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工程设计阶段信息管理风险评估

2020-12-28刘孟凯许孔毅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0年12期
关键词:设计阶段信息管理建设工程

刘孟凯 许孔毅

(武汉科技大学恒大管理学院 武汉 430065)

0 引言

工程信息系统是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储存、传输等功能的综合性系统,能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的工具。信息风险是指在不同工程信息传播阶段由风险信息直接或者间接使工程发生事故并且会对工程的某一参建方造成一定的损失。信息风险与大多数风险一样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从工程管理角度来看,风险是由风险因素、损失、风险事故三个主体组成。其中风险因素是事故发生的潜在诱因。随着建设工程项目复杂性和规模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呈规模化、复杂化和智能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各类信息繁多,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化和信息管理要求。在信息管理过程中因涉及多方主体,在工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偏差,成为信息风险的潜在诱因,而当误差信息累积到突破一个临界值或者外界事件的发生促使了误差信息快速积累,使其发生质变,会导致信息风险的发生。信息风险一旦产生,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工程信息风险管理日渐成为保证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1]。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信息管理仍为行业基础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大多数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无法将工程的信息化程度提高。大多数工程在设计阶段都没有进行一定的风险管理,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和进度拖延时常发生。而项目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风险管理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对工程设计的信息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

LEE J S等[2]通过采用FMEA的方法对模块化工程进行分析,得出在工程设计阶段需要对其进行风险管理,就能有效降低工程成本,进一步说明了风险工程在设计阶段的重要性;KAN H W等[3]通过收集整理已完成项目的工程施工数据、成本变化、成本变化率等风险信息,动态地构造了一个基于风险信息的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可以有效地对风险信息进行分析,预测风险成本和投标价格;PARK J等[4]通过研究过去10年工程案例,将各种工作流程的风险因素和事故类型进行调查和识别,表明工程采用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CSMIS)之后,可以有效地对工程进行安全管理,再通过案例分析和调查回访的方式与相应的风险指标体系,对各工序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防范潜在风险的对策,验证了CSMIS的可行性。ZOU Y等[5]采用RBS与WBS相结合的方法构造RBM(Risk Breakdown Matrix),再与3D BIM、工程具体施工方案等技术结合,构造出4D BIM模型下的可视风险,使工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轻易地识别风险,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工程信息化是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工程信息风险进行有效分析与管理将会是工程风险管理的新领域。乐云等[6]探讨了信息门户与信息系统的区别,李晓东等[7]、安德峰等[8]详细介绍了建设工程信息管理信息流与信息系统。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辨识设计阶段信息管理风险因子,并通过专家单因子评价,对设计阶段信息管理风险进行评估,提出设计阶段的信息管理主要风险因子,最后针对主要风险因子提出风险防控措施,为保障设计阶段信息管理的安全与高效提供有力支撑。

1 建设工程信息在设计阶段的流通过程

信息在设计阶段的流动过程如图1所示。该阶段共涉及7个信息相关主体,以业主、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为主。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业务要求、在相关行政审批单位管理审查下,由多个设计单位完成设计文件。设计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规范、地方规定等多层面的相关信息,涵盖技术、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信息量大,且信息具有时效性,必须采用当前的信息版本进行加工。在过程中,设计单位是信息加工利用、产生大量新信息的重要部门,产生的信息通过图纸、说明书、信息网络等方式转化纸版、电子版形式的文件在相关部门内传递、存储与管理。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鼓励设计阶段采用BIM技术建模出图,形成信息管理的基础数据,增大或者增强整体信息数据的共享性和与其他分析软件的结合性。

图1 设计阶段信息交互

2 风险因子辨识

建设工程信息在设计阶段信息系统中流通时,一般会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信息收集阶段、信息加工与整理阶段、信息传递阶段和信息储存与应用阶段,4个阶段共同构成信息系统。风险信息一旦在信息系统的某一环节产生,风险信息随着信息流在信息系统中传播,经历如图2的演变过程,在无强烈外界信息干扰的情况下,风险信息将会在信息系统中无限循环、不断放大,对工程控制目标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信息风险事件。

