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汀类药物+注射用巴曲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2020-12-25河南省鹤壁京立医院458030赵连博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3期
关键词:瑞舒伐注射用颈动脉

河南省鹤壁京立医院(458030)赵连博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致死率、致残率高,会引发脑梗死,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其治疗原则是改善脑缺血、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降脂药物,可降压降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巴曲酶是一种强效溶栓药物,可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度。本研究选取我院TIA患者74例,观察瑞舒伐他汀+注射用巴曲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TIA患者74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51~75岁,平均(64.24±5.18)岁;单侧颈动脉病变16例,双侧颈动脉病变21例;观察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52~76岁,平均(63.83±5.07)岁;单侧颈动脉病变17例,双侧颈动脉病变20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变类型)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清除自由基、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338)治疗,10mg/次,1次/d。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巴曲酶注射液(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295)治疗,瑞舒伐他汀方法剂量同对照组,巴曲酶注射液采用100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2d,初始剂量为10BU,第2次开始剂量减为5BU。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疗效评估标准 短暂性失语、瘫痪、感觉障碍等症状明显改善,且治疗后2个月内未发作为临床治愈;短暂性失语、瘫痪、感觉障碍等症状明显改善,且治疗后2个月内发作次数少于2次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①疗效。②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PAR)]、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临床治愈25例,有效11例,无效1例;对照组临床治愈18例,有效11例,无效8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7.30%(36/37)高于对照组78.38%(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液流变学、血脂水平 治疗前两组mPas、PAR、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1.42±0.11)mPas、PAR(35.62±3.18)%、TC(4.42±1.37)mmol/L、LDL-C(3.24±0.87)mmol/L低于对照组(1.51±0.12)mPas、(41.08±3.66)%、(5.72±1.47)mmol/L、(4.33±1.0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多采用降压调脂、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等方案治疗TIA。瑞舒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具有减轻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逆转斑块等作用,可降低血脂、预防血栓形成[1]。巴曲酶是一种高纯度单一性凝血酶制剂,可有效降解纤维蛋白、降低血液黏度,还能降低血小板凝聚率、降低血管阻力,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有积极意义[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表明瑞舒伐他汀+注射用巴曲酶治疗TIA疗效确切。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mPas、PAR、TC、LDL-C低于对照组,表明瑞舒伐他汀+注射用巴曲酶可降低TIA患者血脂水平、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率。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注射用巴曲酶治疗TIA疗效确切,可降低血脂、血液黏度,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情况。

猜你喜欢

瑞舒伐注射用颈动脉
瑞舒伐他汀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使用注意事项探讨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评价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心肌梗死PCI术后小鼠心肌线粒体稳态的影响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骨质疏松症采用阿仑膦酸钠联合注射用骨肽治疗的效果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