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式古诗词品读的实践与探索

2020-12-21褚晓泓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

褚晓泓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代青少年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这种优秀民族文化。诵读古诗词,学生可以体验到更高品质的人生,获得良好素养的积淀。主题式古诗词品读主要通过有创意的同题赏读、多元解读、比较研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诗人、词人的内心深处,聚焦诗词意境,多角度品读、赏析。

关键词:主题式古诗词品读;同题赏读;多元解读;比较研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1B-0047-0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经大浪淘洗后,有一批作品在时间的积淀中被保留下来,成为经典,为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所吟诵。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说,当代学生读诗词不是为了成为诗人、词人或文学家,而是通过欣赏美妙的古诗词,接触到更高品质的人生,获得优秀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与良好素养的积淀[1]。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用心品读主题式古诗词,期待引导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聚焦诗词意境,多角度品读、赏析,拨动学生心中诗词的琴弦。

一、同题赏读

古诗词中,思想感情常常不是直接诉说,而是通过人、物、景、事,含蓄地表达。这种渗透了思想感情的物象,就是意象。叶嘉莹先生将这样的物象称为“文化语码”。它们就像一个个揭开古诗词神秘面纱的密码,散落在浩瀚的经典作品中,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可以唤起对应的联想。如看到“梅”,人们第一印象是“高洁”;说到“松”,就会联想到“刚强正直”;读到“朝露”,顿生“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之感。教师想要捕捉灵动的意象,可以相机选择一组有相同或相似内容、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古诗词,按照一定的主题有机编排教学,达到由点及面的效果。通过“同题赏读”,学生既可了解作者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又可探寻各首古诗词之间的渊源承接关系,还能在诵读中品味到诗词所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同一天,同一地点,创作的五首七言绝句,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一位教师执教第一首诗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提供的注释自主理解诗意。接着,教师让学生想象:此刻自己穿越到了1072年,正在望湖楼上尽情地饮酒,突然乌云布满天空,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一组动态的、急速变化的、开阔的画面:美丽的望湖楼边,突然下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雨。接着,教师通过分层朗读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了解诗外的深层含义。

一场突如其来的夏雨有什么特点呢?一读,找到这场雨大、急、猛的特点。雨过天晴,风停雨住,一切归于平静,变化之大令人惊叹,诗人是怎样向我们呈现的呢?二读,体会诗人通过“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写出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场暴雨的来去匆匆。面对这一场来势汹汹又转瞬即逝的暴雨时,诗人的心境如何呢?三读,面对望湖楼由大雨突降到雨过天晴的转变,诗人紧扣一个“醉”字,将自己的心境酣畅淋漓地刻画了出来。苏轼原本备受器重,却因微不足道的过失而谪居杭州,这对他来说就是人生的一场暴风雨,他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之?四读,一个乐观豁达,豪放开朗的诗人“活生生”地站在了我们眼前。此刻,“雨”不再是一种纯自然现象,更多了文学的味道、文化的内涵。

层层深入诵读之后,教师将内在关联的其他四首古诗组合起来“同题赏读”,以利于学生充分汲取古诗的精华,得到文化的浸润,并强烈感受到诗人的不同语言风格和借助不同作品抒发不同情感的魅力。这时,教师再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让学生诵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教师顺势小结:同一天,同一个地点,同一个主题,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情趣。无论是黑云翻墨,还是月夜风荷;无论是一路风雨,还是一帆风顺,诗人始终是那么乐观开朗、笑对人生!

“同题赏读”充分关注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以点带面,将零散的材料有机整合,能让学生在参与和回味之中,对同一主题的诗词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快速洞悉一些特定的意象的文化意蕴,从而更好地体悟诗词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情感。

二、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是基于学生和古诗词本身特有的角度,多元开放地解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作者的身世以及创作风格,知人论世,还原史实,再引导学生逐步读懂古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深入感悟古诗词特有的意蕴。

