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阈下乡村人才成长机理与振兴路径选择

2020-12-19石学军王绍芳

关键词:农民人才农业

石学军,王绍芳

(1.山东理工大学 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山东 淄博 255000;2.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当前农业从业人员兼业化、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民的“老龄化”问题凸显。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指明了道路。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加快吸引和培育更多的人才,特别是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所需的具有丰富知识、掌握先进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改变农业的生产和组织形式,增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成为急需。近年来,一方面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农民工、科技人员和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各类人员在农村创新创业。他们创新创业的种类覆盖了特色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多领域,一半以上的创业创新主体都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1]。乡村人才利用自身的经验和能力,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资源整合开展现代农业及相关生产、经营或创业活动,以求致富。

在实践中,乡村人才主要包括:一是农业经营者,包括依托农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经营者、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致富带头人;二是返乡下乡创业者,主要是返乡的大学生、农民工创业者,包括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经验,从城市和城镇到农村就业的创业者。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的可持续供给。目前,相较于乡村振兴的需求,乡村从业人才数量还较少,因此,探索乡村人才成长规律,为新型乡村人才培育提供新路径成为必须。

一、乡村人才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乡村人才的扎根农村和服务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时代所特有的新动能,也增强了乡村发展的活力。

(一)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要振兴,则产业振兴是核心。过去我国乡村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追求量的增长,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同时,农业发展还存在发展低效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资源环境高度紧绷。为此,需要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乡村人才从事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有利于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一方面,乡村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将现代科技和经营理念引入农业,引领农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水平,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助推农业强起来。另一方面,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经营运作,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提高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走上共同富裕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培育新的动能、开辟新的渠道,使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乡村人才根据当前对自然生态、有机和个性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把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发展,在增加自身收入同时,有利于农民深度参与社会分工分业,带动农村留守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下乡返乡人员是通过新媒体手段获取信息或营销产品,从而缩短了流通环节,使农产品的流通批销环节变少、销期时间变短而售卖方经济效益增加来提高农民收入。

(三)增强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是目标。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市场调配不平衡,乡村收益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收益比的差别诱因作用下,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城市流动加速,造成本土资源流失严重,造成农村严重“失血”。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改变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乡村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城镇资源要素流向农村,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和富裕。

二、乡村人才的成长动因

乡村人才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职业,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以农业收入作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农业从业人员。乡村人才的成长是需要一定动力的,这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因和外因动力。内因就是农民对自身发展需求和意愿,而外部动力是政府和市场的驱动。这些动力是促进乡村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的主动作用

乡村人才成长的最根本的内部动因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意愿。农民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受市场经济利益和需求驱动,会产生不同层次的物欲追求,希冀更高生活水平的意愿和实现创业致富,为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农民需要提高自身发展来增强致富实力,从而构成了乡村人才成长的内部动力。这种动力推动农民主动摆脱传统、封闭的思想观念束缚,以积极的心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从国家惠农政策中汲取农村新产业信息,抓住农村发展机遇,进行创业致富增加收入,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政府推动作用

乡村人才需要依赖各项外部环境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才能逐步成长发展起来。政府通过制度创新,运用行政、法律和政策等手段推动和吸引农民以农业为职业。政府通过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等措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现代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职业能力。政府不断深化改革,逐渐消除人口自由迁徙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构建城乡人才和土地流转机制,为乡村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基于农业的弱势地位,出台优惠和扶持政策,扶持和助力乡村人才实现“收入意愿”,能安心地留在农村从事 农村职业发展。

(三)市场推动作用

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在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现代化。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农民逐渐产生出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82-84。市场经济推动乡村人才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并逐渐确立了现代市场意识,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列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之首。同时农业产业链条的扩大,拓展了农民的就业空间,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较好的愿景,增强了他们愿意“务农”的吸引力[3]29-30。

三、乡村人才的成长机理

乡村人才成长是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力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农民自身发展需求与外部环境的推动力来共同作用实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提供服务的农业从业人员在内因和外力的作用下,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独立出来,成长为职业化农民。

