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分析

2020-12-23王丽娜

知识文库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教材

王丽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传承到今天的文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既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推陈出新、开创出更加优秀的现代中华文化的起点。本文先是简要分析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意义所在,既而从教师、教材、图书馆、在线教育等多个维度对高校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进行简单分析,以求在高校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1 高校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1.1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辅助社会治理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道家和佛家为代表的各种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为主体构建的社会人伦道德,即使在当今社会依然具备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作用,能够起到辅助治理社会的具体作用。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补充,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人们培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校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对社会治理和稳定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2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经济实力之外,国家文化软实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下来的瑰宝,中国文化软实力正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发展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是实现强国梦的精神支撑,也是实现我国先进文化推陈出新的基础。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人才是竞争力的基础,高校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高校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

2.1 高校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高校教师是在高校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主体,要引导和培训教师,促使其通过言传身教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是高校教师尤其语文教师的传授,高校教师尤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生活中的以身作则也十分重要,这种传承和发扬是间接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高校老师自身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功底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做出的表率会吸引学生不断学习,这种“身教”往往比“言传”效果更好。

2.2 高校教材

教材是教育实施的物质载体,高校学生的学习主要仍然是围绕教材进行的,只有提高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所占比例才能更好地在高校实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课堂教材应当增加教材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承载,更多地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描述和引入,以便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课外教材要多布置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书籍,让学生主动涉猎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课内课外教材的结合,对高校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现高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3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通过丰富馆藏和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大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首先是丰富馆藏,采购足够多样和足够数量的相关书籍,并设置专门类别,把中华传统文化放在图书馆方便学生学习。其次,充实电子图书馆,完善图书检索功能,为学生们便捷地提供各种中华传统文化书籍。最后,开展多样的宣传活动。文化讲座、图书推介、影视作品展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既是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行动,也可以激发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2.4 在线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早就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课堂早就成为一种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路径,许多机构和高校都在不遗余力地通过网络课堂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要通过在网络上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库,给学生们提供一个类似网络图书馆的平台,让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更方便和全面地获取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资料和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制作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和讲解音频、视频和影像资料,可以为更大范围内的受众提供学习资料,也可以为学生释疑解惑,解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在线教育的模式可以为以学生喜欢和接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3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3.1 提高重视,营造氛围

高校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高校应该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营造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首先是高校课程的设置;高校要设置传承的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将其纳入学生的考察评价体系,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教师的培训;只有老师本身具备了较高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高校要提高对教师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鼓励教师以各种形式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最后是加强学校管理;高校要加强管理,通过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利用课堂、宿舍、校园、图书馆、校内网等线上线下场所,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风潮。

3.2 更新模式,贴合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高校也要更新教育模式。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指导作用。高校要改变落后的教育模式,不仅要通过理论教育让学生懂得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更要通过实践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在遵循着中华传统文化做事,让学生能够学用结合,做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二要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结合起来。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是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但是应该看到,线上教育对比线下教育所存在的优势,时效性强、学习时间自由、学习内容广博、互动性更强,要在抓好线下教育的同时,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教育,构建以班级、兴趣、特长等为依据构建不同的群组,在群组内以更加高效的形式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3.3 拓宽渠道,广泛覆盖

高校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在校园,要发挥高校的影响力,拓宽渠道,提高影响力和影响面。一是要通过大型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高校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要通过教师、教材、图书馆、在线教育等种途径,更要开发和挖掘新的渠道,比如各种竞赛、大型活动、校内体育赛事等,以直接推介和间接植入等方式,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宣传。二要积极开展各种理论研讨活动,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理论研讨的活动的主体,用思想的交流碰撞火花,延伸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三要利用跨校研讨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的覆盖面。高校与高校之間的交流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能够具体联系到某个学术圈子的交流,其影响里更是呈现几何倍增长,要有力开展以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各种跨校交流,从而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4 批判继承,去芜存菁

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华文明是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扬至今当然能够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全部是精华,在高校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定要批判地继承,去芜存菁,对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持续增长,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实现民族的复兴。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教材
教材精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