”二元的思维模式,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出发,展示传统武术与美好生活,传统文化与武术教育完美合一的具体路径[24] 。从器物、制度、文化层面对武术进行整合与规范,以一种规范引导、去伪存真的应有态度去破解武术发展中的上与下、巧与力、美与实、虚幻与现实、师徒制与现代教育、竞赛与商业化、仪式与法规等的悖谬现象,实现武术文化良性发展的关键抉择就是对武术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3.2 创新性发展:武术文化价值的未来出路

创新性发展是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进行解构、传承与发展。认同与适应是实现中国传统武术创新性发展的两个具体方面。“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途程中,都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矛盾运动:一方面它要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吸收外来文化来壮大自己。这种矛盾运动,文化学上称之为‘认同与‘适应。[25]”从文化心理上而言,传统的武术文化爱好者与拥持者必然对武术怀揣着一颗理解、认同之心,对西方体育文化怀揣一颗拒绝、盲目排外之心,当然这与民族情结、民族主义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

武术文化的发展自然不是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的产物,其创新性发展理应融入到国际化的体育文化浪潮中,积极地发挥自身特色,增添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抹亮色,更好地展现中华文化的特有魅力,更高契合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政策要求。

4 结论

武术文化实践过程始终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逻辑运动,武术文化内在价值中的悖谬现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武术发展中的上与下、巧与力、美与实、虚幻与现实、师徒制与现代教育、竞赛与商业化、仪式与法规等的悖谬现象,既独立存在于现实文化发展环境中,又是开放的、相互影响的,在特定情况下有些显型的悖谬和隐型悖谬会相互转化;武术的表现形式,“打”体现在技击化,“练”体现在自我修炼和娱乐化,“演”体现在艺术化,从文化层面来说,武术的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受观念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不同人群的认识会有区别,说明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把握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脉络,理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所包含的价值上的缺陷、错误、不足和功能上的悖谬,新时期更好地融合、吸收、接纳各类优秀文化,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更具竞争性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13.

[2]Steven Vago.社会变迁[M].王晓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3]张建军. 逻辑悖论研究引论(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东野圭吾.悖论[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4.

[5]崔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 2005(11):50-52.

[6]周伟良.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4-17.

[7]刘玉堂, 贾海燕. 儒、道、释与武当武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7.

[8]易剑东. 民国时期武术社会化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10(4):42-45.

[9]易剑东.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J].体育文史,1998(1):22-26.

[1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11):54-61.

[11]何强. 悖谬的反思与反思的悖谬与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悖谬与重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5):10-13.

[12]James Henslin.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M].林聚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温力. 武术的内外兼修和它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J].体育科学,1990(3):12-15.

[14]王晓东.中国武术文化悖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4):63-66.

[15]乔凤杰.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7]司马云杰.文化悖论:关于文化价值悖谬及其超越的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18]高宣扬.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9]钱广荣.道德悖论现象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0]邢媛.文化认同中的意向悖论[J].山西大学学报,2016,39(5):1-10.

[21]王淼.现代性悖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

[22]高守清.“人文奥运”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走向[J].体育与科学, 2009,30(5):43-45.

[23]读书编辑部编.现代的悖论(1995-2009)[M].北京:三联书店,2012.

[24]雷龙乾.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行迹特质、价值悖论和探究进路[J].甘肃理论学刊,2013:1-8.

[2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0.

猜你喜欢

武术哲学传统文化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