(一)市场经济驱动增强职业意愿

1.市场分配的利益驱动。乡村人才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来从事经济活动的理性经济人。由于国家针对城乡的发展不同出台的不同政策、产业特性以及体制等因素,导致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城乡差距,农业收益比较低,使得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流向非农产业和部门,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三农的发展,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针对农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农业效益逐步提高,现代农业产业诱发职业动力,为了在市场中生存并获得更高的利润,经营大农户和返乡农民主动选用现代经营手段,经营活动中资本化、价值化倾向明显,获取更多的收益,持续合意的收入回报成为新型乡村人才成长和职业选择的动力。

2.市场需求导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层次也在逐步提升,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产生了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需求。人们需求结构的转变使农民对市场的依赖性大大加强,生产的专业化与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强化了农民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农民的生产只有面向市场,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安排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自觉改良原有品种或引进新品种,才能从农业中获得更大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职业化过程是生产者向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递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农民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加强,从而带动使他们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了逐步提升。

(二)产业链条延伸扩大职业范围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农村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农业内部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了乡村人才的成长。

一方面产业链条延伸拓展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范围。随着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发展则形成了包含产前、产中及产后环节的社会体系。农村产业链条的延伸在促进其农业朝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使当地农民的经营范围有了拓展,既可以从事现代农业的生产活动,又可以从事农业的经营与服务活动。另一方面产业链条的延伸也提高了农村人力素质,在产业链条延伸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兴产业和部门,而新的产业部门对从业者又有新的要求,要求从业者掌握新的技能,由此激发了农民通过自学和培训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以及管理经营素质等,推动他们向新型农民转变。在农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过程中,农民的职业技能、经营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乡村人才逐渐成长起来。

(三)人力资本的积累提升职业能力

乡村人才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经验的传承者,而是经过长期努力而获得的充当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特定的资质,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经营素质[4]116-117。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深入实施,农村适龄人员得到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增多,农民人力资本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教育是帮助农民适应新生产要素和高效地运用物力资本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国家在教育上对农民的不断投入,农村的中青年,大多数人的教育程度已达到初中、高中水平,这就为农民以农业为职业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培训是提升农民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从1990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工程,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人力资本的积累,增强了劳动者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及其生活方式,推动了农民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了新型乡村人才的成长。

(四)制度创新提供职业机会

乡村人才成长需要教育培训,更需要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乡村人才的出现与成长是我国制度创新、体制变革密切相关。从户籍制度的改革,到土地规模化经营制度的保障,国家出台的与农业相关的惠民政策都促进了中国农业和农民的发展。

1.户籍制度的改革。乡村人才的来源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当地农民,也可以是城镇人才到农村从事农业经营的。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加强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流动,不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建立了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构建了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环境,推动了新型乡村人才的成长。同时户籍制度的改革,也使农村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农民在流动中开阔了眼界,接受了以往不同的新思想、增长了见识,逐步融入到了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提升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同时为滞留在农村的传统农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从而推动了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2.土地规模化经营制度的保障。小农生产条件产生的是兼业农民,规模经营是乡村人才成长的环境。土地流转制度逐步实施,农业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创设了乡村人才生成的环境。从2005年开始,国家和地方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中明确提出,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必须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前提下,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通过承包或租赁方式大力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实现适度的规模经营,营造乡村人才存在和生成的环境与条件。在土地规模化经营制度的保障下,一些农业企业主、种养大户开始通过土地流转从事高附加值、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和经营,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和效益。

3.优惠扶持政策的出台。农业本质上属于公益事业的范畴,规模经营条件下的乡村人才面临更大的生产风险,因此,他的经营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优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积极性。农村投资环境影响乡村人才的投资决策。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补贴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农民从业积极性,为乡村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从2007年始,国家在支农资金上加大了扶持力度,每一年都保持高于15%的增幅[3]30,同时逐步完善农村小额信贷政策,为乡村人才成长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持;国家加大科技力量来提高帮扶农业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和推广,农业实现机械化,实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这无疑有利于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促使新技术、新装备在广大农村落户。2013年以来,各地在乡村人才培育中出台了土地流转、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公共保障等方面相关扶持政策,如此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有利于新型乡村人才的成长和壮大。

四、振兴乡村人才发展的路径

乡村人才振兴要遵循其成长规律,要通过产业扶持、制度创新、环境优化、教育培训提升和政策跟进等措施,创设乡村人才成长所需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人居环境和政策环境,它们多管齐下形成和力,才能综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发展。

