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经》对中国哲学教育的启示

2020-12-22俞旭峰

福建茶叶 2020年11期
关键词:陆羽茶道哲学

俞旭峰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6)

绪 论

茶艺是指在茶事活动中的以茶叶为中心的全部操作形式的总称,又称“茶道的表现方法”。茶艺包括:茶具、选茗、择水、烹茶、环境的选择等内容。茶道中的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结合,包含美学观点和精神寄托,是茶道中的一种。中国传统中的茶道,用的是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个人本身的体验,从灵魂与肉体的交互中来感受和辨别相关问题。茶道,当以百姓为先,以日常生活为上。茶的精神与艺术在于人作为饮者对茶的认知,在于其本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饮茶者,应一视同仁,不分高下。茶道,就像生活一样简单而明确,从来不需赋予太多玄乎其玄的内涵,也不需贯以那些神圣光鲜的精神。对茶道最大的敬和爱,莫过于忠实于茶本身,莫过于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

1 茶道

唐代时期的茶道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同儒佛道的壮大发展有很紧密的联系。陆羽著述了《茶经》,研究茶可谓倾尽了其一生的时间,可谓对儒释道的思想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涉猎,由此形成了其自己的“精行俭德”的茶道观。

1.1 陆羽

陆羽(733-804),据《陆文学自传》记载:“字鸿渐,一名疾,字李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渚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陆羽从八岁开始学禅饮茶,研习典籍,九岁学习写文章,而后厌弃禅学,从十岁后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问字于学者,得张恒《南都赋》”。十一岁时,他从寺院出走,到处流浪,甚为可怜。天宝五年(746年),由于演戏而得到河南尹李齐物的赏识,送其书本并推荐其到天门西北火门山邹夫子处读书。一直学习了七年,到了十九岁,终于学成出山。几经辗转,陆羽凭借其努力最后成为中国茶学的奠基人,被后代誉之为“茶圣”。

1.2 《茶经》中的茶道

《茶经》一共由十个部分组成。一、总结概括茶的历史、名称、生存环境,茶的药用价值和茶的精神等方面,可以视之为茶道的总纲。二、作茶时的种种器具的模样、材料和使用方法等等。三、有关唐代时期饼茶的制作。采摘的时候要根据天气的情况来进行采摘,最后在制茶,并对成品茶叶按色泽、规格进行分级。四、陆羽记载了当时唐代的煮茶、煎茶时使用的全套茶具,包括但不限于名称、材料、形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和它们本身对于茶汤的影响。五、对煎茶的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从磨茶、炙茶到择薪、择水和煮水的方法,到最终的煎茶分盏,详细描述了各步骤的方法。六、描绘了那时喝茶的习俗。在采茶到喝茶的过程中,如何获得高雅的香气是主要的目的,并说明了品茶中的禁忌事项,阐述了分茶的方式。七、不完全列举了从上古时期到唐代时期大部分有关茶的故事、历史文献和资料,例如:经、史、子、集中记载的寓言、传说、诗赋、地志、小说、食经、方剂,以及佛教和道教中的有关记载。八、例举了当时唐代的茶区分布情况,把茶区共分为八个:山南,淮南,剑南,江南,浙西,浙东,黔中,岭南,并以上、中、下来细分每个茶区茶的品相。九、陆羽说“城邑之中,王工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陆羽对在特殊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做了补充说明,如:深山,溪流等。认为在对待茶事方面应该视情况来进行改变,要点和最终的归宿在于成功融入自然。十、进行茶的研究的人应该把前面九篇详细的内容记录下来,并写于纸上,最好常挂茶席边,方便进行茶事活动。

唐代由于陆羽著述的《茶经》,人们在《茶经》中得到知识和启发,使得饮茶活动越发的流行开来。前期经过佛教的发展,到了后期时,由禅宗大力发展,然后又因为皇室保护道家,由此种种,受佛道的影响,陆羽总结并发现茶经中的茶道就是“精行俭德”,中国茶道的精神在《茶经》中也是有所体现。

1.3 《茶经》的人文茶道精神

陆羽首次在《茶经》中明确提出“精行俭德”的茶道。不但追求雅致的艺术层面,而且更注重在精神层面和修养层面这两方面。人文茶道以人间为中心,注重人间的本性,本性即道。从儒家的方面来看,道是仁;从佛教的方面来看,道是真如;从道家的方面来看,道是自然。道与德相适应。他们以自然为道,并将宇宙万物视为和谐,这样就觉悟了人世间的本性。儒家通过道,获得德;佛家是通过“禅”到达真如,真如就是本性。道家强调自然之道,主张天人合一,并以得道作为最终的目的,德与道相辅相成,得道便是德,即是本性。体悟天之大道,发掘人本来具有的德行,达到了天人同体。道与天、人、地和谐,一体心性与自然合一。佛家讲修心,修心的方式即是“禅”。以修禅来修心、安心,不仅仅重视生活禅,也重视坐禅,一坐就是半天。禅宗强调顿悟,提倡实践修禅,红尘炼心。这种思想是在佛性的自觉上展开的,在般若思想的推进下进行的。马祖禅师对“精行俭德”的茶道有相当大的影响,他用人间佛教作为它的中心点,精:认为精行与《周易》相关,运行的六十四卦是正道。精则是作为宇宙的本源法则,也就是道。德和精是捆绑在一起的,是相辅相成的,道与德是相统一的。精就是行道,俭德,以德作为行道,以儒家的观点来看,包括敬、淡、雅、俭等等,还有中正平和的思想,升级为人文茶道精神。此茶道,在佛教中体现的是“茶禅一味”。茶与禅的关系密切,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是生活茶和生活禅。和:“如一日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气均停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似的”;要求人们根据道而具备德,最好到达敬、静寂,并且最终获得无为自然的心境。

