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0-12-23吴文娟

知识文库 2020年21期
关键词:监护人孩子教育

吴文娟

自笔者工作17年来,一直在农村工作,见证了一批批留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大多数老师都会给留守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笔者想就自己在教学第一线的工作实践,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研究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求探索些实际的教育管理策略。根据差异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以期推广农村中学优秀留守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整个农村中学的教育管理水平。

1 强化家庭在农村留守学生培优教育的核心作用

1.1留守学生的父母尽量做到“缺位不缺职”

1.1.1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马克思曾经说过,决定一个人高度的不是智商而是教育,可见教育是多么重要。首先对于留守学生的父母而言,前提是要重视教育,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谓正确的教育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总的来说就是重视教育,愿意为教育费心费力,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们不能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其他的原因而逃避对孩子的教育,要克服”树大自然直”的错误思想;也不能因为对教育功能的错误认识,而将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认为学校能管理好自己孩子的一切。总之,父母无论多忙都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广大的父母不断努力。

1.1.2父母要做到缺位不缺职

父母是孩子不可替代的终生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待事物的责任感、待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父母外出务工并不意味着自身对留在家中的孩子就可以甩手不管,相反,更要努力做到缺位不缺职。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要经常通过电话、书信、视频等多种方式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与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切忌直到遇到问题时才隔空万里地打个电话,采用简单粗暴的言语数落孩子,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让他们感受不到应有的关爱,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其次,要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全面发展目标(学习、德行、人际交往等),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如实践出真知、行万里路等等),既不过分放纵溺爱,也不专横粗暴,而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加强沟通。最后,父母要主动加强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及思想动态,协调配合,把孩子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1.2留守学生的直接监护人应与外出父母统一教育意识和要求

1.2.1监护人要明确教育责任

留守学生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父母的缺席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直接监护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性格、德行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照顾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就更应该代替父母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这就要求直接监护人与外出务工父母的教育意识及教育要求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简单地说,外出务工父母是留守学生教育目标的制定者,而监护人是具体教育要求的实施者和监督者。监护人应避免教育观念落后和隔代教育过于溺爱等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外出父母统一教育意识和要求,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1.2.2监护人教育要得法

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大多数为爷爷奶奶等,他们大多数非常溺爱孩子,对孩子的种种行为一味放纵,一遇到孩子任性,他们便妥协。这样的教育方法必然是不可取的。平时应学会倾听孩子,并注重对孩子品行的良性引导,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要适时和适度,发现问题时要积极解决,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给他们合理的建议,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们的生活,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培养他们遇事的甄别能力。

1.3 提倡劳动教育,激发感恩之心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为留守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成长的氛围。实践出真知。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实践中既培养自身的各种能力(如动手能力、统筹安排能力等),同时也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了解书本以外的知识。此外,孩子通过劳动,在为家庭服务的过程中,感受着自我存在的价值,理解外出务工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和家人的付出,从而激发其奋斗之志。正如哈佛大学专家布朗特说:“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对家庭也十分热爱。劳动是快乐人生的起点。”只有让留守学生从劳动中感悟什么是汗水、什么是幸福,才能激发其内在动机,实现自我梦想。

2 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学生培优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2.1尊重留守学生,坚持教育公平

留守学生虽在生活、学习、品行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些问题非留守学生也存在,只是这些问题在留守学生群体中比较多,所以不能武断地認为留守学生就是问题学生,将留守学生问题妖魔化,将留守学生当作异类去对待。倘若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初中留守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将会感受到教师的“另眼相看”,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失去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其结果往往是教师的消极“预言”变成现实。因此,教师应坚守公平的教育理念,多关心留守学生,让他们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增进对班级、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在处理“问题学生”时,可以对他们多进行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获得信心,增强自我改变的积极性,把“问题学生”的志气“扶”起来;可以针对“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制定相应的“对症药方”,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正”的行为习惯;可以对“问题学生”学习方面给以“偏爱和厚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采取诸如一对一帮扶等倾斜政策,让“问题学生”的学习自信恢复起来;可以对“问题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开启心扉,消除恐惧和对立情绪,探求“问题学生”病因,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阴影。真正实现在思想上“扶志”,在行为上“扶正”,在学习上“扶智”,在心理上“扶健”。

2.2强化家校合作,确保有效沟通

首先学校要做组织好家访工作。由于外出务工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也就基本丢失了家庭教育这个主要教育阵地,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家访与监护人详细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等表现情况,同时重点关注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掌握班级档案管理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联系。除了家访之外,班主任平时还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临时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电话交流孩子的教育情况,通报留守儿童在校表现,了解他们非在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共同商讨教育对策。

2.3树立优秀典型,做好教育指导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个主阵地,不少留守孩子处于“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尴尬境地,在身心发展上活动或少的出现了问题,但积极乐观、自立自强、身心发展良好的优秀留守学生案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定比例。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班主任要善于挖掘身边的优秀典型,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归纳这些优秀留守孩子案例的优秀原因,利用微信平台,家长会等方式向留守孩子的父母宣传推广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父母和监护人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强化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监护职责,使父母在孩子成长关键期发挥应有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 优化社会环境促进优秀留守儿童培养

虽然学生大多數时间是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巡回,但始终脱离不了社会这条主线。中学生年龄尚小,正处于成长的叛逆期,难以正确对待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包括互联网中暴力、色情之类的信息垃圾,使学生的“三观”难以正确定位,致使他们在道德上滑坡、学习上无动力,行动上无准则。而缺乏有效的家庭引导和监督的“留守学生”更难抵挡这些不良的诱惑。这些孩子疏于监管,往往会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填补空虚的心灵,有些甚至逐步与社会青年厮混在一起,抽烟喝酒,寻求刺激。这些设施分散了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严重腐蚀了他们纯真懵懂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学校应会同有关管理、执法部门努力净化周边环境, 消除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诱惑,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有效地搭建起防护栏,保障这些孩子拥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与发展的环境。

农村留守孩子跟城区孩子一样,都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系到农村教育、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毋庸置疑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此,笔者通过本文分析了留守学生成长路径和有效培养的教育方法,以期以积极正面的影响,改善留守学生的教育状况,促进社会教育公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猜你喜欢

监护人孩子教育
为养老如何自行选定日后监护人
选择意定监护人,为养老未雨绸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