(一)农业创业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相结合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全社会形成发展农业有前景、学习农业有希望、投身农业有前途的观念和良好社会氛围,使从农产业有动力,为培育乡村人才提供基础。具体来讲,第一,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机制。紧紧围绕支持现代农业加大投入力度,多方增加对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强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农村发展所紧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乡村人才生产销售服务提供平台。第二,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多种服务组织,为乡村人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联保大户活动,积极开展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加强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检查,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第三,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拓展农业产业的多功能,推进农机化和组织化,变传统农业为高效、生态农业,使农业产业变成一种幸福的增收的产业,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农业。

(二)制度创新与环境美丽相结合

农民职业化指的是在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农民身份由其出身决定变为自愿选择经营农业的社会职业转变。乡村人才的生成不纯粹是一个经济发展推动的过程,它的成长需要特定社会环境,必须有制度的创新、环境的优化等支撑。政策制定者和制度供给主体的政府应适时进行制度创新和优化环境,推动乡村人才成长。具体来讲,第一,逐步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促进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是乡村人才生成的重要途径[5]160-161。必须打破体制性障碍,逐步取消现有的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逐步消除农民的身份属性,使农民成为职业属性。第二,给予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社会地位。给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是新型乡村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政府应在体制设计、制度安排、政策制定等方面将农民视为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成员,赋予农民国民待遇,农民不具有等级身份的色彩。有职业尊严,才有乡村人才[6]。第三,加快农地制度创新。土地规模经营是乡村人才产生、发展的基础。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剥离和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条件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形式流转土地承包与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向集约化和工厂化发展;建立完善的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为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提供运行载体;以加强流转合同管理为重点,增强流转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第四,优化农村环境面貌,形成优美的宜居生态。改变过去陈旧简陋和粗放的生活习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帮助下,形成当地农产品废弃物的无公害和清洁能源的循环利用。一方面清洁优化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又形成了新的能源。目前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农村的人居环境逐步同城市缩小了差别,从而吸引怀乡情结深厚的创业者返乡创业和生活。

(三)农业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培养具备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发展理念、具有足够的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乡村人才,重要途径就是加快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具体来讲,第一,完善乡村人才教育培训支撑体系。政府要构建稳定长效的农民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积极鼓励、扶持并规范民间组织、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形成国家、地方各级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源办学机制;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技人员素质,为农民教育与培训教育提供重要平台。第二,科学选择教育与培训重点。针对当前农业院校去农化倾向明显,学农的学生不从事农业的现状,立足当前实际,要把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中生产经营者作为新型乡村人才培育的重点。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机构依靠县级农职校、农广校以及当地的土专家等当地资源,定期开展农技、经营、管理等课程培训,也可以根据农时、生产和市场需要开展送教上门的系统农业技术教育。对于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农业大专院校毕业学生中存在潜在的农业从业人员,通过免费培训、政策扶持和就业引导等措施,鼓励其从事农业,为未来农业发展储备人才。第三,加快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农业类高校和涉农职业院校要顺应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要求,适时调整涉农专业的教学内容,多开设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管理等真正植根农村农业的专业,重视实践操作程序,积极探索“农民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班”等培养模式,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乡村人才。

(四)政策扶植与农业产业优化相结合

新型乡村人才是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具有专业化分工、专业技能的农业从业人员,是现代农业产业优化发展的带头人。目前,随着农业产业优化的逐步发展,新型乡村人才在一些地区逐步发展成长。国家要出台必要的政策,通过各种扶持政策使他们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收入,降低风险,这是保证新型乡村人才的从业积极性的关键。首先,应制定对新型乡村人才生产经营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信贷发放、土地流转、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促进乡村人才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市场信息服务等内容的综合配套政策体系,尤其要扩大对新型乡村人才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给予政策优惠,降低因规模经营突遇市场和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其次,增加对新型乡村人才的物质补贴。完善产粮区种粮大户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补贴制度,根据需要适时建立其它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补贴制度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补贴制度;把现行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向新型乡村人才倾斜,促使他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再次,制定对新型乡村人才的教育优惠政策。制定落实新型乡村人才易于接受的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对那些有子承父业倾向的乡村人才子女的教育要适时建立免试入学制度和弹性学制,定向招生、定向培养,鼓励他们以半农半读形式,提高从事现代农业发展与经营的能力和水平[7]。

猜你喜欢

农民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耕牛和农民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