图2 风险信息演变过程

因此,可通过分析信息系统阶段面临的风险信息产生的可能性对设计阶段信息风险进行风险因子辨识,形成设计阶段信息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设计阶段信息风险因子辨识

(1)信息收集阶段风险。①信息收集涉及到信息源的识别与收集以及信息收集途径的选择。依据工程自身情况与条件识别合适的信息源。设计阶段的信息源往往是由项目外部环境通过相关主体向项目内部传递,主要是土地利用规划、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等信息,如土地利用规划非最新时效版本,将引起后续一系列的信息风险。②信息来源繁多,识别信息时难免会出现偏差,所产生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的编制产生负面影响;信息收集途径包括信息收集部门是否恰当,是否直接对接信息源管理部门,代表了信息源可靠度。可靠度越高,信息收集过程出现风险信息的可能性就越低。

(2)信息加工与整理阶段风险。①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设工程中的信息管理人员未对初次收集的信息进行检查,导致潜在的风险信息未被发现,进而在信息整理的过程中,将风险信息传递至下个环节。②设计阶段的工程信息数量庞大,因而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是巨大的,整理与加工信息的效率过慢势必会产生信息延误,使信息丢失其时效性,产生部分信息风险,甚至会导致后续工作进度延期,施工过程设计变更频繁,增加工程成本。③整理信息的方法落后或者不适应当前工程具体情况,将导致获取到的有效信息量减少,易出现信息接收者理解不到位或者错误理解,造成信息偏差变大或信息反馈核对工作量增多,使得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进而易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增加不必要的工程成本与工期。

(3)信息传递阶段风险。①传递渠道多样化与通畅性: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选择渠道具有随机性和自主性,信息特性与传递渠道不匹配时,建设工程可能因信息缺失、信息偏差、信息延误等情况,造成施工阶段的设计频繁变更、施工工艺不符合实际情况等负面工程事件;信息传递通道的通畅性代表信息需求方与传递方是否建立了合理的信息传递通道,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②信息传递各环节因人员素质、能力、数量等造成信息处理能力具有差异性,若单次信息传递量过大,可能会产生信息积压,甚至会造成信息失真。当信息过载趋于常态化时,易导致信息处理能力降低,堵塞传递通道,最终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难点不能准确掌控,加大了出现设计错误等严重后果的可能性。③由于设计阶段工程参建单方较多,各方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导致在经济效益方面出现隐患。

(4)信息的存储与应用阶段风险。①当存储信息的平台长期处于满负荷状态下极易出现系统瘫痪的情况,可能导致信息的丢失和泄露;对于纸版应着重避免纸版孤本破损以及火灾、虫鼠破坏等风险;在信息系统维护时电子文档需重点保护,以免出现信息泄露给后续工作的审查带来不便。②工程信息在通过网络传输时可能会因为网络不畅或者不稳定等问题出现信息完整性不佳的情况,致使风险信息激增,对工程后续开展留下隐患。③在系统处理工程信息时,有一定几率出现信息编码错误,乱码、偏差或非唯一线性等问题,致使信息应用不顺畅,不能有效地促进工程设计的展开,需要采用一定量的人工修正,引起工程设计成本上升。

(5)信息反馈阶段风险。①信息反馈受阻,使信息的发送者不能及时知晓接收者的执行情况与后续待反馈问题,出现信息孤岛现象。继而信息发送者只得寻找其他反馈渠道,这无疑增加了设计成本与时间。②工程信息在建设工程中传输十分频繁,可能同一信息会被不同参建单位所使用,这就存在某一信息是正反馈信息的同时也是负反馈信息的情况。所以信息的接收者与发送者未能采取合适的方法与渠道处理和发送反馈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风险信息的数量增多,增大出现设计错误的可能性。③工程信息在反馈过程中,易出现多个对象多次传递的情况,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偏差,若信息偏差不能及时修正,进而会多次出现负反馈,极大地影响设计工作的开展。