一位教师执教“草木情怀”为主题的一组古诗词品读篇目时,发现将它们归纳在同一主题之下教学难度较大。首先,教学内容涉及三种古代文体,分别是七绝《赠刘景文》、词《鹧鸪天·代人赋》、元散曲《天净沙·秋思》;其次,作者分别是苏轼、辛弃疾、马致远,三人文风差异很大;再次,文本内涵也不相同,一首赠友劝勉,一首闲赋写景,一首借物抒怀。教师努力挖掘着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可以整合之处。最终,他基于学情,采用“读诗先读人,读人须读文”的方法解读这一组经典,另辟蹊径地设计出了一份新颖独特的教案。《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2]在孟子看来,要想深入细致地理解作品,首先要对作者的生平状况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赏析文学作品,不至于把作品与作家割裂开来。这种阅读作品的方法叫作“知人论世”。品读过程中,教师将人物生平、创作背景作为解读的切入口,古诗词里那些看似难以归纳的不同之处也会“华丽转身”,顺理成章地变成优质教学资源,三首古诗词就可以串联起来教学。师生跳出、越过古诗词,读懂其背后站着的作者,再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三位作者皆通过自己所钟情的景物,表达心中的那份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学生明白了这一组经典作品中的景物是一个凭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一个强有力载体。读懂了它们当中蕴含的情感,师生再细细对比分析三种文体,发现各有其特色。《赠刘景文》是七言绝句,每句七言,字数相等,句末押韵,讲究平仄。《鹧鸪天·代人赋》为词,分上下阕,每句长短不一,因此又被称为“长短句”,讲究音韵。《天净沙·秋思》为小令,是散曲中的一种,形式較为自由灵活,语言风格较口语化。在教者巧妙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比文本外在形式的差异,明晰了古代诗、词、散曲的文体特点,达到了以一篇带动多篇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文学常识,还在不自觉中提升了文学修养,真是一举两得!

教师运用“读诗先读人,读人须读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研析“草木情怀”为主题的一组古诗词品读篇目,从独特的视角切入,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将对文本的平面解读上升到立体层面,课堂变得丰盈而厚实。在这种有效学法引领下,学生古诗词的积累量会越来越多,理解能力会越来越强,这对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开拓其文化视野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我们坚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学生向善、向美,会不断丰富人生底色。

三、比较研读

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物随心转,境由心造;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古诗词品读教学中,为了深入理解诗人、词人笔下的景、胸中的情,教师不妨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了解共性与个性,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藏的语言规律。

一位教师在主题式古诗词品读课堂上,带来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两首诗《暮江吟》《村夜》。赏析《暮江吟》时,他首先解诗题,将这首诗和孟郊的《游子吟》、于谦的《石灰吟》进行类比,使学生了解到“吟”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接着,他又将其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作比较,提出问题:“同为长江水,为什么描写的却不同呢?”细细品读,学生不难发现,在残阳的映照下,光照多的江面上呈现出红色,而光照少的地方,则呈现出碧绿色。接着,教师带着学生品诗情。“露似真珠月似弓”写的是夜晚的景象,但此时分明是傍晚啊!矛盾吗?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大胆举手:不矛盾,恰巧说明诗人没走,他完全沉浸在这红绿相映的美景中,等他回过神来,已经找寻不到夕阳的踪影。此时新月已悄然升上夜空,再俯身一看,草地上挂满了如同珍珠一般晶莹闪亮的露珠,煞是可爱。诗人从日暮一直玩赏到月升,那份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不经意间透过文字流露出来。教师相机揭示背景:因当时的官员争斗激烈,白居易主动要求离开京城长安,到地方上任职,这首诗就是诗人离开朝廷后赴杭州任职的路上所写。了解了创作缘由后,学生们再读这首诗,心情是轻松又愉快的。

随后,教师教学第二首《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他别出心裁地启发学生,抓住几个“情感文眼”,“照亮”《村夜》的清辉。如:“苍苍”霜草,道出了秋之深;虫之“切切”,描摹了秋虫之鸣叫。一“霜”一“绝”中,道出了深秋时节那份特有的冷清和凄寒。在这寂静的深夜,诗人因思念过世的母亲而倍感孤独和伤心。这一景象与刚才凄凉的村夜有何区别?视觉上:之前灰白一片,现在如一片白雪;情感上:之前凄凉、孤寂,现在眼前一亮,有些兴奋。这两幅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明白了:珍惜当下,照顾好家人,才是对谢世母亲最好的思念。于是,他忘记了孤独和寂寥,对着明月发出赞叹:“月明荞麦花如雪!”经过比较研读,陶醉于诗境中的学生不住地点头深思,已完全融入其中,領会到了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美妙意境。

诗以言志,词以传情。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以其语言精美、易于抒发感情的特点为人们所喜爱。主题式古诗词品读让学生思接千载,神游八方,积淀核心素养。通过有创意的同题赏读、多元解读、比较研读,学生的文学修养得以提升,良好心境得以保持。他们可以徜徉于诗词世界,领略古诗词的魅力,进而开启幸福的人生之旅。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122-143.

[2]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229.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
以《黔之驴》为例谈寓言寓意的多元解读
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教师需“进退有度”
语文文本的多元解读
语文文本的多元解读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基于语文教学视阈下的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
新课程背景“多元解读”的几点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