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思维渗透

2020-12-23王晓露

知识文库 2020年21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知识点记忆

王晓露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之下,学习不光是在于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多要求的是发展学生的自我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个人的综合能力,为此,在历史的学习之中,对于知识点的获取理解必须建立在拥有一套完整的思维模式,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记忆模板,搭建知识点之间的隐形桥梁,将历史的学习,发展成为自我能力的完善,才能真正的学好历史,并以历史为媒介提升学生自己。

整体化思维是从整体的系统的视角观察思考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整体化思维的特点是全貌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整体化思维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其一是时间维度,它是纵向的观察教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其二是空间维度,它是横向的思索教学的宽度和广度。

1 初中历史教学运用整体式思维模式的意义

整体式思维不仅是在于简化知识点内容,更是一种将整体事件作为框架模板,建立一套完整的思维模式,以此来套用在所有的历史知识点之中,举一反三,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建立一种事件的框架模板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求教师传授学生一种建立的思维模式,要用我们自身的思维见解来理解归纳历史,要在历史中找到人、事的共通点,其不光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其更能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丰富自我的见识,丰富个人的发展等。真正要学好历史的人,绝不是简简单单的背诵机器,他必须是一个拥有自我整体式的思维模式,拥有自我对于人和事物考量的能力的人。这也是这个历史教学的意义。有人说,我靠硬背也能记住,那么意义在哪儿?意义就在于时间性、稳定性、发散性。时间性:该模式下所花的时间相较于死记硬背少。稳定性:相对于死记硬背能记得更加牢固。发散性:在具有这种思维能力后,能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点的内容上下疏通记忆。

2 初中历史教学中整体化思维渗透的必要性

从历史的学科特点看,历史教学运用整体化思维很有必要。繁杂、冗长、涉及面广是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的初步认识。大有国家兴亡;朝代更替,小有年代记录,事件详细。一本历史书上的知识点往往抵上其他几科总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无好的记录思维,记忆过程只会长且乱:如年代的记忆、人名的记忆、事件的影响等等。历史,涵盖长远,从三皇五帝到清朝民国,学生若对于歷史没有兴趣以及好的学习方法,很难将知识点装进脑子不说,哪怕勉强记得大概,再想让其分析意义论其影响更是难上家难。

从历史教学的短期目标来看,运用整体思维也很有必要。传统视域中的历史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枯燥得记忆死知识点,没有细心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原因过程,即使靠时间堆积硬背下知识点,这样的历史学习是零散的,片面的,对于历史的认知是断裂的,不成体系的。它不仅影响学生在学习考试中不能灵活应用历史知识分析看待问题,对于大题不能总结分析往往呈现切割感,而且在非固定答案的分析题上面,学生往往缺乏思考,只靠固定的记忆知识来硬塞瞎猜。往往一张试卷上死题容易记错,活题不会变化。而要解决这类的问题,就要教师从根本上思考,从思维模式上面进行改变,教师要教会学生的不是如何背诵知识点,而是如何理解,如何归纳它们,将历史转化为现实,将学生自我代入到历史之中,这样才能算是学习历史,而不是背诵历史。学生在其中也能发掘兴趣,完善自我,这样的历史学习才能呈现其本身的意义。

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观视角来看,整体化思维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更有必要。传统初中历史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方法都是靠背诵能力硬背,很多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感受基本没有,只在这种氛围下的学习,对于学生是一种很大的负担,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而且还往往取不了多大的成效,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费力不讨好的行为。历史教学的长远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正确认知历史,运用历史,这就需要教学中有对历史的纵横观照,从纵向观照看,既关注历史事实,也关注历史知识的现代运用,更关注历史知识的未来运用;从横向观照看,既关注历史事实本身,也关注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教学中关注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3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化思维渗透策略

3.1 运用整体化思维解读历史史实,获取历史道理

历史学家布朗根据研究历史与环境总结出:“历史就是发生在过去时间的现在的事”,其实很多历史事件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着。例如最典型的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这道理,从以前的秦始皇到清朝八国联军侵华都是一个道理,假如将这种整体化思维运用到历史的教学中去,将以往的繁杂知识点融为一个体系,在体系的建立之中让学生们清楚得明白其中的脉络,以后其中的一个知识点往往就能牵扯出其他的知识点。例如:在清朝的衰败时期,为什么会遭到外国的入侵,原因除了清朝政府的衰败以外,其实还有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因为需要材料和卖自家的东西,所以采用这种暴力的方式,而英国尝到了甜头以后当然就要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不平等条约中为了更多更大地汲取利益,最简单的就是要地要钱,所以割取了香港,并且赔款2100万。其次为了更多地获取利益,手就要深入中国内陆,所以英国政府就要求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以此为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入口。既然香港岛都割让了出去,也开放了港口,所以清朝就不是纯粹的封建社会了,而是被强行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此整体思维了解下来,学生就能根据其一个点疏通上下,例如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倒推回开放港口割让香港,再推原因是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等等。以此类比,不仅是近代,哪怕是再古老的年代,也存在着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后要么因为改变要么灭亡。当一个整体式思维得到充分了解后就能作为模板了解更多其他的历史事件。

3.2 运用整体思维拓展历史视野,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

历史教学涉及历史观的培养,要求在引导学生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历史认知,而培养历史认知不能因学习历史而学习,更需要在历史学习中横向拓展和系统整合历史知识。一方面历史的领域是广泛的,它涉及了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的历史本身也是有广度的,它包含科学史,文化史,经济史等多个维度。运用整体化思维进行历史教学,首先需要的拉网式的知识框架建构,将历史认知建立在一个同类型的历史体系认知上。如在教学“洋务运动”这一部分时,可以通过拉网形成历史框架,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历史教学,形成近代化起步的历史框架。这个虽然在历史教材中已经列好的框架,很遗憾的是很多历史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候往往将之割裂开来,没有给学生首先建立这样的框架,而是切片为点,独自解读“洋务运动”。其次,运用整体思维拓展历史教学还需要对比式的整合思考。还是以“近代化起步”为例,“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网络建构,拉网是基本的建构,让学生形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形成开放的思想文化,形成民主科学的理念”的知识网络,这是历史知识的整合思考,而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对比分析,形成历史认知,这才是整体化思维运用于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如可以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性质,失败原因等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历史认知。从失败原因看,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根基,而维新变法没有发动群众,辛亥革命是不敢发动群众,通过对比,学生就能明白,这几次近代化的史实都失败于目标的不彻底性和对民众的发动不成功上,学生就会在对比中形成历史认知。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知识点记忆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从家国情怀角度再看李鸿章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自测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