3 评价方法与标准

3.1 评价标准

针对设计阶段信息风险因子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分别进行专家打分,打分依据可能性程度和后果严重性程度在1~5分区间进行打分,程度越严重,分值越大。评价中用到的百分制与专家评分的五分制换算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专家打分与百分制换算标准

建设工程在设计阶段的信息风险影响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项风险因子的得分,进而得出其风险因子占总风险目标的百分比,最后得出其项目工程信息设计阶段的风险等级。评分标准见表2。

表2 风险等级标准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将信息风险的风险度记为R,其计算公式为

R=W×S×P

(1)

式中,W为其权重系数,S代表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P代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令M代表问卷人数,N代表风险因子个数,分别求出每一个风险因子的Wi、Si、Pi,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2)

为了方便计算,将Si与Pi换算成百分制,得出

(3)

其中T1与T2为Si相邻打分等级对应的分数,且T1≤Si≤T2。

最后将每个风险因子的得分相加得出

(4)

3.2 风险评估

本文发放并回收有效“建设工程设计阶段风险信息问卷”与“建设工程设计阶段信息风险后果问卷”,调查人员中,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共26人占总人数的42.6%;3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占问卷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且70%的受访人员是工程一线及以上工作人员;高级职称人员占受访人数的11.2%。两份问卷调查中平均得分较为均衡,方差波动性小。“信息风险后果问卷”中影响工期进度的风险后果占总后果的62.5%,平均分值为3.35,属于重大风险。对工程资金方面有影响的风险后果占50%,平均分值为3.11,同样属于重大风险。其他类别后果占比为25%,平均分为2.68,属于一般风险。

经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各层指标权重与风险度如表3所示,建设工程设计阶段信息管理风险总风险度为65.19,属于重大风险。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16个风险因子的总排序权重均小于0.1,且权重分布较均匀,差异性较小,最大值与最小值差0.024,说明建设工程信息流在串联的基础上形成网状结构,信息交互量大,交互频繁,处于信息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均直接导致信息风险,影响建设工程的4大控制目标。这对建设工程信息管理提出高标准要求,在进行信息风险防控时,需要全面清查风险环节,制定严格规范的信息产生、传递、存储和应用制度或标准。

表3 风险因子权重及风险度

3.3 风险因子分析

本文中风险因子共有3个,分别为信息媒介因素、信息发送与接收因素、信息平台因素。三者权重分值各不相同,依次为21.68、32.02、34.68,由于工程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发送与接收因素与信息平台因素,对于设计阶段的信息风险是有重大影响的,虽然信息媒介因素得分没有后面两者高,但是随着工程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程管理人员的媒介需求也会与日俱增,信息媒介因素在工程信息风险管理中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提高。

基于风险因子辨识图和表3的数据对风险因子进行分析。

(1)信息媒介因素。①有别于传统工程信息传播,现代化的工程信息传播媒介形式更加丰富,传播渠道的选择也更加多样。信息媒介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传递、信道的选择等环节尤其显得重要。随着工程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信息媒介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是工程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由于无纸化办公未能大面积普及,在信息的储存应用、加工整理等过程中,大部分建设工程仍采取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极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干扰,使其出现风险信息。

(2)信息发送与接收因素。①据目前我们建设工程实际情况来看,信息交互双方对待工程信息的态度不严谨,尤其是对于一般工程,时常发生信息传达不到位,未能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建立工程信息档案,对待工程信息态度随意,甚至出现信息丢失、信息泄露等情况。②在大部分工程中,对于工程信息的管理一般只是制定一个粗略计划,未能结合工程主要信息发送者与普通信息接收方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操作规范和风险响应制度,以致信息风险出现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③建设工程参建各方知识水平与范畴各不相同,在处理工程信息方面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致使发送与接收信息时,或多或少地要出现信息偏差,长期处于信息偏差环境中,势必要出现信息风险。

