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理论在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2020-12-25方晶晶陈礼萍邱超余艳冯慧李靖堵锡华乔淑云

安徽化工 2020年6期
关键词:螺旋科技成果大学

方晶晶,陈礼萍,邱超,余艳,冯慧,李靖,堵锡华,乔淑云

(徐州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努力把科研攻关成果应用于疫情防控一线,发挥科学技术的关键利器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疫情防控的“科技篇章”,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科技成果转化是为了提高国家和区域经济生产水平,对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体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活动,是促进应用技术向现实的经济效益转化的路径[1-3],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分迫切的战略性任务。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高校师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因此聚集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的高校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完成全国20%的重大成果[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率都较低,能够进行产业化的不足5%。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我国专利授权调查表明[5],高校有效专利实施率为12.3%(为全国的1/5),产业化率为2.7%(占全国的1/13),高校专利的许可率为1.8%,转让率为1.4%。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统计显示[6],2013~2017年期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平稳增长,76%的资金来源于企业,对企业而言其研发支出更多关注于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这样也造成了我国经费支出重点在试验发展阶段,每年支出经费约占总经费支出的84%,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占比较小。高校在技术、科研平台及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是科研创新。数据显示[7-8],2013~2017年的五年间,全国高等院校R&D经费累计超过5 000亿元,其中80%以上的R&D经费用于基础和应用研究,而成果转化末端的试验支出相比较少。因此,行而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提高科技成果效率的关键。在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保有性,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

2 我国高校推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现状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立足市场经济条件和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优势,有效形成支撑经济体制建设的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1]。目前我国高校推行科技成果转化的三种主要模式[5,9]:一是直接实施模式,如兴办企业实体,通过将知识产权兑现的部分股权奖励给科研团队,剩余部分由学校持有,或者以股权收益的方式奖励给研发团队;二是成果转让模式,将科技成果许可或转让给企业,主要包括专利转让、技术转让、专利实施许可、新品种生产许可等形式;三是合作模式,如校企产学研等合作模式。企业以项目方式将需要的技术委托给高校进行研发,可以缓解企业短期的研发人员短缺问题,也能让高校的科研和学生培养更贴切市场需求。在上述的基本模式中,以高校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高校科技成果所有人进行相对独立、自发、直接面对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这些模式中需要科技成果所有人评估企业和市场需求,熟悉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同时也需要管理部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咨询。

在上述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中也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①高校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技术需求不匹配,包括技术创新的目标、评价标准、组织方式、环境要求等都有冲突;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政策不熟悉,需要中试场所(即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中间过程);③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需要在学术研究中注重人才培养。有关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的机构、管理、激励、咨询制度等方面均有欠缺;④政府未能有效平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中不断加以研究,逐步完善。

综合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路径,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为“大学到政府”,我国高校则是“大学到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因此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3 三螺旋理论的校企政合作模式发展趋势

1995 年 Etzkowitz 和 Leydesdorff 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独立身份的三螺旋理论[6,10]。在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该理论得到关注。三螺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4]认为,大学、产业和政府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三者的交迭部分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每个机构就像一股螺旋上升的螺旋线,它们互相作用,演变出各种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从而推动整个创新系统螺旋上升。

4 三螺旋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随着我国产业环境的开放、大学自主权加大且更加倾向于产业合作,我国也开始使用三螺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开展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时代,张艳花[11]提出在以三螺旋理论为支撑,在创新教育中依托“政府-产业-大学”的螺旋推动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机会型创业的成功率。边伟军等[12]在三螺旋理论的应用研究中重视“大学-产业-政府”的平等合作关系,突破三方形成的“混生组织”,提出了适应我国发展现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官产学联盟”的三重螺旋新模式。中国科学院利用三螺旋模型,开展了值得借鉴的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措施,如以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作为三边混生组织[4]与北京市科技合作,通过科研与转化基地、教育基地、北京综合研究中心三部分打造京津冀鲁环渤海区域的创新与转化集群。再如,通过建成服务“大学-产业-政府”的科技中介[4],实现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组织,此外,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已经是科技部认定的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利用“科技副职”这种人才流动模式,加强高校-企业-地方的科技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从一个螺旋进入另一螺旋,提高跨机构项目合作,也为科学传播和项目落实做出了贡献。

三螺旋模型在我国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政府在“大学-政府-产业”的过程中倾向于指导作用,而弱于打造一个良好的科技成果创新环境,缺少科技成果转化的机理政策和制度,科研人员不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直接受益者,科技主题的主观能动性不高。另一方面,大学是教学和科研并重的主体,在向“创业型”转变的过程中,缺少技术转移人才和能力,毕竟术业有专攻;三是企业并非真正的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技术消化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从发展趋势而言,应该形成适应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合作模式或机制。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三螺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有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和转化率,平衡市场对“大学”和“产业”的调控能力,建设良好的科技氛围,提高科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促进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设。

5 基于三螺旋模型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1)“大学-政府-产业”的科技金融新合作

科技园是三螺旋理论中典型的三边要素组织,它是大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集中体现政府对创新支持的政策结合、中介服务为主的社会资源。目前科技园中的中小微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技术、人才、市场、资金方面的困境。从科技金融、科技融入、科技成果转化咨询和服务的角度为切入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以“大学科技园科技金融”为平台,关注政府政策在投资基金、科技信贷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形成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2)“能孵化”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

在三螺旋模式中,孵化器一方面是知识和技术的传递(大学和产业),一方面是创新资源整合。需要重视小企业的技术和资金需求(产业-大学和政府),政府主导型的孵化器有资金、项目和相关法规的服务,大学提供高新技术支持,使得孵化器成功“孵化企业”。将高校教师和文化建设融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提供“孵化服务”。

(3)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共享云平台”

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根据社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资源、技术、服务共享是大势所趋。通过构建“共享云平台”,将科技成果转化三要素从三个通道聚焦在云平台,搭建及时高效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技术联盟。

构建适合我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三螺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能够有效发挥“学-政-企”的综合力量,加速经济快速发展。就科学技术水平而言,激励高校科技工作者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重视科研队伍培养,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相关政策法规。适应时代发展和地方经济、科技水平的“三螺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可以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实现科技强国。

猜你喜欢

螺旋科技成果大学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留白”是个大学问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