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现状及优化对策

2020-12-23吕玲玲

知识文库 2020年21期
关键词:民族德育历史

吕玲玲

大学历史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切实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其重要的育人使命。发挥大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在培育民族文化认同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其次要在国情教育中激发学生报国责任感,最后要在近代史教育坚定学生的政治方向。

大学教育不仅有教书的重任,更有育人的职能,特别是在现今各種信息泛滥式涌现、大学生多面临的诱惑空前严重的新形势下,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唯有如此,才能完成好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历史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在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肩负重要使命。历史教育实质上就是人生教育, 尤其对青少年来说, 更是学会如何做人的教育。 那么,目前大学历史教学的德育现状如何,大学历史教学应如何发挥德育功能呢?

1 大学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现状

在我国的大学中,发挥德育功能的主要途径就是“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不可否认的是,“两课”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一些具体形象的事例的依托,使得“两课”在生动性、具体形象性方面有些许不足。而这正是历史教学的优势,但是,目前的历史力教学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优势。例如,从历史知识背景角度与历史教育内容角度发挥其德育功能的仅仅有欧洲哲学、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史这些内容,还有一些学校甚至把中国革命史论这样的内容给省略了。这就造成了本该是历史德育渗透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两课”因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又存在德育存在弱项的尴尬局面。反观美国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他们的历史很短,但他们善于从中发掘其中的有益养分,并能通过教育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美国为了达到利用历史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专门制定了一个文件,即《2000 年 ——教育战略》,这个文件明确规定学生需要接受的五门核心课程,即数学、历史、地理、英语与自然。其中,对历史与地理提出特殊确的要求,即只有历史、 地理课合格才能取得学分,才能顺利毕业。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重视历史、地理课的作用,把这两门学科当做发挥德育功能的主要渠道,要求学校、教师利用这两门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民教育。在美国,对历史德育功能的重视不仅体现大学里,还体现在全民的历史教育上。美国利用其发达的电视事业、网络技术,以便捷、生动的形式对民众进行美国历史教育,这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2 优化大学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策略

历史教育本身具有德育功能,教师的主要任务使要在教学中通过巧妙提问、科学引导把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凸显出来,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更透彻的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2.1 通过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旋律,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人民爱国,才能形成很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会永立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民族凝聚力是建立在民族历史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历史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异常的作用”。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在文化、历史上绵延不绝,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民族凝聚力从何而来呢?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关键与前提。因为,这种对民族凝聚力其重要作用的“历史认同感”有一个基础,那就是这个民族人民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如果没有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就不会有历史认同了,那么,爱国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国际上,几乎没有注重通过历史教育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国家。只有深刻的了解了自己的祖国,人们才能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只有对祖国的过去与现在有深刻的认识,人们才能产生民族自豪感。才能激发起为国奋斗、为国争光的热情。作为青年大学生,只有深入的了解了国家的历史与传统,才会在学习、思考中形成跨越时空的历史意识,唯有如此才能更加理智的观察与分析问题,进而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所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有知识有抱负的大学生!

而要帮助大学生强化历史认同,让他们形成民族认同感,就一定要对他们共同的历史记忆的教育。历史对于所有的国家而言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通过对本国历史的讲述培植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了解自己国家的过去与现在,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人的爱国情感。试想,如果一点也不了解祖国的过去与民族的过去,一个人凭什么可以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呢,而一个不爱国的人是谈不到为国奋斗、为国争光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气质,传统与精髓,越是深入的了解历史, 人就会越有历史意识,就越能从历史的深度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国的很多仁人志士正因为对历史有了深切的认识才产生了深厚的爱国情感。例如,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之所以能在教育、历史、语言文字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源于他深厚的的爱国主义情感,而这爱国思想的形成与他喜欢历史有直接的关系,他很小的时候就跟他的二哥一起读 《通鉴辑览》等史书。正是我国历史中的岳飞 、文天祥等人的事迹激励他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善于在讲授为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2 通过国情教育激发学生报国责任感

不论是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还是岳飞的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亦或是陈毅的“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都形象的表达了古今仁人志士的报国之志。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我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忠君爱国一直是主旋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所有儒生的报国之志。这是千百年影响中华儿女奋发自强、报效祖国的文化传统。与祖国同荣辱、共祸福,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都是报国的责任感的具体体现。这种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呢?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是最重要的基础与前提,一个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不甚了了的人,是无法让他有报国之责任感的。因此,我们要激发大学生的报国责任感,就要在历史教学中引导他们深入的认识自己的民族与自己祖国的情况,唯如此,才会产生强烈的报国之志。在历史的长河中,既蕴含着前人的人生智慧与社会的必然规律,也充满教训与启示,后事不忘,前事之师,历史让人在教训中知进退,在前人的智慧中知取舍。深入的学习历史,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教师在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国情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纵向比较,即通过今昔对比看到中国的发展变化,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学会横向比较,即在同一时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比较,看到其他国家的优点与长处,找到我们的不足,从而明确奋斗的方向。例如,在纵比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史,更加清楚帝国主义发家史中的罪恶,对于近现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有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今天的中国有了科学的认识。 八国联军进北京,毁灭了“理想与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美、英 、法 、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大小数百次的侵略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中国的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仅赔款的白银就达1000亿两之多。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又通过设立通商口岸、获取铁路投资与建筑权、开设银行等手段对中国的资产巧取豪夺,大片大片的国土丧失。正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中,我国的疆域越来越小,国家越来越贫穷落后。我国的资源、财富的被剥夺使帝国主义迅速的聚敛起了财富。现今的很多青年学生只是一味的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富强,却不了解他们的丑恶的发家史,不了解我国往昔被侵略、被盘剥的屈辱史,因此产生了扭曲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作为大学历史教学,有责任通过讲述我国的往昔国情、帝国主义的邪恶的发家史,让学生对今天的国情有深刻的认识,进而奋发图强,产生强烈的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2.3 通过近代史教育坚定学生的政治方向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断抗争的奋斗史。鸦片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步伐,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在内忧外困的情况下,近代中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魏源,从“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的洪秀全,到试图以变法振兴国运的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仁人志士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力图挽救多难的中国,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作指导,都以失败而告终。

随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很快就被军阀头目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孙中山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由此可见,无论是封建的士大夫,还是农民的领袖,亦或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都不能彻底的解决中国的问题,都不能带领中国人民真正的摆脱压迫,走上富民强国之路。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革命运动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走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从中国开始了强国富民之路。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在经济上也逐渐的步入世界强国之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人民安居乐业。从近代史的救国探索,到現代共产党的建立新中国,直到目前我们的强国梦,一路走过来,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大学历史课教师只有这样用具体的史实教育学生,让他们坚定的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跟着伟大的党创造新的辉煌。

2.4 通过历史教育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观照古今让人的头脑更加清醒,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的产生、奋争、成功与失败,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让人获得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分析人类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清代的陈澹然在他的《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历史通过展示完整的事件可以形象的诠释“谋全局”与“谋万世”这种大局观的价值,进而给人以思维方法上的启示。教师在上历史课的时候,要善于从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联系中让学生看到这种大局观,从中受到教育。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系列的历史事件让大学生逐渐形成前后相联系的深远眼光,同时,还要让他们形成以古喻今的思维习惯,善于根据历史上发问题映照现实问题、解释现实问题。

(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民族德育历史
MINORITY REPORT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新历史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