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2020-12-23尤淑芳

知识文库 2020年21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教学法

尤淑芳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心智等尚未成熟,对道德、法治的概念非常模糊,在这朦胧的阶段,老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能将教材内容结合至现实案例中,引导学生重视道德修养、法治学习,最大限度提升道德和法治的教育力度。同时,老师还可通过情境创设、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分组探讨、精选教材等方式来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学体验,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削弱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抵触心理,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1 精选教材案例,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注意案例的挑选,案例应紧扣教学知识,明确主题,让学生通过精选的教材案例引发深思,在探讨中快速获取知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再将知识升华为自己的品质精神,以此影响自身的行为。当然,老师所挑选的案例除了要精,也要生活化,否则学生就难以将自身带入案例中。例如,老师在教授“遵守规则”这一相关内容时,可引入这样的案例:黄女士自己带着刚满百天的女儿在火车站候车室坐着,而旁边有一位男士若无旁人的打电话,声音非常响亮,引得不少人侧目。由于车站人满为患,没有多余的空位,黄女士不得不在座位上呆着,本以为男士会快点结束打电话,结果却一直“滔滔不绝”,最终,将熟睡的女儿惊醒了,哇哇大哭,哭声盖过男士的声音,影响到他打电话后其才意识到自己也吵到了他人,马上结束电话,向黄女士道歉。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认真探讨问题:如何看待他人打电话的自由?在公共场合应遵守什么样的规则?这个案例不仅紧扣教学内容,还兼顾了学生生活情况,促使学生深思,学生也能快速将自己带入案例中,获得正确答案,非常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所引发的思考、所获得的感悟迁移至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得不说,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关键的第一步,所以,老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切不可敷衍了事,需用心挑选案例,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

2 通过情境创设展现案例,增强教学体验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好动的关键时期,有着自制力差、注意力走神、缺乏耐心的缺点,又具有表演欲望强、好胜心强的特点。基于此,老师在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可遵循初中生的个性、特点,通过情境创设与表演形式的结合,展现案例的具体过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并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多来自于实际生活,因此,老师进行情境创设时,一定要选择较为生活化的案例给予学生表演,才能让学生在案例中获得更真实的启示以及学习体验,进而保证教学质量。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同学之间》这一课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根据现实生活场景自拟一段“交友情景剧”,剧中要充分展示学生之间的友谊、存在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其中,有一组学生设置了这样的剧情:一位男学生想和一位女学生交朋友,便主动搭讪女学生,在两人交谈甚欢之时,女学生的好朋友经过看到了,马上生气,并对女学生说道:“这位男同学是我的‘死对头,你跟他玩,我就和你绝交。”而女学生并不生气,反而主动了解情况,积极缓解两人的矛盾,最终,三个人成为了好朋友。通过情境创设与表演的结合,能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勇敢跨出交友步伐,进而促进友情生化。同时,学生所表演的情境其实就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自我总结、思考,正确认识友谊的本质,获得更多真实的学习体验。此外,案例在学生的展示下,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以提升,最终便保证了教学质量。

3 与社会时事热点相联系,保证教学质量

引导初中生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索的良好习惯,不断开拓自身的知识面和眼界,逐渐获得健全的人格。虽然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各种资讯、新闻,但现阶段仍然有多数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又或者把课余时间和精力全放在游戏上,这不仅容易局限学生的学习思维,还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除了要努力学习之外,还需回归生活,充实自己,促使自己各方面均衡发展。所以,老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可结合社会时事热点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授“义务”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先在网上选择一些最新的关于赡养老人的新闻资讯,以短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全面了解案例的全过程,并以此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课堂活跃度;然后再设计探讨环节、发言环节、总结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案例内容和教学内容,通过思考、讨论、总结获得答案以及感悟。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设计各个环节时,一定要将课堂交给学生,给予每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了解更多的新资讯,还能通过社会时事热点理解教学内容,快速掌握“义务”知识。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父母的手机关注一些“头条新闻”、“新华社”等资讯APP,适当、主动了解和分析社会时事热点,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思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4 分组探讨案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有许多理论知识,学生学起来容易觉得沉闷、乏味,若老师一直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育,久而久之,不仅会消磨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降低教学效果。不是每个初中生都能全神贯注投入学习之中,多数学生在“单打独斗”的学习中非常容易出现思想走神的现象,学习效率低下。为改变上述现象,老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课堂活力,促使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取长补短,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家庭礼仪》这一课内容时,老师可先引入一个案例:小明家比较随意,不太注重家庭礼仪,有一次,他们一家人去吃酒席,在饭桌上,小明吃东西不怎么使用筷子,而是用手抓,吃得到处都是饭菜;而小明的妈妈则一边用筷子反复挑拣肉菜,一边说“这菜做的不够好,一看就不好吃”;小明的爸爸一边吃东西一边大声说话,旁人都能看到到他的唾沫星子。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指出案例中有哪些行为不符合家庭礼仪的标准,而正确的做法是如何,最后让学生亲自示范正确的家庭礼仪。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答案,或者提出不同的意见,并整理好最终答案,这既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礼仪的内容,又能散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印象,正确、快速掌握教学内容。同时,这种以例明理的案例教学法还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正确应用至现实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终也保证了教学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初中道德與法治课堂教学,可有效拉近学生和课堂之间的距离,增强课堂活力。当然,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虽然能保证教学效果,但老师还是要注意教学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精选教材、情境创设、结合时事热点、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学内容,以此提升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华庄中学)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教学法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