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自贸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12-20陈祥升

关键词:宜昌片区人才

陈祥升

(三峡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简称“宜昌片区”)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实施范围27.97平方公里,是三峡区域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也是三峡区域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努力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定位,同时提出“力争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活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的目标。宜昌片区实施方案提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立足三峡,承东接西,服务全国,将自贸片区建设成为三峡地区有序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集聚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示范区、三峡区域对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可以看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承接国际、国内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发展绿色产业是宜昌片区的核心工作[1]。

挂牌以来,宜昌片区主动对标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强力推动改革创新,持续转变政府职能,以对外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分解到宜昌的165项改革试验任务,已完成142项,启动率达到100%。”国务院、省政府明确的171项自贸区试点经验复制推广任务,宜昌自贸片区已完成131项,完成率达77%;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22项,截至目前有22项入选湖北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2019年上半年,有3项“改革试点经验”和6项“实践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此外,“信用可视化”获全国信用城市峰会提名奖;“手机版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在全国复制推广。

“双向开放”成果丰硕,自贸片区在全国第三批自贸区地级市中率先开通“宜昌-武汉-汉堡”“宜昌-西安-塔什干”等国际班列,打通“宜昌-钦州-巴西古当(马来西亚)”国际铁水联运通道,初步构建了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目前,落户自贸片区外商投资企业达到33家。据统计,挂牌两年来,宜昌自贸片区新增市场主体5092家,其中企业2952家;累计利用外资额1.3亿美元;三峡保税物流中心监管货值突破23亿元,连续保持全省首位。

一、宜昌自贸区运行现状

1.改革创新不断推进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任务[2],宜昌自贸区紧紧抓住国家自贸区建设的初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取得了丰硕成果。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分解到宜昌的165项改革试验任务,已完成142项,涉及省级事权的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余23项正加快推进,启动率达到100%。2019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38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鄂政发〔2019〕5号)要求,湖北自贸试验区新增39项改革试验任务需推进落实,根据任务分工,其中需落地宜昌自贸片区的改革试验任务有34项。

国务院、省政府明确的171项自贸区试点经验复制推广任务,已完成131项,完成率达77%。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22项,截至目前有22项入选湖北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其中,仅2019年上半年就有3项“改革试点经验”和6项“实践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在全国率先推出涉税执法容缺容错、“多管合一”、信用可视化、网上金融服务大厅、港口岸电、申请材料递减制度、工程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评价“双贯通”等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标准地”出让、投资项目承诺制、财政出口增信贷、“多评合一+区域综合评估”、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等改革,企业和群众改革获得感不断增强。其中,“多评合一+区域综合评估”获中央领导批示,“信用可视化”获全国信用城市峰会提名奖,“手机版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被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简报刊发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2.双向开放稳步发展

宜昌自贸区以物流体系建设为抓手,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在宜昌集聚,从而促进产业发展。自贸片区在全国第三批自贸区地级市中率先开通“宜昌-武汉-汉堡”“宜昌-西安-塔什干”等国际班列,打通“宜昌-钦州-巴西古当(马来西亚)”国际铁水联运通道,开通宜蓉班列,实现“辽宁锦州-湖北宜昌-四川成都”水铁联运,初步构建了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拉近了宜昌与世界的距离。

平行进口汽车项目于2019年4月顺利落地,克服宜昌汽车整车口岸缺失的不利因素,打通车辆海外采购、报关、运输、质押、销售、上牌各环节,实现了天津港、上海港、白洋港“三港同质同价”。

与埃塞俄比亚巴哈达尔市、哈萨克斯坦东方之门经济特区、乌克兰扎波罗热市相关区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签署合作备忘录,探索在旅游、贸易、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代表团应邀考察宜昌自贸片区投资环境,并成功举办了宜昌-澳门-葡语国家产能合作对接会。安琪集团投资建成俄罗斯最先进酵母生产工厂,人福、黑旋风锯业、柏斯音乐集团等在埃及、俄罗斯、泰国、德国等地项目发展势头强劲。全面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户我区外商投资企业达到33家。

