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中课堂的助推器:“凝心聚力”+“知行合一”

2020-12-23v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1期
关键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v

摘 要:空中课堂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已经成为目前空中教学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弥补学校课堂教学损失的主流,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学生、家长来说,对这种形式还不熟悉,甚至是初次接触,还处于摸索阶段,到底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教学模式落地生根,让学生学有所获?通过调查反馈,认为做到“凝心聚力”+“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达到教有所学,学有所获的目的。

关键词:空中教学;凝心聚力;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网络教学成为弥补学校课堂教学损失的主流,而对于大多数教师、学生、家长来说,对于这种形式还不熟悉,甚至是初次接触,还处于摸索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践和调研,我将自己粗浅的认知总结成为:做到“凝心聚力”+“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达到教有所学,学有所获的目的。

一、凝心聚力

何谓“凝心聚力”?即教师、学生、家长三股力量目标统一,将“心神”凝聚在一起,共同为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屏幕相隔,甚至相距千里,但隔不开师生、家长同心同力的梦想。如同一群大雁要远行,从西伯利亚飞往南方过冬,途中暮霭流岚、崇山峻岭谈何容易,而它们却能众心一念,组成整齐的编队,彼此照应,互相鼓励,執着不屈,经历千山万水,最终到达风和日暖、食物丰富的南方地区。

二、知行合一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用了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概念。比如: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就是说,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他的“行知”认识论对于我们目前的空中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其一,让“行知”理论在学生网络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从“学校课堂式”变成了“家庭课堂式”,以更自由、更先进、更喜欢的方式参与学习。学生通过屏幕接受知识的信息传递、亲自思考疑惑、亲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还可以回顾知识难点,就要“行”中学——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自己的网络学习体系。不再是听老师在那枯燥乏味地讲,而是自己需要想办法验证,想办法思考,探究得出结论,才会传递收获。

其二,让“行知”理论在教师网络教学中有效贯彻。教师由“教室教学”变成了“主播式”教学。学生还是课堂的主体,然而他们已经从“面对面”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的“听众”甚至是“观众”。这无疑是一种更大的挑战,屏幕阻隔,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听的专注程度如何?学生是否能认真思考探究?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关注,于是这种情况下的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不仅要考虑学生所学知识的“筛选”和“制作”,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受众面、受众效果、受众反馈等,这就要综合考虑既要有“知”的教学,又要有“行”的支撑。因为“行不是知之成”,而是“知之始”。教师无论用什么方式上课,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创设情境,想方设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让学生真正融会贯通。

其三,让“行知”理论在家长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最近网上流传一句话,我很赞同:“当假期结束,大家都摘掉口罩,不一样的父母陪伴,不一样的假期生活,也让孩子走向不一样的轨迹。”

我们都清楚,孩子学习方式的改变,父母的工作方式也会改变,父母成了实在的陪伴者。然而,对于有的父母来说,这是负担。殊不知,父母就是孩子最直观的榜样,你的好坏,他都会“复印”。因为真正的陪伴,陪是行动,伴是内心,没有走心的陪伴,只是陪同而已。

就像成长教育专家兰海说的,每个人都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家长最初的陪伴也是要“知行合一”,做不好没有关系,但一定要坚持做,生活何尝不是学习,唯有“真正”的陪伴,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让孩子有行走世界的勇气。

回想起那段空中学习的日子,回想起追梦的路上,山顶、屋顶、医院病床上、大山里的临时搭棚里、崖壁上等,都有孩子们追寻“诗和远方”留下的印迹,他们无畏寒冷,无畏距离,无畏艰苦,唯有拼搏、坚持、冲刺。想到这,我仿佛看到空中飘来一句话:“孩子们专注学习的样子,是青春最好的样子。”

空中课堂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今年起,它的陪伴,将成为教学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乐趣的一部分。最后,我呼吁,让我们这些“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主播”“与时俱进型主播”“学生喜欢型主播”。我们愿意凝心聚力,融入“若固有之”的思想,前方的路就永远在我们的脚下。

参与文献:

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论精要(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