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变革之心

2020-12-21陈学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学生家长流动伙伴

流动儿童家庭的居住条件通常较为简陋,普遍缺乏独立的学习空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校长是这样做的:让每一位流动儿童交一张在家学习时的照片,自己选择其中一位,为其购置了一张家庭学习桌,并将购置、安装的过程及学习空间的前后对比拍成微视频。然后组织每个班级召开本地学生家长参加的家长会。校长叮嘱每位班主任:将流动儿童在家学习的照片制作成配乐幻灯片,家长会时先清晰、缓慢地播放这个幻灯片;接着向家长提出“学习伙伴活动”的倡议——本地学生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意愿,选择为一位流动儿童(孩子的伙伴)配备一张学习桌(流动儿童的学习“伙伴”);最后播放购置、安装的微视频,说明怎么做及预期效果。这一倡议得到本地学生家长的积极响应,很短时间内就为有需要的流动儿童配齐了家庭学习桌。很多本地学生家长主动到流动儿童住处,察看摆放位置、商量课桌大小等细节后再行购买,而非完成任务式地一买了之。

这位校长的做法,与我们常见的方法不同,与新近被强调的方法也有所区别。

常见的方法是科层式推动:学校会直接发布书面或口头倡议,从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意义、改善流动儿童学习环境的道德意义、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的教育意义、促进班级团结友爱的发展意义等方面出发,鼓励本地家长以志愿方式参与“学习伙伴活动”。这种方法会得到部分家长的响应,其中有自觉自愿者,也有觉得被逼而为之者。前者可能并没有深度认同活动的价值,只是将之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献爱心”活动来参加;后者虽然做了,却可能心生怨气或愤怒,对学校甚至对流动人口家庭生出不满情绪。

新近被强调的方法是参与式决策与理性化分析。参与式决策关注不同的声音,并力图在众声中寻找相同或相近的音调。这种方法有助于反映事物的多样态,但往往耗时费力,影响变革的时机,甚至强化变革的困难感,使变革动议不了了之。理性化分析突出信息收集、数据整理、证据驱动、报告论证、方案制订等工作的重要性,如通过呈现流动人口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居住面积、没有独立学习空间的流动儿童的比例、學习条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流动儿童学习状况与整个班级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系等数据,强调为流动儿童配备学习桌的必要性。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与思考问题,但未必能够引发切实的行动。因为,果敢有力的行动更多地依赖浓烈的积极情感,而不是冷静的思维。数据揭示了问题,也可能带来冷漠、畏难、悲观、失望、对立等不利于变革的消极情感。

科特(John P. Kotter)指出,在进行大规模变革的时候,核心问题在于改变组织中人们的行为,那些比较成功的组织改变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改变他们的感受。思维和感受都是必要的,但组织变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改变人们的情感。如果我们意识到变革中所有问题的根本是人,就会发现并认同,“心”比“脑”重要,情感的力量甚于理性的力量。“学习伙伴活动”案例中的校长,寻求的正是变革之心。

如果人是根本、情感是关键,情绪的转变就成了变革的重点——消除愤怒、自大、悲观、傲慢、恐慌、不安、冷漠等不利于变革的情感,培养忠诚、信任、乐观、紧迫感、自信、热情等有利于变革的情感。为此,科特提出了与“分析—思考—改变”相对的“目睹—感受—改变”的变革方法。为了推动“学习伙伴活动”案例所示的具体变革以及那些更深层次、更大规模、更具根本性意义的变革,我们可以用影像、实景、活动、叙事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人们发现与理解问题。这便是“目睹”。表达清晰、组织合理的展示,既是具体生动的论证,又能触发人内心深处的“感受”,使阻碍变革的情感因素开始削弱,支持变革的情感因素不断增加。内心感受的变化,会带来真心实意的行为方式“改变”,使人们即便面临困难,也满怀信心、充满期待、坚定果敢地奋力拼搏。

在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变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常态,变革之心是教育变革成功的钥匙。

(陈学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210097)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学生家长流动伙伴
我的“好伙伴”
流动的画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人兽表演
家长对学校满意度调查研究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教育方式研究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北京市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