(3)信息平台因素。①建设工程信息系统在工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我国使用工程信息系统的经验较少,难免会出现一些操作或是管理上不到位的地方。②对于一般的中型建设工程,对于工程信息平台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单纯将其视为信息储存的工具,未能做到定期检查维护,使其可靠性大大降低。③未能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信息平台,导致可能出现信息整理与加工过慢等负面事件的概率增加。④建设单位未能准确定位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不能及时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工程信息管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出现如信息编码不唯一、信息储存不当等问题的可能性。

4 设计阶段信息风险防控对策分析

为了降低信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分阶段通过以下几个手段进行风险防控。

(1)信息收集阶段。①采用查阅资料法、调查问卷或者实物样本收集法等方式收集设计依据和项目审批依据,力求得到不失真的工程信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②利用网络查阅同类工程相关信息、工程适用的法律法规信息和设计规范与设计标准信息,以便提高收集信息的准确度。③重点跟踪工程勘察和测量等工程自身特有信息,增强有关工程设计信息的准确性,减少发生设计变更等风险发生的机率。

(2)信息加工与整理阶段。①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料管理制度与统一工程信息的格式,如将大部分有效信息分类归档、建立工程信息资料库或者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将工程信息进行编码处理,这样有利于快捷和方便地使用工程信息,避免信息的时效性遭到破坏。②将设计阶段的工程信息进行系统的分类,对于工程信息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结构化信息、指数型信息、半结构化信息。依据实际情况对其采用合适的加工方法,提升其加工效率,避免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③着重加强对信息的二次鉴别与信息核查,对重点设计工程信息要采取动态跟踪管理的方式,减少出现加工风险信息的情况。

(3)信息传递阶段。①信息在不同的粗传递中,信息的丢失量往往是不同的,要降低信息的不稳定传递,发送方可以在信息传递前先将工程信息的重点、难点事先整理归类,再进行传递。②制定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定期交流计划,选择适合信息交互双方沟通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的渠道阻塞。③建立多条持续有效的信息传输渠道,避免因某一条或多条信道出现阻塞,而使某些信道出现信息集中、信息量过大,出现信息接收过载的情况。

(4)信息存储与应用阶段。①采用数据库的形式存储信息数据,以便于系统地存储工程信息和提供一个高效检索信息数据的平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丢失等负面情况的出现。②尽量使用计算机作为存储介质,这样有利于工程信息的存储,还能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降低了信息因时效性而产生风险信息的可能性。③应用先进的工程信息系统,如MIS、FM、PM等知名工程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无纸化办公,提高工程信息的使用效率和传输容量。

(5)信息反馈阶段。①制定适合工程自身情况的信息反馈交流机制,建立联合会议常态化制度,加强多部门的沟通,明确参与人、沟通内容、沟通形式,相互核对信息,及时反馈设计阶段的重点难点环节,避免出现信息孤岛。②建立信息反馈审查体系,尽量降低出现反馈信息失真的概率,提高信息反馈的准确性与效率。③信息反馈方应依据自身工作经验和工程实际情况,反馈适当信息量,避免信息接收者出现信息过载。

5 结论

本文根据建设工程设计阶段主要任务和信息流程,辨识出风险因子16个,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该阶段信息管理风险度为65.19分,判定为重大风险,且各风险因子权重相差较小,对设计阶段控制目标影响较均匀。这一特点跟建设工程信息传递具有串联特性有关,任意环节的信息偏差均会通过信息流动在系统内累加扩散,容易诱发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建设项目控制目标,因此,在设计阶段信息管理时,应全面布局,从严格规范日常活动的信息末节着手,保障信息在信息流动过程中保持稳定。

猜你喜欢

设计阶段信息管理建设工程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BIM技术在现代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市政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方法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
电网建设工程通用造价管理模式探讨
决策及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