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2020-12-23陆云

知识文库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传统小学生文化

陆云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广泛推行,各学科教师纷纷基于新的教学目标,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展开优化和完善。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发展的重要学科。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语文知识体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语文学科本身就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只有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带来更为实际的帮助。

引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无数思想与文化的碰撞形成了最终独特的精神状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以哲学思想、文字及语言为主,同时还有大量以这三点为核心衍生出的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例如文字方面的书法艺术、传统水墨画,语言方面的戏曲、诗歌、小说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化形式不仅加深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让后人在文化的熏染中形成更加鲜明的中华民族形象。小学生正处于完善自身思维方式的黄金时期,教师必须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地接触传统文化。最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身的思想品质当中,并且逐渐成长为一个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传统文化亲切感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但背后却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思想。无论是《两茎灯草》中辛辣的讽刺,还是《田忌赛马》揭示的扬长避短的道理,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样学生才能吸收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且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身的思维方式当中。教师对学生传统文化亲切感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解读文学作品,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学生可以在接触传统文化的同时,同文字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进而感受到作者想借助文字传达的情感。这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不能忽视的一环,也是学生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1.2 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价值观

网络化与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小学生带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成长环境。小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他们也更容易受到良莠不齐外界信息的影响。小学生自身的生活阅读相对较为不足,这些不加筛选的外界信息很容易对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造成冲击。尤其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不同国家的文化形式都会导致学生越来越疏离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只有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学生才能认同并接受传统文化。这样传统文化给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效果会变得更加明显,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1.3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新课改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之一。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而大部分传统文化都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学生只有更加主动地去了解传统文化,才能对传统文化理念产生正确而清晰的认识。教师对学生传统文化亲切感的培养,能够最大程度地打消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厌倦及抵触情绪。学生可以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乐趣,这样不仅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真正地实现寓教于乐,也能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身的生活当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存在,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传统文化亲切感的有效策略

2.1 完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想要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教师首先就应该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当中,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一方面来说,教师要基于传统文化的培育需求,重新梳理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资源,教师必须发现教学内容中可以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部分。例如《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课文,本身就出自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及《西游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概念的认识。

另一方面,教师要基于对学生实际理解情况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的表现性质展开思考。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有限,往往无法理解一些内涵较为复杂的传统文化概念。例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迅速让学生理解到尊老、爱国这些道德理念,但却无法迅速让学生了解“仁爱”、“气节”、“舍生取义”等更为复杂的概念。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带来符合其认知水平的传统文化内容。同时通过更多教学资源的引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形式。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探究欲望,让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教師也应该多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一些古典文学书籍,或者进修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等,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2.2 基于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教材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同时有效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汉字本身就是历经数千年的时光演变形成的,它独特的文字结构及音律音调是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教师可以通过对汉字结构的拆分,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及古人的智慧。例如在学习“休”这个字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字拆分为“人”和“木”,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这个字的意象是“人靠在木头上”,也就是正在休息的姿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汉字中蕴含的历史故事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合”这一汉字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述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的“一人一口酥”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得到显著提升。

其次,教师还可以从阅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慷慨激昂的诵读不仅可以振奋人心,同时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传统文化上。教师可以通过虚拟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吟诵提供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例如在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一些古代诗人关于“月”的作品。然后在为学生播放《明月几时有》等经典歌曲,在学生对清幽明月所寄托的情感有一定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传达的感情。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从而不断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2.3 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更加多元化传统文化活动的创设,来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一方面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实践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与吸收。例如在学习了一部分古诗词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古诗词书法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从而借助比赛带来的竞争感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推出“阅读周”活动,将每个月的第一周作为传统文学作品阅读周。然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积累更加丰富的文学素材,同时也能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教师只有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吸收传统文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观念,加强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整体认识。进而通过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优化,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课堂学习体验。从而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

猜你喜欢

传统小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少年力斗传统
我是小学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非常小学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