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脱观念贫困是教育精准扶贫深化的关键

2020-12-23朱令军

当代农村财经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乡村振兴

朱令军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脱贫攻坚任务面临复杂、艰巨的挑战。作为影响脱贫攻坚成效和全面小康成果的关键因素,教育扶贫尤其需要集中力量、加强落实。同时,基于继续保持教育扶贫政策总体稳定的考量,为防止扶贫成果的反弹,教育精准扶贫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都应当继续深化,进一步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形势和规律,优化教育生态,结合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着力摆脱观念贫困,促进乡村振兴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两方面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 观念贫困 教育生态 乡村振兴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国家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收官之年。虽然受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实现《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形势总体乐观。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随着原发性绝对贫困的即将消失和转型性次生贫困的逐渐出现,已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亟需深化。深化的肯綮在于摆脱极易被人们忽视的教育观念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专门指出,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1]这一思想对教育领域的扶贫工作至今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教育观念贫困的概念及特征

观念贫困与物质贫困相对,指的是发展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困主体缺乏对自身的认识,缺乏摆脱贫困的“志”气和“智”慧,缺乏获取、解读和利用外界信息的能力。在经济发展层面,观念贫困比物质贫困更为可怕,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消除观念贫困也是各级政府进行扶贫工作的重点。但在教育发展层面,观念贫困则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正在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盲区。教育观念贫困指的是教育贫困主体对教育的意义认识模糊,缺乏改变所处教育状态的动力和能力,甚至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观念贫困在贫困地区既是隐形的,又是显性的。隐形指的是相对于入学率、失学率、辍学率、师生比等可见的指标,教育观念贫困缺乏量化的评定标准。显性指的是教育观念贫困在人们关于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中是可见的,并且会对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效构成长远的影响。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观念贫困在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政府和社会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学生没有学习目标,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家长或者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教师,对孩子的定位就是打工,或者对教育进行盲目投资,甚至因教返贫;教师看不到发展前景,无心提升教学能力;学校管理者理论素养欠缺,信息沟通不够,管理方式落后;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的推动存在短视化、形式化的问题,不愿意加大投入;社会将教育精准扶贫片面理解为支教、捐赠、树立公益形象,来去只留下几篇宣传报道。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不大,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却会深刻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空心化,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掣肘。

二、教育观念贫困的成因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比较突出。进入城市被很多人当作摆脱贫困的关键,具体途径或者是打工,或者是升学。贫困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资源使得一些家庭对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升学几乎不抱期待,同时不少地方出现的民工荒和招工难,也会让家长得出“孩子随便干点什么都能找到吃的”的结论。显然,这些家庭对就业的认识集中在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层面,遂将进城打工作为摆脱贫困同时减少教育支出的自然选择。而随着我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以至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升级,以及从工业化时代向智能化生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者将不得不面临次生贫困风险增大的局面。与将希望都寄托在孩子早日开始打工的家长形成对比的是,还有一部分家长对教育抱有的过高的期待,单纯认为孩子接受完高等教育后就能改变整個家庭的命运。他们往往选择自己紧衣缩食,同时要求孩子将所有精力放到学习上,由此产生的畸形压力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和社交的发展,甚至导致家长前期投入大半落空的结果。

无论是打工还是升学,都体现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由衷向往,以及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朴素愿望。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教育观念的贫困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教育观念相较于城市的落后或者错位,已经给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教育精准扶贫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教育生态失衡的影响

教育生态是一个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概念,但其对当下的教育发展特别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平衡是教育生态的核心问题,涉及到结构层面(如学校的级别和类别的关系)、功能层面(如资金流向、专业设置和设备购置)、投入和产出层面(如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教育经费投入与政府经济承受能力的矛盾)。[2]20世纪90年代末,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提出“农村学校从现实和长远出发,更应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实施集中办学,加速改革发展”。遗憾的是,一些地区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片面追求教育效益,盲目撤并学校,对地方教育生态的平衡造成了深远的消极影响。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09年,全国农村地区的小学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平均每天64所。虽然教育部2012年暂停了学校撤并,但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生态遭到的损坏短期内仍然难以恢复。一方面,一个地方学校的消失意味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失去了寄托,难以就教育困惑与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家庭教育间接受到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优势教育资源开始过度集中,出现了许多强势学校,并进一步挤压了其他学校的发展空间,随之而来的是优秀师资和优秀生源的流失,留下的教师无心教,学生无心学,社会无心问,教育观念的贫困进而加重。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着力保障贫困地区的教育生态平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要看到,教育生态本身也是社会生态的一部分,会与其他部分形成相互作用。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生态要达成动态的平衡,依然充满了挑战。诸如特岗教师人到心不到、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遭遇“冒名顶替”等现象,正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信息技术偏见的影响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信息技术存在一定的偏见,将其等同于“高大上”,同时了解不深。由此,在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援建基础设施、捐建机房、捐赠电脑成为不少公益机构和人士的选择。对地方政府来说,促成相关的项目落地也是一项乐得接受的政绩。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将其真正落实到教育当中,并不是添置设备那么简单。其一,贫困地区信息技术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边缘化,学校难以配备专门的师资,也难以为设备的更新换代提供足够的资金;其二,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难度很大,不少教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程,但仍然缺乏将信息技术真正用于日常教学的能力和空间;其三,信息技术从学校走进学生的家庭,对贫困地区的家长来说在经济上和观念上的接受并不容易。将诸如曾经的电脑、互联网以及现在的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词语引入贫困地区的教育领域,并不能直接带来教学效果的提升。对很多城市教师来说已经非常熟悉的互联网思维、人工智能思维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的深度融合,在一些贫困地区往往是被忽视甚至误解的。