3.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坚持以企业需求抓改革,随着改革红利释放,市场主体加快集聚,自贸片区虹吸效应逐步显现[3]。探索推出的财政科技创新贷、出口保单融资、供应链融资、财政出口增信贷,极大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

全省率先推出“外籍高层次人才签证证件按需申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地方鼓励性加分标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零跑路’”“外国人来华一条龙服务”等改革举措,在自贸片区政务大厅建立“人才直通车”,为外籍人才入境、落户、就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外籍人才在自贸片区工作更便利,让企业引进国际人才更容易。

挂牌两年来,宜昌片区新增市场主体5092家,其中企业2952家,以全市0.13%的国土面积吸引了全市近10%的新增企业;累计利用外资额1.3亿美元;三峡保税物流中心监管货值突破23亿元,连续保持全省首位。今年,宜昌自贸片区将以提升企业获得感为目标,争取更大改革自主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相对集中许可权”“证照分离”“电子营业执照”“多规合一”“多管合一”等改革,做好完善企业简易注销试点工作,切实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

4.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1)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8个,总投资506亿元。对接了天津医药、美国SunGen、同仁堂颗粒制剂、芯启源电子科技、新松机器人、华熙国际、通号集团、荣盛发展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集聚电子信息类企业30余家、生物医药类企业20余家,自贸区虹吸效应正在加快形成。

(2)长机科技入选国家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人福药业口服固体剂全省首家通过美国FDA认证,华强科技丁基胶塞项目入选中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安琪蝉联全国“电商示范企业”(宜昌电商仅此1家)、荣获全国“质量标杆奖”(全省唯一,且在全国33家受表彰企业中排第一),惠科电子、南玻显示器件、金宝乐器、长机科技、黑旋风锯业、金丝烟草等一批企业工业产值增幅达30%以上。

(3)重大项目加快聚集。2019年全年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71个,总投资110多亿元,引进外资企业9家、融资租赁及商业保理企业11家。跨境电商产业园、平行进口汽车展销中心及周大福全球购物中心、宜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园、深港宜昌青年梦工场等一批项目正加快推进。

二、宜昌自贸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宜昌片区围绕以上战略定位的各项工作刚刚开始启动,尚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创新动力不足

第一,思想解放不够。自贸试验区建立的初衷是通过开放创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从而突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经济上的围堵。围绕这个初衷鼓励大家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很多时候需要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4]。因此自贸试验区要有容错机制,鼓励自贸区的干部群众,创新思维,只要能够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给企业和人民带来福利的提升,有利于市场资源的配置,能够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都可以试,但是自贸区在具体运行中缺乏闯劲,改革创新大多局限在流程改造,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流程的改造,没有小岗村那种突破现有制度框架的勇气。很多单位在改革创新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会不会违反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很多单位事不关己,认为改革创新是自贸区的事,工作任务推进缓慢。行政主体对于放权积极性不足,自贸区的实验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开放发展,发展应该还是中心核心词,自贸区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而是为了发展而开放,我感觉目前在自贸区建设的理解上存在误区,简政放权,其实不存在在自贸区的试验,而且很多创新案例本身没有多大的风险,先试验,后推广,浪费时间,因为很多创新本身就是我们的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研究推出的举措。

改革自主权需进一步扩大,《总体方案》的一些改革任务尚为国家事权,地方无权开展自主创新,如进一步减少或取消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入境免签、税收抵免等改革任务。而国家层面自贸试验区建设虽然有“部际协调会议”作为决策的领导集体,但依然存在部委层面配套政策出台较慢、地方事权与改革任务不匹配等问题,宜昌片区的工作推进受到一定限制。

