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口黄颡鱼健康养殖技术要点分析及质量控制措施

2020-12-21胡姝林森张欣媛王娇王永刚崔明昊陶青付海滨

农业与技术 2020年24期
关键词:病鱼池塘水质

胡姝林森张欣媛王娇王永刚崔明昊陶青付海滨

(1.沈阳海关技术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6;2.沈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6;3.沈阳海关,辽宁 沈阳 110179;4.辽中海关,辽宁 沈阳 110001)

我国是水产品生产大国,也是贸易大国,养殖的水产品产量已约占世界的70%,居世界首位,水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1]。淡水鱼养殖出口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我国淡水鱼出口国家主要集中为日本、韩国和越南[2]。沈阳市辽中区地处辽河、浑河、蒲河等多条河流的交汇区域,常年水量丰沛,称得上是“天然鱼仓”。据统计,辽中区淡水养殖历史悠久,拥有淡水养殖面积6800hm2,其中精养池塘面积5333hm2,淡水养殖产量12万t,位居辽宁省内陆县区首位;沈阳市辽中县淡水鱼养殖行业已建设200多个养殖小区,培育出9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社48个,另有6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养殖户+市场”的产业化体系,全县淡水鱼年总产量超过11万t,年产值可达21.8亿元。辽中区淡水养殖户已经不满足于国内的市场,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更宽阔的市场,很多活鱼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黄颡鱼是沈阳市辽中区重要的出口养殖活鱼品种之一[3]。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腊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是江河、湖泊、水库等自然水域中常见的小型名优鱼种,其少刺多脂,营养丰富,鲜美可口,肉质细嫩,有“赛河豚”之誉,很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滥捕等原因,黄颡鱼自然资源不断减少,人工养殖市场前景好[3,4]。

近年来由于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出口水产品屡屡受阻。我国黄颡鱼养殖出口量不断增加,但国际市场技术壁垒性强,日韩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黄颡鱼的安全卫生检疫标准要求高,对我国出口黄颡鱼的兽药残留、疫病检疫等提出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特别是水产养殖过度依赖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疫病防控,导致水产养殖环境被破坏及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时常发生,影响了我国黄颡鱼等淡水鱼的出口创汇。因此,为了保证出口黄颡鱼达到国外检验检疫要求,保障出口黄颡鱼的质量安全,本文对出口黄颡鱼健康养殖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障出口黄颡鱼质量安全的控制措施。

1 养殖环境条件要求

养殖池塘环境条件是影响黄颡鱼健康养殖的首要要点。为保证出口黄颡鱼的质量安全,规范养殖出口,应实行出口养殖场基地备案制度,严格实行养殖场注册登记,应当在当地海关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出口黄颡鱼健康养殖基地。出口黄颗鱼养殖池塘基地周围应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远离城市和主干道,远离化工厂、矿山、医疗废弃物场地等带有污染源的地点。环境条件应符合《GB/T18407.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的规定要求[4]。

对一些老旧养殖池塘,由于使用的时间较长,应清除过多淤泥,塘底留10~20cm深的水,鱼种放养前15~30d,排干池水,进行池塘整理、清淤和暴晒;放养前7~10d,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有效氯含量30%左右)彻底消毒,池塘用100~150kg·667m-2生石灰或10~20kg·667m-2漂白粉,加水溶解,立即全池均匀泼洒,以便彻底杀灭池中病原体、寄生虫及其它有害生物等[5]。

2 养殖水源和水质要求

水产养殖水源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成败。近年来,工农业污染排放给渔业养殖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此黄颡鱼养殖池塘的选址应考虑水源水质情况。养殖池塘水源应充足,池底平坦、便于排水,养殖区域内、灌溉水源上游无对黄颡鱼养殖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地下水源要硬度适宜,pH值在6.5~8.0,pH值不得超过8.6,养殖用水和水源符合《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的规定要求。养殖用水进水排水方便,有独立的进水、排水系统。水质清新,溶解氧应大于5mg·L-1,透明度应在30cm以上。

同时,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应推进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措施,把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出口水产养殖的硬性审批条件,同时加大水产养殖污染物处理设备、设施投入力度,加强对各出口水产养殖场的日常监督检查,以保障养殖水源、水质和周边环境健康。

3 鱼种质量要求

选择优良品种鱼苗。鱼苗应规格均匀、体型正常,体表光滑,富有粘液,无病害、无损伤、无残缺,体质健壮,游动活泼,鱼苗种质符合标准《SC 1070黄颡鱼》的规定要求。投放、运输鱼苗时,需要注意耐心拿放,以防鱼体受损磕碰,并且要注意在鱼体入池前鱼种用3%食盐浸洗10min左右[5]。

4 饲料要求

饲料应选择人工配合颗料饲料,粗蛋白含量≥38%,粗脂肪≥4.5%,粗纤维≤6%,各种原料的粉碎细度60目以上,在水中能稳定10min以上,新鲜、适口。饲料质量应符合《SC/T 1077渔用配合饲料通用技术要求》的规定,也可投喂小鱼、虾、螺、蚌等鲜活饵料,螺和蚌要去壳后投喂。如市场购买饲料,要选择生产规范、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饲料厂家生产的专用饲料,饲料安全指标应符合《GB 13078饲料卫生标准》要求,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限量应符合《NY 5072无公害食品 渔用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每年定期对使用饲料进行铅、砷、镉、汞等重金属指标,磺胺类、四环素类、呋喃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残留指标监测,以保障饲料质量。黄颡鱼因个体小,摄食慢,在投喂时注意“尽早开食、少食多餐”,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亲鱼入池后,即应投喂,每天早、晚各1次,日投饲量为亲鱼体重的5%~10%。养殖过程中严禁使用发霉、氧化变质、过期的饲料[6]。

