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游戏思维的高校美术教学尝试

2020-12-28凌晓星

关键词:游戏性美术游戏

凌晓星

(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一、作为教学策略的游戏

艺术的起源表明,美术教学与游戏活动具有内在关联性。

1.游戏的深层本质。游戏是基于物质满足需求之上的,在一些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遵循某种特定规则,追求精神世界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与人类的文化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荷兰语言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曾说,游戏是大自然的恩赐,它先于文化、伴随着文化又渗透着文化,人类社会一切伟大的原创活动,诗歌与艺术,商务与谋利,严肃的法律或科学等,无不植根于游戏的土壤[1]1-6。赫伊津哈所论基于艺术发生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即“游戏说”。德国18世纪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比较了游戏与审美自由之间的关系,提出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2]302。这个观点后来由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我们称之为游戏的那些活动,是由这样一种特征而和审美活动联系起来的,那就是:它们不以任何直接的方式来推动于有利于生命的过程。”[2]303上述游戏观点表明,人们在社会劳动之余,利用剩余精力,在自由的模仿及对物品的装饰中,产生了精神的愉悦和自在的满足。要言之,游戏的本质是生命谋求自足的目的性活动,是自由的游戏性精神创造,是生命追求心灵愉悦的一种体验方式。

2.主体潜能被激活。艺术创作的“游戏说”强调人在学习创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激活,呈现为心灵的自由与精神的愉悦。庄子认为,只有心灵的自由,才能寻找到“道”。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阐述了“道”与“技”的辩证关系:“技”是手段,是学习与创造的技能与技巧;“道”是目的,是最高的、绝对的美。“技”是实现“道”的途径;“道”是“技”的目的与升华。人在这种自由的境界中肯定自己,观照自己,从而获得一种学习的乐趣与创造的喜悦。“技”达到了一种高度的自由,超越了实用的功利而进入审美的境界[3]111。在学习过程中,游戏是手段策略,其根本价值在于主体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以致在主体自由自在的状态中引发审美创作的灵感。换而言之,游戏性的学习过程,能够让学习者的心灵之窗被打开,并在其深度对话互动中涌现出新意,让游戏与学习互为因果互为依托。自由沉思的游戏心理状态,正是学习创造的心理前提。

3.教学过程中的游戏。就艺术本身的特性而言,游戏性更接近艺术精神的内核。游戏(脱离近期实用功利的自由之心)+技艺(符号表达和呈现)=艺术创造(意义核心)。如何将这种“游戏性思考”运用到高校美术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游戏性,主要基于三点认识:其一,游戏性与艺术创造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游戏性演绎,让学生有直接的参与感、角色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进入深度思考状态。其二,教学过程中渗透游戏性,有助于营造师生间充分的对话感、体验感,在游戏天性的自由释放中,增强师生间准主题性沉浸互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与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其三,游戏活动也是人的本能,教学过程中的游戏活动也让学习者的身心得以调适,以便从更立体丰沛的意义上为创作活动加持助力。简言之,教学活动中的游戏能够更好地助力审美主题创意。

二、游戏在教学中的价值

游戏性教学方法包括“玩”和“赛”两个重要环节,“‘玩’意味着主观上全身心自由投入,不受诸多规则的束缚,‘赛’则要求在特定的时空、道具、形式规则制约下进行竞争性的争夺,目标性较强。”[4]在高校美术课教学中,首先,通过游戏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游戏与艺术在内在本质上深度融通,让学生在发散性思考中充分激活其生活积累、知识储备与创作潜能,从而创设条件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新意涌现,灵感闪光;其次,通过游戏性教学,可以增进师生在情感与思维上的互动。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因为游戏而自然地融为一体,教师扮演成游戏活动中的参与者。在这种平等轻松的互动中,师生间的感情加深,交流增强,师生在深层的对话中相互启发,双方的信息积累都处在充分被激活的状态,潜在的富有创新性的主题性信息呼之欲出。游戏化教学,对于引发师生双方生成主题性信息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应该走向立体与多元,将游戏性思维运用到教学当中,是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必要补充。游戏既是人的本能,更是激发激活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必然会越来越重要。

三、游戏化教学初探

游戏化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众人参与、融于游戏、结果评价。游戏化教学必须围绕这三个阶段有序展开,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表现,而是基于师生游戏性互动的集体创作行为,由点到面,从发散到收敛,在游戏中实现教学目标。目前,我国游戏化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校美术课游戏化教学运用时间短,游戏结构单一,且局限于传统游戏,尚未将其与电子化或网络化有机结合;游戏化教学的尝试局限于美术实践,未将其运用于理论教学当中;缺少本土文化语境的游戏化教学方式。虽然有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术教学的案例,但在本土文化语境的运用上仍嫌不足。针对上述情况,试图对游戏化教学作些许探索。