作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宜昌片区的发展离不开先行先试的改革理念和“大胆闯、大胆试”的创新精神,需要拥有与其改革任务相匹配的改革权限。虽然出台了《湖北自贸试验区条例》,明确建立鼓励改革创新、宽容失败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但缺乏具体实施细则,部分单位对改革创新持观望状态。在前期改革创新推进中,有的单位因担心追责甚至要求纪委、监委就相关改革举措签署容错免责意见。建议省自贸办协调出台自贸区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实施细则。

第二,体制机制仍需完善。宜昌片区管委会与高新区管委会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行政管理体制。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功能集聚区,机构设置精简,主要任务为招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众多社会管理职能;自贸片区作为政策先行功能区,主要任务为探索制度创新,同时承担下放的省级经济发展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与高新区的职能存在交叉重叠之处。目前宜昌片区管委会承担较多非政策创新类的社会管理职能,工作量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制度研究和任务落地。例如自贸片区管委会委托高新区社管办下属的六个科室代管承接省级下放的行政事项,涵盖卫生、教育文化、民政、农林水等多领域工作。而且自贸片区人员严重不足,创新案例提升、宜昌自贸区自评报告、自我评价等等工作,业务量大,现有人员即使加班加点也很难完成。

2.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宜昌作为内陆地区,先天开放发展不足,2017年,宜昌自贸片区进出口总额仅11.28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0.36%,服务贸易近乎处于零起步阶段,亟需破解一些制约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8]。双向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一般而言,贸易发展与交通服务是我们评判区域开放程度的两大衡量指标[3]。其中贸易发展水平体现了区域产业结构状况与经济外向度,交通服务情况反映了区域运输综合体系建设情况和对外开放的硬件水平。外贸方面,宜昌片区的整体对外贸易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外贸依存度较低。其中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和业务量相对较小,仍处于促发展、扩规模阶段。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缺失使宜昌片区在优化通关服务监管、开展期货保税交割等方面难以完全享受政策红利。交通服务方面,宜昌江海直达航线因航道条件受限;多式联运,尤其是水铁联运协作度仍有待磨合;一类航空口岸以及国际货运航线暂未获批。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宜昌片区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3.创新资源集聚不足

主要表现在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活力不足。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在0.6%~0.7%之间低位徘徊[5]。科研院所和高校研发的科技成果与企业大规模生产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政府财力有限、科技投入不足;高端人才集聚能力偏弱,截止目前,我市博士学历人员1300多人,而三峡大学集中了800多人,分布在宜昌市的博士学历人员较少,科技人员基数小,高端人才集聚能力弱;园区的产业创新集聚度较低。创新型企业和科研平台较少,国际化高技术人才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相对缺乏,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动能不足。

4.产业政策有待完善

缺乏针对产业开放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在外资企业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开展离岸贸易业务等操作层面,需要完善相应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

《总体方案》提出将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湖北自贸试验区重要战略定位,并指出“宜昌片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及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等新业态。宜昌片区依托高新区原有产业基础,形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招引培育出人福药业、金宝科技、安琪酵母、猪八戒等一批重点企业。但是,产业基础还不够牢固,产业链还不够健全,产业大而不强,未能形成品牌效应的产业集聚,缺乏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制度创新的共性需求不足,一些改革任务没有落实载体。

5.人才制约

人才兴,则事业兴。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技术人才、贸易人才,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并与海外人力资源机构开展合作是《总体方案》中的重要任务。从宜昌现状看,自贸区的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人才,开放发展缺乏相应的实践人才,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研究型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高级别的研究机构的支撑等。

一是缺乏理论研究人才。与上海、四川等自贸区庞大的专业研究人才队伍相比,目前宜昌还没有一家专业研究机构,三峡大学只开设有常规经贸专业,懂得自贸区建设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虽然在2019年4月成立了宜昌自贸研究院,但是自贸研究院的运行机制到今天也还没有完全理顺,自贸研究院的投入不足,在短时间内成果产出非常有限。目前自贸研究院主要还是从事一些案例创新等理论含量较低的工作,还缺乏对自贸区的管理、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经验复制等高端问题的研究。