5 池塘管理要求

黄颡鱼相比其它鱼类,耐低氧能力差,且个体纤小,容易受惊,所以对养殖管理要求较高。要注意保证优良水质,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水中的溶氧程度,必要时可启用增氧设备。要适时加注新水,每2~3d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量不超过5cm。生长旺季池塘应确保1.5~2m的水位。水质过肥时,先排出部分老水,再加入新水,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1/4,保持池水透明度在0.35~0.4m。定期进行池塘水质监测,高温季节,每15d左右监测1次池水理化指标。强化管理,每天早、中、晚3次巡视池塘,观察黄颡鱼的生长情况,观察黄颡鱼的摄食、游动、池塘水色、肥度、水质等情况与变化,并做好记录,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7]。

6 鱼病防控要求

病害是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的一大害,每年都因为病害爆发给黄颡鱼的养殖造成损失。黄颡鱼的主要病害有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出血性水肿病、肠炎病、水霉病、烂鳃病、锚头鳋病、垂体脑裂、营养性疾病等。黄颡鱼病的防控应坚持“生态防病,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防病先调水,即通过物理和生物措施,采用生石灰和益生菌等调节水质,高温季节,每10~15d左右全池遍洒1次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应注意微生态制剂与消毒剂、生石灰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间隔时间最好在3d以上,以免影响使用效果[8]。

鱼病治疗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品要求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的抗生素药物,病害防治药物的使用应符合《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要求,使用抗生素药物应符合进口国的检验检测规定要求。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各种药物较为敏感,严禁使用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等敏感性药物[9]。过度的放养密度等因素也容易造成鱼病爆发,因此,应推广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养殖方式。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与体系,实行投入品定点销售,建立档案制度,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对抗生素投入品采取统一备案、统一购买、统一供应、统一使用、统一标准、统一回收销毁管理体系,完善标签、标识制度。

6.1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寄生引起,是鱼类养殖时主要的寄生虫病害,主要为害黄颡鱼幼苗,多发于春末秋初,利用显微镜检查会发现病鱼的体表和鱼鳃有大量的车轮虫。黄颡鱼的鳃、体表皮肤及鳞等处都是车轮虫比较喜欢寄生的地方,如果只是少量寄生时,车轮虫病的症状不明显;一旦处于严重感染时,病鱼的鳃和皮肤会分泌出大量的黏液,且会使鱼体消瘦,身体颜色加深,病鱼常常浮于鱼池下风处或者绕着鱼池打转。如果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高时,很容易发病流行,并且引起大量死亡,所以一定要注意水质和养殖密度的问题。

6.2 斜管虫病

斜管虫病由鳃斜管虫寄生引起,是鱼类养殖时的寄生虫病害,显微镜检查可明显检测到鳃斜管虫。水温在8~18℃时易发病,12~18℃时病原虫大量繁殖。鱼苗、鱼种、成鱼均可感染,亲鱼发病后对生殖机能影响较大,甚至死亡。病鱼摄食量下降,离群独游,鱼体发黑瘦弱,粘液增多,近池岸游动,导致呼吸困难,窒息而死[11]。

6.3 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白点病)是水产危害较大病害之一,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一种在淡水鱼类和观赏鱼类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上,初期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爆发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体表覆盖一层白色粘幕。水温在15~25℃时易发病,每年春末秋初发病率较高,对鱼苗、鱼种、成鱼均有较大影响。病鱼体质消瘦,摄食下降,鱼体与固体物摩擦,反应迟缓,漂浮水面,导致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6.4 肠炎

肠炎病是由点状产气单包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的传染病害,发病时病鱼腹部肿大,肛门红肿,轻轻按压会有黄色的黏液流出。将病死鱼解剖后,会发现肠胃部位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发病后会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直至死亡。

6.5 出血性水肿病

出血性水肿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是黄颡鱼养殖时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时病鱼身体表面泛黄且黏液增多,咽部的皮肤破损而充血,鱼腹部处膨大,肛门处红肿,向外翻,一些鱼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和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且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者黄色胶胨状物质,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长有霉黑点。

6.6 水霉病

水霉病是由水霉病菌感染引起的,水霉病菌在水体中繁殖,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外部破损时,水霉病菌就会趁虚而入,寄生在鱼体的外伤口上,不断地繁殖生长。开始寄生时肉眼见不到,随着时间推移,菌丝开始不断的向内向外生长,扩散蔓延,形成白灰色的棉絮状物。病鱼情绪焦躁不安,一直到肌肉腐烂,鱼身消瘦而死亡。当发生鱼体受伤、鱼群拥挤、水质污染这些现象时,比较容易感染,水温在15℃左右时易发病,这种病一年四季都流行,尤其以早春晚冬最容易发生。

7 出口黄颡鱼的检疫监管要求

当地海关要加强对出口黄颡鱼的检疫监管,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突击检查方式,加大对养殖基地监管力度。加强抗生素药物使用管理,定期抽样,进行疫病、药物残留检测。黄颡鱼出口前要在当地海关监管指导下对黄颡鱼进行疫病检测和抗生素药物残留检测,检测合格后,由当地海关出具检验检疫证明方可出口[10]。出口前,要做好现场检查,剔出伤残鱼,对运输工具及集装箱装箱前检查消毒,装箱后加封标识。

猜你喜欢

病鱼池塘水质
水质抽检岂容造假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热闹的池塘
一月冬棚养虾常见水质浑浊,要如何解决?这9大原因及处理方法你要知晓
裂唇鱼
水质总磷测定存在的问题初探
水质总氮测定方法改进探究
锦鲤病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