1.美术专业课游戏化教学。素描作为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的方法之一。传统的素描练习以写生为主,它固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造型能力,但在长时间的训练中(高校素描练习多以长期作业为主),也容易造成学生兴趣下降、激情淡化从而导致对学习过程的厌倦,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2015年,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位教师利用上素描平行课的机会,尝试了一种将游戏思维融于教学的方法,即四个班级联合创作一幅大型壁画《机械时代》。首先,教师搜集素材,由老师去安庆石化厂房内拍摄一组工业机械照片,由四位教师共同筛选、拼接成一幅由30幅局部照片组成的完整画面(减去空白部分),然后将每张照片打印成四份,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30人),每人一幅局部照片,在60厘米×60厘米的纸张内,用四周的专业课时间,将照片以超写实素描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四个班的作业相同,所以每张照片会有四位同学在同时创作。在绘画过程中,老师调控作业的整体风格,与学生不断地进行交流;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比照,避免出现表现手法的太大差异性,从而影响壁画的最后呈现效果。同时老师宣布,优胜劣汰,同一幅照片,只有最优秀者才能用在最后的作品中,成为完整壁画中的一部分。这种竞争性评价机制正是游戏化教学的特征之一,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最后胜出。当最后的作品完整呈现出来的时候(整整占满一面墙壁),教师与学生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愉悦感,特别是学生,能深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一教学过程所表现的特点是:其一,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电子产品结合起来,通过摄影技术安排创作素材,改变了之前素描课程纯粹以写生或者临摹的教学模式;其二,游戏思维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教学的过程也是游戏的过程,它改变了常规教学中学生各自为政的学习状态,营造了一种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其三,通过这种游戏化教学,消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疏离感,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与教师不断交流的过程,在交流中不断产生新的创作思维与创作激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美术理论课游戏化教学。2005年笔者在给2003级美术学上“中国美术史”课程时,尝试用一种带有游戏思维的复习方法。这种方法借鉴了体育比赛模式。即把学生分成5组,每组分别代表秦汉(包括先秦美术)、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美术作为知识点单元,知识点单元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例如秦汉组向隋唐组提问时,只能提隋唐美术的相关问题,同样,秦汉组被提问时,只能回答有关秦汉美术的相关内容。这种竞赛方式既有知识的主题性,又有知识的交叉性,可以有效地兼顾复习内容的全面性。每组成员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抢答,最后以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多少来决定小组的胜负。假如小组之间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相同,那么竞赛继续进行,直到产生最后的排名。这种复习方法解决了学生在复习时的惰性心理,从静态复习到动态复习,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当年期末的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总体较高,证明这种游戏式的学习方法颇有成效。但需要指出的是,游戏思维运用于美术理论课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课程性质的原因,使得理论课程在游戏化教学中发挥的空间相对狭小,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认真研究。

3.本土语境下游戏化教学。一直以来,师范类高校的美术教学多局限于绘画本身,课程设置也以架上绘画为主,尚未将美术理解为一个跨学科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学科来把握。在教学手段、知识框架日趋立体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对师范生培养的素质要求。在这方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秦华教授在美术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秦华认为,我国美术教育对视觉文化的研究视野应当从当代视觉文化延伸至中国传统[5]35。在他所主持的课程项目“核心素养课设计”中,《回眸千载,繁华再现——〈清明上河图〉》一课,将中国传统文化融进课程中,涉及历史、美术、建筑、风俗等领域,在游戏思维的引领下,运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再现了《清明上河图》北宋汴梁的繁华景象。秦华介绍,该项目是根据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年课程方案修订后进行的实验性教学之一,在他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成项目团队,围绕美术课的核心素养进行课程设计,自行设计教学流程与方法并组织实施。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具有游戏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其一,该项目是由学生团队组成的集体行为,以中学生为主要受众面,符合众人参与这个最基本的特征。其二,融入游戏。在课程设计中,其主要环节是通过情景制造、课堂提问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利用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艺术价值的同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借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带学生走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情境,了解北宋时期的市井生活及民俗风情。在这个环节中设置了讲述历史小故事的游戏,每位同学都可以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宋代的故事,适当予以奖励,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手工制作环节,在老师示范之后,让学生对于《清明上河图》整卷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分组分工共同制作,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手工内容,分析其结构原理,例如古代建筑的榫卯、斗拱等结构特点。在讲解与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又完成了一件与众不同的手工作品。完成之后的每组手工,可以拼接成一幅完整的手工作品《清明上河图》。这种讲解结合游戏,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设计,符合中学生的游戏天性,同时兼顾课程目标,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其三,评价机制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之中,例如讲故事环节,做手工环节,都可以利用适当的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对于分工合作的兴趣以及增强自身能力的信心。

这个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游戏教学本土化的问题。该案例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生发出学生对中国古代民俗、服饰、建筑、交通、经济等全方位的了解,使游戏化教学呈现出立体丰富的人文知识结构,在拓展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感与沉浸感。

四、结 语

基于游戏思维的美术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智能媒体时代,网络化教学越来越重要。从不同向度对游戏化教学做出更多的研究和尝试,积累更多的案例和数据,将助益于美术教学方法创新。值得注意的是,进一步加强本土文化语境的游戏化教学方式探讨,使美术教学充分彰显中国元素和民族文化,显得更加重要迫切。

猜你喜欢

游戏性美术游戏
美术篇
游戏性练习法在短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游戏性幼儿舞蹈教育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中职语文游戏性阅读教学初探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