二是缺少创新研究人才。各级行政机关及部门领导和干部还缺乏对自贸区相关理论、规则、政策及法律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在创新推进金融、贸易、投资、监管等工作上还不够深入系统,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悟边推进。

三是缺少国际商贸人才。宜昌经济外向度不高,熟悉、掌握并能运用国际贸易相关规则的企业及人才并不多。

四是法律专门人才不足。严重缺乏熟悉国际商事法律体系、规则、程序、惯例和模式的专业法律人才。

三、促进宜昌自贸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齐心协力促创新

自贸区的改革试验从上海开始,至今已有6年时间,目前已经形成了五批总共18块试验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这是对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和新的历史发展平台提出的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通过努力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已跃居全球第一,如何在全球经贸规则的制定、全球经济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成为规则制定的引领者,这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问题。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大家大胆的试、大胆地闯,需要确立一定的边界和相应的约束条件[6]。

我国的改革一直坚持渐进式改革模式,现在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难啃的硬骨头逐渐显现出来,自贸区试验就是鼓励大家在这个小的试验田里大胆试验、小心求证、总结经验、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验的衡量标准依然可以采用“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标准,虽然是在1992年提出,世易时移,但是依然是指导当前自贸区改革试验的重要标准。在自贸区的改革试验中,要鼓励大家突破现有的条条框框,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要选拔一批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敢闯、敢试,具有创新精神的干部,学深悟透党中央建立自贸区的初心,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所思所悟应用自贸区建设的实践。二是要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干部群众在自贸区大胆尝试多种改革措施,允许犯错误,只要不违反“三个有利于”标准,不准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要建立一个宽松的自贸区改革试验的环境[7]。三是政府运行机制要做相应的调整,如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的变化,需要体制机制改变,也需要我们的行政管理人员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四是自贸区的改革探索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和合力,大家共同努力,通过探索、创新、复制,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

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住业务骨干这个核心力量,抓住面上普及这个基础支撑,强化学习宣传,为推进宜昌自贸片区建设提供根本保障。开启“自贸大讲堂”,加快自贸知识普及,促进互动研讨。有计划有重点的分层次开展专题培训,通过专家领导授课、外出考察学习、领导领衔攻关、相互交流挂职等多种形式,普及自贸知识,形成强大合力,实现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从“要我改”到“我要改”、从“要政策”到“要改革”的转变。

2.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促进自贸区发展

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基础[5],宜昌自贸片区自挂牌以来,积极探索实践产业提升、开放发展、改革创新等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及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当前,宜昌市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功能定位重构等多重叠加的关键时期,宜昌自贸片区审时度势,以产业为核心抓手,制定科学务实的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旨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型提升重点产业,精准培育主导产业。这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区域开放前沿、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要大力培育产业集群,精准实施产业链招商工程。宜昌产业发展离不开宜昌现有的产业基础,按照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由四个方面支撑:要素供给、需求、市场竞争结构、产业支撑体系等[8],宜昌目前发展较好的产业主要有化工、大健康产业(生物医药)、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聚焦宜昌自贸片区重点发展的国际商贸物流、大健康、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需要认真梳理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制定个性化招商方案,大力引进现有产业的前向后向联系产业,深化产业链,延长产业链,降低产业链内资源的配置成本,提高产业链竞争优势。组建熟悉国内外市场的综合型、高素质招商团队,积极与境外大中型商(协)会、产业联盟、国内驻外经商代表等联系,健全产业招商信息网络。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投资经贸行、鄂港粤经贸合作洽谈会等平台活动,丰富招商形式。宜昌对外开放还包括对沿海发达地区的开放,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也是宜昌自贸区的重要任务。