2 茶道与高校哲学教育的融合

2.1 中国高校哲学教育现状

哲学是各个时代知识的精髓,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哲学家们不断地思考、追求真理,探索和阐释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哲学是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因此,搞好哲学教育,做好哲学教育工作,对我国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茶文化在中国是源远流长,在中国发源,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中华民族的精神凭借它得到承传,中华民族的智慧凭借它再现。茶是中国的“国饮”。古语说“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通六艺。有客人来家里一般都要敬茶,这是融入到中国人骨子里的礼节。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茶都在这里等你。

随着个人的成长,人际关系越来越多并且日益繁杂,不断有信息涌入进来。这种时候,就突显了哲学思维的重要性,哲学思维的长度超过了一般性、整体性、反思性以及批判性。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正是由于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事物过于复杂,从而使事物变得简单化,以便能让我们看清方向。哲学是一种世界观,不单单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而更是一种对潜在的本质的洞察、检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根本性规律。虽然各种整合的“观点”不能直接解决具体问题,但它是处理具体问题过程中的必要整合。如果失去了此种哲学理性,不了解大势的人们成了琐碎的交易主义者。在由“信息爆炸”的“碎片化”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哲学反思,是一种理性自觉的理论思维方式。

哲学教育的本质贯穿于哲学教育的两个主要方面: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比较而言,哲学通识教育对于哲学的文化基础和品质比较重视,比较重视哲学文化史方面的传承;而哲学专业教育则对哲学专业基础和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视,重视对哲学文化的未来创新方面。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自由和充分发展的人。而人类的发展决定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未来。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又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中国由模仿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中国教育的要求更高,其中就包含了哲学教育:培养文化创新人才,与此同时,社会也是要求将大学建成为文化研究和创新的主阵地,要求大学源源不断的提供未来发展需要的新思想、理论和方法。

2.2 茶道在哲学教育中的体现

茶道精神是以“和”为主要核心的,主要倡议世人和平相处、以礼相待,互相包容,相亲相爱,多一份理解,由此来建立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和互相关心的新时代人际关系。茶道中的“和”主要强调要调整人际关系,要求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这样就有利于社会稳定,这样才能更好地繁荣发展。茶道在茶文化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茶道的应用范围非常之广,它的深度和广度都很广。现如今,茶道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养生领域、教育领域等等。根据前期的调查,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引入了茶道教育。现在,大学中的哲学教育也已经用茶道来进行创新性教育教学。其中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高校的学科教学中。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愈发深入,以“学生为本”观念越发深入人心。此外,大学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更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强调全方面发展,培养学生全面的个人素养。茶道的和谐、淳朴和自然等思维都得以被灵活地融入进课堂教育中。由此看来,茶道文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转变人的心灵和行动,恢复人性与自然沟通。哲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即将成为一种新思潮。未来世界对于哲学和哲学教育的需求必将会是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

国家和人民对哲学教育的需求,就像是产品和供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供求关系。有需求就有供给,供给视需求的强度而定,由此可见,供给也可以创造和引导需求。在当代,在当下,哲学理论思维方法和相关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上升的大趋势,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一趋势,使中国哲学教育的发展适应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哲学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在方向性和整体性上符合当下发展的规律。把握动态的发展中的哲学教育的目标、途径以及方法。哲学教育中,从教与学的角度来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哲学是人的理性的集中体现,哲学教育应成为教育最自觉的领域。这种意识是人们对于自己活动目的的自觉,同时也是对这种活动规律性的自觉。人的自由不是一定要摆脱不可避免的任性,而是要在认识必然性和遵循规律性的前提下来改造现实世界。

3 结语

哲学教育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依靠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哲学教育。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并走向世界前列之际,高度重视和发展哲学教育,是十分明智之举。在现代方方面面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人文茶道,依赖的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通过人文茶道教育提高人性涵养,开阔精神世界,以茶为媒介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平衡。

猜你喜欢

陆羽茶道哲学
陆羽品茶
寻迹万里茶道
菱的哲学
不捧场的好朋友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小包哲学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六百年》
第一次放孔明灯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