为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部和工信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参与教育精准扶贫事业,如何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在摆脱教育观念贫困方面的融合应用,如何引导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利益相关者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更加到位,应当是走出信息技术观念贫困的关键着力点。

三、摆脱教育观念贫困的途径

(一)围绕乡村振兴,聚焦融合发展

当下对于乡村振兴与教育精准扶贫关系的认识,更多侧重于将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根基来看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乡村振兴对教育的带动作用。贫困地区农民由于对城市生活的单纯向往而导致的对义务教育价值的浅识和对义务教育后规划的困惑,其实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切入点。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教育政策和资源的单向输入,更要依靠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也就是要让农民看到所在乡村发展的势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地方政府应当引导农民摒弃城市文化高级、乡村文化落后的偏见,同时挖掘乡村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和地域特色;摒弃通过打工或者升学逃离乡村的价值观,同时构建对农业发展前景、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民合法权益的正确认识。摆脱教育观念贫困,还是要通过乡村实实在在的发展才能让农民看到希望,认清实际,端正理念。为此,一要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加大农民素质提升力度,在推动劳务输出的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增强农民创新创业和脱贫致富的能力。二要结合村容村貌建设,通过走村入户和创新宣传,加深农民对义务教育价值的认识,并就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后的规划提供咨询和指导。三要通过乡村文化挖掘,开展家风家训推广活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纠正或者漠视教育价值或者片面希望借助教育出人头地的不良风气。四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农村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强调“学校进城”。适合农村的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技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成长成人、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的教育,而这正是基础教育的本意。[3]

(二)坚持群众主体,优化教育生态,

暂停学校撤并,以及随后的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乡村教育生态下滑的趋势。然而,达成教育生态动态平衡的核心还是在于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我们衡量教育扶贫质量的标准往往是多少学生考上了大学,考上了什么样的大学,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在城市的就业和发展改变了家庭的命运。相对被忽略的是,很多通过教育精准扶贫成为人才进而改变命运的学子,未能或者难以承担反哺家鄉教育发展的责任。当然,教育精准扶贫不应当单纯让扭转人生的扶贫对象来承担,但是同样需要重视的是,通过教育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不能局限在个别人和个别家庭的层面。一个地区要想通过教育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更需要让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看到收益,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打造村校共融的教育生态系统。[4]为此,一要拓展教育精准扶贫评价体系,将包括对象识别、资源投入、扶贫产出和扶贫成效等在内的指标尽量细化、量化,为投资者评价收益提供全面、客观的一手资料。二要增加学生平均受教育时间,通过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进入普通高中或者职业高中学习,提高他们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适应能力。三要培养文化自觉,通过乡村文化进校园,引导师生明白所处乡村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5],增加文化自信,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初步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建立农业社会实践基地,并吸引城市学校参与共建。四要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创新校长教师培训体系,打造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

(三)立足教书育人,善用信息技术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6]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创新,对应试教育、传统名校等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教育扶贫领域,信息技术降低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成本,同时扩大了规模,提升了效果,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信息技术更新和升级的速度既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支持,也带来了挑战。鉴于应用能力和共享资源是信息技术领域摆脱观念贫困的难点,一要发挥高科技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它们整合关键技术,为贫困地区信息化教学提供更为先进和前沿的平台、应用端和资源。二要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信息技术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配齐设备、网络、资源和师资,实现信息技术学习的常态化、个性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要通过数据联通和数据应用优化精准教育扶贫管理,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考核和精准分流,营造信息技术助力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摆脱观念贫困,作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精准化深入的肯綮,并不仅仅是一项扶贫工作,而是一项需要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教育生态优化和信息技术升级协同推进才能取得实效的民心工程。基于教育观念贫困的复杂性,教育精准扶贫在“输血”“造血”的基础上,还需要扶贫主体真正融入扶贫对象的内心和扶贫环境的深处,帮助当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甚至形成反哺扶贫主体的能力,达到合作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层次。对扶贫对象来说,从接受援助到能够挖掘乡村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进而获得与扶贫主体融合发展的空间,则意味着在超越教育观念贫困的路上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3]范国睿.建设村校共融的农村教育生态[N].中国教师报,2017-02-22(10).

[4杨东平.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J].生活教育,2012,(6).

[5]費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6]新华社.习近平致信祝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N].人民日报,2015-05-24(01).

Shake off Ideal Poverty:the Key to Deepen the Education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ZHU Ling-jun

Abstract:Due to the influence of novel coronavirus pandemic,completing the miss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s facing up with complex and diffilult challenges.As the key factor that can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purity of all-round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the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needs strength and implementation especially.Considering that the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should be steady wholly and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ccomplishment should be prevented from bounce,the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be deepening in the current and following period.And it should adapt to the situation and rule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s,comb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cology and shake off the ideal povert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omplishment of vitalizing the education by the countries and vitalizing the contries by the education.

Key words:editori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deal poverty;educational ecology;rural vitalization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责任编辑:凌玉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以文化人 品格提升
浅析自由意志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翻译教学的“整合·融通·交互”
以生态管理评价方略推进教育和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