二要积极实施企业主体培育行动。积极扶持和培育本地总部企业,鼓励宜昌全市范围内龙头企业到自贸片区设立综合总部、职能总部和区域总部。在国际商贸物流、大健康、科技金融、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重点发展的领域,筛选一批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大的骨干中小企业作为成长型总部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区域金融总部、研发总部、制造总部、营销总部、结算总部、采购总部等境内外职能型总部机构[2]。

围绕宜昌自贸片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不断提升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支持安琪酵母等龙头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探索发展资源共享、创新众包、创业自由的平台经济,激发企业内部创业孵化潜力。积极推动传统贸易企业业务模式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从事撮合交易或提供配套服务的平台型贸易企业。

围绕宜昌自贸片区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培育或引进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升重点产业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对业务模式新颖、技术优势明显、创新活力充足、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科技、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研发平台建设,推动其发展成为“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6]。建立健全“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一体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体系,支持科技型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3.抓紧各类平台建设,强化生产性服务平台支撑

一是加快推进综保区建设。综保区是宜昌开放发展的重要试验田,按照“边建边报、以建促批”的原则,推进宜昌综保区申报建设,确保早日申报成功、建成封关、运营见效。

二是加快打造“一联盟三中心”。依托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联盟,发布“宜昌宣言”,加快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防治大气污染领域技术改造等企业的聚集,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和环境资源交易;依托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推动宜昌产品走入“一带一路”国家市场;依托国际文化旅游中心,探索部分国家入境免签政策,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国际产能和工程技术合作中心,输出优势产能,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球性的信息、法律、政策服务。

三是加快搭建会展平台。与国家贸促会对接,在宜昌自贸片区谋划建设宜昌国际会展中心,助推商业、文化、旅游、信息服务等产业加快聚集,将宜昌打造成引领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会展城市和国际旅游热门目的地。

四是加快建设进口消费品展示直销中心。引进国内成熟的进口商品贸易企业,在片区设立进口消费品展示交易中心,以“实体店+网上商城”的形式,带动周边市州,辐射全国,将宜昌打造成进口消费品的物流分拨中心。

五是建设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围绕大健康、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重点发展的产业,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试验推广、产品研制、质量检测、设备共享、信息咨询等服务,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成本,加速企业产品上市周期。探索宜昌自贸片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公共技术联合研发机制,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围绕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发展定位,制定《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功能划分和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打造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发挥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4.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探索借智工程

人才是产业落地和产业发展最活跃的要素[8],宜昌一定要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围绕宜昌自贸片区产业发展需求,搭建高端人才的研究平台,要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大健康、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云计算、国际贸易、金融、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急需的海内外创新人才。借助国家海智计划,研究制定宜昌自贸片区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和管理办法。建立自贸片区“直通车”人才评价机制,打通在自贸片区就业的境内外人士职称评审通道。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资助力度,建立适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引进、聘用和发展制度,争创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科技人才,应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为促进宜昌产业发展,要着力培育大量的工程技能人才。应鼓励自贸片区企业联合三峡大学、宜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设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培养与储备一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队伍。鼓励企业申请创办技工院校,探索技能人才定向培养、工读兼顾模式。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大力选拔、推荐、宣传优秀高技能人才。鼓励与支持企业制定技能人才激励办法,建立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股权、期权等高级技能人才薪酬激励制度。定期开展“宜昌自贸片区技能大赛”,建立优秀高技能人才选拔管理服务制度,给予优秀高技能人才特殊奖励。

宜昌市人事局要积极建设人才发展服务平台。积极承办宜昌“求索论坛”,邀请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宜开展研讨、讲学,深化宜昌自贸片区对外交流合作,建立柔性引才通道。在境外和发达地区牵头建立“宜昌人才工作站”,探索引才、聚才、用才新模式,将人才工作和各类活动开展到发达国家和地区。依托区内龙头大企业建设一批科学家工作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以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为代表的战略科学家群体。依托宜昌“三峡国际人才城”,积极配套建设自贸片区专家服务中心等人才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宜昌片区人才
人才云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湖北宜昌卷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