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体角度思考文艺随笔的教学内容

2020-12-23夏慕

知识文库 2020年21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品茶文体

夏慕

2012版凤凰职教版《语文》第三册有一个文艺随笔单元《艺林漫步》,选录了俄罗斯作家讨论母语之美的《小树林中的泉水》,梁思成讨论建筑学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音乐笔记《五月的鲜花》以及黄裳的读书笔记《栊翠庵品茶》等文章。这几篇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带着浓烈的作家个人特色;又包含着丰富的文艺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背景有所了解。这样的教材应该怎么教?教什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对语文教材内容的重构。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的老师需要承担起对教材内容合理的增、删的责任。对于文艺随笔这种类型的文本,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确定增加或删减的内容呢?怎样做才是科学、准确的呢?王荣生教授说“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需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文艺随笔形式灵活、语言灵动、富有文采,属于散文的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叙事或者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讲知识、讲道理,具备议论文的一些特性,却又不注重逻辑辩论和理论论证,而往往注重内容的思想性、趣味性,具备很高的文艺性。比如《栊翠庵品茶》一文,黄裳从茶说起,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妙玉群人喝茶的那一部分作了精要的解析,从茶着笔,谈到了《红楼梦》这部作品对于充实我国茶文化历史的重大意义;而后又对品茶的人进行分析,赞美了《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在人物刻画上的高超技艺。这篇散文既平朴简约,又挥洒自如。切入口小, 既有茶艺茶道,又于其中看深意;信笔写来,自由随性,看似信马由缰,实为丝丝人扣。

明确了文体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处理这类文章时,我们需要兼顾理性和感性。具体来说,我们既需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筛选信息,以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感受文艺随笔特别的语言魅力,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有这么一条“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吸收民族文化精华和人类优秀文化养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才是文艺随笔这种文体近些年来被安排进中职教材的价值所在。

具体到《栊翠庵品茶》一文,着眼于其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时,既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通过品茶在品人,并由此讨论《红楼梦》这部作品在特定领域的价值;又要指导他们品读文章的语言特色;更要引导他们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培养他们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习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真正促进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

(1)精确筛选信息,理清观点。文艺随笔的论述性文体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才能够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否则会出现误读和曲解。笔者使用了思维导图来辅助学生达成这个目标。《栊翠庵品茶》此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就是涉及到了《红楼梦》中复杂的器物和社会风俗,人物和人情世故,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关于《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这一回中品茶部分的读书笔记,有些同学可能一堂课上下来都没能弄清楚。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在这类文体中运用,能够让学生在面对陌生而繁芜的知识时把握主线,快速理清作者到底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在这一单元其他几篇随笔的教学中也非常适用。

(2)品鉴情理结合语言特色。从初中进入中职,学生语文学习从“读写语言”阶段过渡到“文化语言”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应该学习具有文学性、哲学性、科学性的文化语言,并能够写作具有艺术性的语言作品。文艺随笔既具有议论文的严谨性,又具有散文的形象性。所以,警辟概括、议论形象化是其基本的语言特点。以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类语言,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如“这就有些像戏曲里的折子戏,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抽出来独立欣赏的”,“ 正如盛筵之后端上来的一碟泡菜,是可以起清口的作用的”这些句子就很有代表性,体现了黄裳语言诙谐幽默、自然而有余味的特点,可以拿出来让学生好好品鉴。

(3)适当的迁移训练。“为迁移而教”是 目前很流行的一句教育口号。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欣赏,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实现恰当的知识迁移,那么学生当下的学习能力和今后的工作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而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怎样选择更符合教学实际,更适合学生现状的迁移训练。《栊翠庵品茶》文中分析到:“品茶”场面,用细节描写把妙玉的生活情趣刻划得淋漓尽致,把写人、叙事寓写于其中。细节的力量在于它从小处着手,抓住人物的关键处和本质的地方,只少少几笔,一个人物就跃然于纸上了。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我们读古典名著,如果能对这些重要细节、精彩片段等静心细读,那么阅读古典名著便会产生无限的乐趣了。针对本文,笔者设计的迁移训练为用批注法来进行古典文学阅读。具体分两步:一、把这篇文章拆解成一段一段随感,批注到《红楼梦》原文中去;二、模仿作者揣摩人物性格的方法,品读《红楼梦》四十一回的其他人物,将人物分析批注到原文中。在选择迁移训练内容时,笔者也有过犹豫:这篇文章从品茶入手,透过茶观晓社会习俗,透过茶洞悉性格人情,这对于目前的中职学生来说是很难达到的高度。还不如练习批注法这种实用的阅读方法,来得更加符合他们的实际。

(4)有效的课外拓展阅读。众所周知,语文素养的提高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课外拓展阅读,语言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阅读往往流于形式:小学阶段是听读训练,到不了欣赏的层次;初中高中由于各学科负担过重,教师也很难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最终导致课外阅读拓展这个关键学习过程的缺失。而中职学校,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恰好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把课外拓展阅读发展为教学的日常。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往往是处于一个比较感性的阶段。作为语文老师,很重要的就是善于利用课堂学习生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我们读了《栊翠庵品茶》,学生有可能对茶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如果不及时引导,可能很快就消失。例如这篇文章,我安排的课外拓展有两个:一、寻茶源——寻茶之旅。这篇文章里涉及到了大量茶文化的知识,学生很陌生也很好奇,但课堂时间太有限,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介绍相关知识。于是就开发了这个小程序,里面有大量的视频资料,分为“茶之史”、“茶之类”、“茶之造”、“茶之饮”、“茶之境”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用做题过关的方式取得观看下一模块的资格。这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在轻松的氛围中拓展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二、“读书给你听”经典阅读活动。利用每天晨读的时间,通过浸入式阅读,走进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养成阅读古典名著的习惯。定期开展“一期一会”,畅谈读古典文学心得。

基于文体设计文艺随笔教学内容,挖掘文艺随笔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潜质。本文只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粗浅的讨论,以期能抛砖引玉,为文艺随笔教学打开思路。

(作者单位:江蘇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品茶文体
项目驱动,让古典名著更具生命力
在最美的四月天跟着老苏州品茶、赏花、做美食……
天下第二泉
品茶
另类文体巧谋篇
雨夜吟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作用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