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线上线下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0-12-23董晴晴

知识文库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识字口语交际

董晴晴

聚焦学生线上学习的问题,依据本学段课程目标,重点关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着力整合教材内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新思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的达成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疫情期间,学生线上学习已将教材内容学完,复学之后,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就成了亟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聚焦学生线上学习的问题,依据本学段课程目标,重点关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着力整合教材内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内容,寻找教学方式新思路。

1 聚焦——分析现状,聚焦问题

从学生主体视角看线上、线下语文学习:学生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的呈现、进度、课堂参与度、学习方式、作业反馈辅导答疑等方面各具特色。尤其是内容呈现载体和学习方式的差异造成了以下现象:优秀学生,尤其是自律学生和家长教育得法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并且他们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识字量、阅读能力、学习习惯方面还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部分学生的线上学习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展现为:学生的识写愿望不强,识字能力停滞,书写错误过多,良好的写字习惯下滑;课内阅读线上教学缺乏及时练习和有效反馈,导致学生的阅读仅仅是蜻蜓点水,单元的阅读训练点,没有进行足够的练习加以巩固,对于整本书阅读,缺乏交流、分享展示机会,课外阅读的质难以得到保证;口语交际受到线上教学的限制,缺乏交际对象,口语交际课丧失了交际功能,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交际自信心等也无法培养;写话没有专项指导和练习机会,在线上检测中有设计但缺乏引导性反馈,学生出现不能正确的书写句子,错句、病句较多,不能准确使用标点符号,不能把话写明白、写具体。

2 整合--整合优长,整体推进

“单元整合教学+”,以各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中心,整合教材内外资源,对接线上教学已有知识、能力储备,整合线上和线下,整合优生和后进生,努力让每一个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单元整合教学+,基本包括“+整体识写、+阅读指导、+展示交流、+整本书一日一分享”。目的在于,有限的时间内,以有效整合的教材内容为载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展示“+整体识写、+阅读指导”的设计思路。

(1)+整体识写

设计它目的是在學生线上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本单元识写字,运用随文识字、儿歌识字、游戏识字、集中识字、难字重点强化等策略,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分类写字重点指导,继续养成写字好习惯。

一般设计五关,用两课时完成。第一关:快语温书考考你。出示课文中带生字的句子,温习线上学习的生字,同时弥补了本次线上生字教学与课文内容脱节的问题。第二关:韵语识字读起来。我们围绕本单元的生字,独立和改编识字儿歌,激发识字兴趣,这是线上学习所没有的。引导孩子多种形式的读,感兴趣、有精力的同学还可以像老师这样用上生字词也来编小儿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达成了识字目标,又给优秀学生发展提供方向。第三关:海边拾贝串起来。设计游戏积累词语,重点联系生活情景强化难识记的字。第四关:字如其人我最棒。借助“学生写字微课”突破老师教学生写的老旧局面,同时,视频最大的好处是让孩子关注点从原来的写出这个字到了整个写字的过程,让书写更规范有助于培养了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五关:我是过关小状元。设计检测小游戏,例:玩转变字小游戏、我帮小猫选一选等,借助小练习检测和夯实识写目标。

两课时有序的设计整体识写,既照顾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学习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又能让优秀学生有事可做,兼顾“两极”。

(2)+阅读指导

根据整合形式的不同分为课内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拓展。相同点都是指向本单元语言训练点的落地。不同之处在于,教学内容整合的不同。

以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为例。首先,梳理第七单元语文训练点。第七单元围绕“习惯”这一主题编排了《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四篇课文。训练点有:一、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二、读好疑问句、祈使句的语气;三、关注长课文的教学,利用童话故事反复的特点、借助课文插图、读好对话,读懂长课文。

其次,有层次的设计三节不同但螺旋上升的阅读指导课。

第一课时,指向朗读指导,并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语言。线上学习,已经逐一分步梳理读好关键句子的方法,但缺少方法的统整。所以,本课的主要目标,一是将重读关键词、借助插图理解主人公心理活动等非具象的内容,关注标点符号,读好疑问、祈使语气,进行整合教学。二是提供给学生大量时间用于朗读练习,借助组内合作学习与评价机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及时反馈,弥补线上朗读训练的不足,切实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更深入的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指向阅读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本单元“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这一阅读能力的落地。空课中,老师已经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借助课后题有所训练。学生仅仅了解了“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的概念,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阅读能力。对教材内的四篇课文进行整合学习,就可以训练学生如何从不同的方面来根据课文信息做推断。课文《一分钟》借助句式“要是……就……”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推断,《动物王国开大会》依托“通知”从前往后推指向信息的完整,《小猴子下山》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做出推断,是需要同学们联系上文的,不同的故事呈现形式我们解决同一个语文训练点时方法是不同的,在对比列举中,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课时,指向内容拓展,语文要素的迁移使用。补充阅读:《蚂蚁和蝈蝈》《三个小伙伴》两篇童话故事,以实现语文要素“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的迁移运用。活动中,充分发挥小组优势,引导孩子做好小组交流,在交流中高质量的完成活动要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类课的设计关键在于课外拓展文本与教材文本的联接点要明确,夯实的语言训练点要一致。

3 融合--探索融合,提升素养

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的融合,落实“口语交际、写话”和“必读书目”的教学目标。通过建立任务驱动下的项目化活动,在任务的驱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还解决了课时紧的问题。

“展示交流会”:包括“说话课”和“写话课”。两种课型都依托教材中四个口语交际内容。“说话课”,整合《请你帮个忙》《打电话》的交际要求,创设情境,设置任务,提供充足的交流时间,实时反馈,培养交际意识和交际习惯。

“写话课”,分为集中写话和分散写话。集中写话,整合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一起做游戏》说话任务。首先,引导说一说你怎样把故事内容和游戏规讲清楚。立足线上学习经验填充练习空白。其次,借助插图、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讲故事,写故事。训练借助“图画、序列词”完整表达的技巧。这样的“写话课”是我们以前一年级语文课堂所没有的,创新性的实现写话与教材的无缝链接,避免以往写话训练点不明确、说写两张皮等问题。分散写话,以句、段为单位,以仿写为主要手段积累写话技巧,积累语言。

“说话课”和“写话课”,整合课本四个口语交际并分组实施,搭建说话与写话桥梁,减轻学生写话负担。以专项任务训练为驱动,满足本阶段学生的将“图”说明白、讲清楚的说写需求。

“整本书阅读一日一分享”。利用日常早、午、课外阅读时间等零散时间来解决课时紧张问题;每天三名学生从组块的儿歌中展示一篇儿歌的朗诵、分享感受或疑问等,保障全体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去理解儿歌的主题和情感。分层任务设置,可以更好的平衡两极学生学习需求。

聚焦学生线上语文学习问题,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实施以“语文要素”为中心的“单元整合教学+”的语文课堂,探索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效融合,丰富学习组织形式,积极转变师生教与学的关系,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定是明日教育探索的新方向,我们为之而努力。

(作者单位:邹平市开发区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识字口语交际
两块磁的交际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看影视学口语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