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校报品牌建设思考

2020-12-20王晓晨成都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

品牌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校报受众师生

文/王晓晨(成都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在高等教育事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校报作为纸媒中的一个分支,是以高校校园内发生的事情为主要内容,以文字传播为主,以图片为辅,单一线性的报道方式来呈现新闻事件。在工作中笔者发现高校校报的出版时间相对滞后,传播信息不够及时;另外,高校校报版面有限,所能刊载的信息较少,除此之外,还面临很多方面危机。针对这些危机,笔者总结了高校校报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高校校报面临的危机

新时代,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巨大优势。新媒体凭借其与生俱来的信息传播迅速性、与大众的互动性、形式的新颖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以披荆斩棘之势战胜了传统媒体。纸媒逐渐衰退、危机频发、举步维艰,属于纸媒的高校校报也同样出现了危机。

(一)高校校报的受众危机

受众是所有纸媒的第一生产力,是维持纸媒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高校校报与其他类型的纸媒不同,一般来说是对学校内部发行,受众自然就是高校的全体师生,这样想来,高校校报的受众应该不会受到影响。但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发现,分发下去的校报被阅读率逐渐下降,也就是说高校校报的受众在减少。

各种信息传播工具、新媒体平台、公账号地出现,人们的阅读方式、信息接受方式、信息传送方式发生了变得多样化。高校师生为了更高效地进行学习和交流也会选择与时俱进的媒体形式。一方面,高校校报因为信息搜集、排版印刷而导致出版时间间隔较长、信息传播速度较慢、传播条件局限等缺点不能满足师生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学生和老师开始倾向于选择兼具文字、动图、音频、视频等融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来获取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大多是青年,高校教师都是高知识阶层,高校师生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接受度很高,加之他们求新、求异、求简、求变的心理让他们希望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获取回应。在新时代,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的范围也在相互重合、交叉,新媒体平台的无局限性,让每个信息的接受者也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每个新媒体的使用者有明显的存在感。而传统高校校报固有配置使其显得被动,容易让师生失去读报的兴趣。

(二)高校校报的内容危机

每期的校报内容大致包括学校新闻、学校科研、学校师生、校园活动、校园文化、校园风景、师生文章等;校报每年会有固定的版面、栏目设置,包括校庆、学生毕业季、新生开学季、新生军训、教师节、国庆节、运动会、学生就业季等。因为校报内容都取自于学校本身,每年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一,翻开报纸,每年呈现在师生眼前的新闻主题内容都大同小异,形式也只能是图文搭配,这也加速了校报的衰落。

(三)高校校报的成本危机

每期高校校报的出版都凝聚着校报编辑平时努力工作的缩影。要收集学校的全部信息、征收学生的作品、阅读老师的教育心得,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甄别和筛选,而后对文字内容要把握文字关,要一遍遍、一字字地细心阅读与修改,不厌其烦的趴在文字堆中挑毛病、找错误;稿件的编辑和选择要揣摩师生心理,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选择有新意、有深度、有分量、有感染力的作品,展示全体师生积极乐观、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奋勇争先、主动作为的精神豪情;编辑完内容后,对版面内容做总体的构思和预设;然后开始排版和出版印刷事宜,这期间排版工作的繁琐,与人沟通的耐心,审查工作的细致,不是三言两语能尽诉其中的甘苦。最后,当校报出版后,还要安排学生记者及时进行发放,让每位师生都能拿到报纸。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相比,明显有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资源的现象。

二、高校校报创新发展的思考

高校校报的创新发展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加强校报纸媒自身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

(一)高校校报加强自身变革

坚持“内容为王”的铁律,加强深度报道,将消息内容推向纵深。充分发挥高校校报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学校重大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大力提升校报的办报质量。

1.明确舆论导向,突显校报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校报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各项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用消息报道、专题报道、图片报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

2.围绕学校发展,有效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高校校报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做专题报道、深入报道。结合国家大事加强深度报道、原创内容的策划。为增加校报的可读性,使校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校报编辑在校报的报道内容方面,进行整改策划,以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基点,以当前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及时了解学院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全方位、多视角的方式报道新闻。

3.服务师生员工,办报风格更加贴近校园生活

为不断提高办报质量,使校报更加贴近师生,校报在内容选择、版面设计及标题制作方面投入更大精力,以服务师生员工为目标,避免常规老套的会议报道,从师生了解学校发展、理解办学理念以及学校近期主要工作方面着手,逐步改变办报风格。在版面设计上,更为追求规范性,让校报在严谨中不失活泼。

(二)高校校报与新媒体融合

“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1.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中信息传播的迅速性是最为明显的特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即时性”和“全时性”是决定新闻成败的关键因素。新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24小时实时更新。

新媒体与大众的互动性是人们随着经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上的一项需求,受众可以在评论、互动区畅所欲言,增强了获得感。

新媒体发布形式的新颖性吸引了大批受众,不仅仅局限于图片和文字,添加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动图、音频和视频,并且在图片的选取上大胆创新,引起读者的兴趣。

新媒体发布内容的丰富性也是一个优势,新媒体是一个网络空间,能够存放的内容量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

2.传统纸媒的优势

传统纸媒内容具有专业性。新闻业工作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批优秀的专业人员,职业化的新闻工作者们不仅接受了新闻学的专业教育,还接受了与之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传统纸媒内容具有严格性,传统纸媒信息的采集需要投入人力和时间进行采访、撰写、编辑、校对、审核,人们看到的是全面、深刻的新闻报道;传统纸媒内容具有权威性,是具有公信力的,承担着“向公众还原事实、给予社会正能量”的责任;除此之外,传统纸媒还有雄厚的品牌知名度,如“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名,已经不是简单的名字,而是一种品牌的代表。

高校校报要在充分发挥传统纸媒优势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二者的融合,将高校校报通过校园公众新媒体平台,将校报发布。既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众,增加阅读量,增大信息的传播量,创新传播形式,扩大校报的影响力;也可以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新媒体平台共享了纸媒的内容资源,为学校传递好了校园声音、讲好了校园故事。另外,除了实现媒体的融合,还要建立一些相应的体制机制。打破高校党委宣传部的科室界限,将新闻宣传人员集中统归在一起,将宣传内容生产全过程统管起来;打破媒体平台界限,集校报、电视台、官网、微博、微信、橱窗、电子屏等为一个大整体,集采、写、编等为一体,加快实现高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转变;加快建立“一次采编、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新闻宣传工作机制。

从平台到机制都实现融合,才能形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体,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校报纸媒与校园公众新媒体融合,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以求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校报受众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20年的校报情缘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麻辣师生
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