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化对舆情传播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2020-12-19蒋海彬张大成

关键词:舆情理性文字

蒋海彬,刘 娜,张大成

(1.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1)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图像信息生成、传递与费用等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图像信息随时、随地、随性传播成为可能,图像信息正不断取代文字信息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深入研究图像信息对舆情传播的影响,分析图像信息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提高图像舆情信息分析准确度、合理利用图像舆情信息,提升舆情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图像信息的特点

(一)思维方式不同

人们通过传统方式交流信息,这些信息分别刺激人的感官,形成触觉、视觉、听觉、感觉进入大脑进行分析和理解。人们分析和理解传统信息的方式与图像信息截然不同,理解文字信息和语言信息需要抽象思维,而感受图像信息则以形象思维为主,有时也需要抽象思维作辅助。文字信息属于抽象信息,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从感性信息逐步创造、发展而来的符号信息,具有高度的理性与抽象性;而图像信息属于感性信息,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较为直观的、在一定载体上的反映。因此,人们理解文字信息通过理性的高级思维系统实现,需要理解、思考才能明白表面文字信息背后的深刻含义,而图像信息通过直观的视听思维系统,只需要观看、倾听就能感觉到图像所表达的信息内容。

(二)形式和作用效果不同

文字信息是对客观对象运动、变化、发展态势的间接呈现形式,属于静态信息,而图像信息通过画面、视频反映直观的动态信息。文字信息依靠描述实现意义的传播,这种表达形式较为理性、抽象,需要经过分析后才能在心理、情感上产生相应感觉和内心体验;而图像信息借助动态或静态的画面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不需要理性思考就能直接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心理上的共鸣、情感上的交融。

(三)接受程度不同

图像信息能激发人的潜意识。因此,与文字信息相比,图像信息往往使人易关注、看得懂、记得住,能对人的心理感觉、情绪产生较大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学习、交往、上网等活动接触到海量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并非所有信息都能被人发现与获取,人们收集、理解信息具有选择性,图像信息显然能被人优先获取,人们已经获得的所有信息中83%是通过视觉、以图像的方式进入大脑的[1]。显然,图像信息更容易被人选择和接受,成为进一步反思和研究的对象。

二、图像信息对舆情传播的影响

(一)图像信息在舆情传播中被优先选择

可辨度是信息之间的差异程度,适当提高信息的可辨度可以提高其传递效果[2]。图像信息可辨度高,容易接受和理解,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符号信息的差异程度较大,每个参与和关注舆情的人都被精美、鲜明、动感的画面所吸引,关注点呈现感性化倾向。图像信息首先被阅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接收,产生心理感觉、情绪反应;对于能产生好奇、有趣、关心、责任感、自豪、愤怒等心理感觉的图像信息,获取者会进一步深入了解舆情信息的文字部分,对舆情的来龙去脉进一步了解,适时参与舆情讨论。因此,图像信息往往被优先选择,成为人们关注舆情热点的最初原因,图像信息成为舆情场域的“入口”。

(二)图像信息更具真实性

读懂图像信息不需要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图像信息可以利用拍照、录像形式直观地再现外部世界,也可以主观组合、绘制出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图像信息。图像信息是信息表达的最直观形式,因此,图像信息会给人以“眼见为实”的客观、准确、真实的感觉。另外,图像信息包罗万象、异常丰富,其反应客观世界直接与间接兼备、整体与部分共存,不仅给人以直接、真实的信息传递,而且也为阅读者预留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使人认为是自己自然产生的真实感受。

(三)抑制、改造其他信息

图像信息被广泛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他信息。图像信息色彩鲜明、动感性强,并综合声音、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元素于一身,使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觉体验。因此,人们接触各类信息时会自觉地选择图像信息,导致对文字信息的“视而不见”,见而不重视,甚至“过目而忘”,对文字信息产生了“屏蔽作用”,不能引起注意,对文字信息的兴趣度不高。文字信息具有抽象性且常以叙述的方式传递,文字之间关联度较强,阅读时必须从头到尾,不能截取某一部分单独理解,否则会导致理解错误,这大大增加了阅读和分析时间,影响了信息传播效率。图像信息对文字信息具有改造作用;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经常使用简化词语、缩写词语,或以符号、表情代替字或词语,甚至代替一个句子,这种对文字信息符号化改造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缩短了生产、阅读和分析的时间。

(四)舆情信息的自主解读功能增强

阅读、传递图像信息可以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享受图像带来的心理和情感的愉悦,并在各自的知识结构与经验结构等先在结构背景下自主解读图像信息中的“图外之意”。当然,这种自主解读功能也会造成对图像信息表面内容过度关注,而对图像信息内在价值忽略的弊端。人们关注图像信息并不是出于理性思考,而是感性使然,图像信息刺激视觉和听觉产生心理感觉、情感体验,使人不自觉地主动关注,这一过程并不是经过高级思维系统思考的结果。因此,人们关注图像信息往往被图像表面的色彩、图像的新奇性、符号的差异性等表面化特征所吸引,不经过理性思考就相信其真实性与客观性,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图像信息本身内在的本质,造成“顾此失彼”,忽略图像信息的内在价值。

三、图像化时代舆情应对措施

舆情传播的图像化不仅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适应新时代舆情传播特点,正确构建舆情图像信息、将教育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图像信息形式呈现出来是新形势下必要的选择。图像化时代应采取以下舆情应对措施:

(一)提升信息素养,提高图像信息驾驭能力

在图像时代,舆情信息是以图像为主,以符号、语言、文字、声音为补充的信息呈现方式,具备起码的舆情信息素养和图像信息驾驭能力是应对舆情信息图像化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图像信息驾驭能力,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舆情信息,才能以视觉、听觉、感觉、触觉刺激为入口,充分激活心理、情感、需要、兴趣等非理性因素,依托舆情传播理论和人类认识规律,按照视觉、听觉选择的特性合理配置图像信息资源,优化信息结构,达到适量、适度、适时,将融趣味性、思想性、情感性的图像化信息以适当的形式发布到相应的舆情场域之中去,发挥图像信息在舆情引导中的最佳效果。

(二)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构造兴趣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舆情信息“合金”

图像信息不能仅仅停留在吸引人关注的表面化、低维化的层次,应在图像信息中注入价值理念和内在思想,使图像信息“形神兼备”,达到视觉享受、愉悦身心、理性反思、提升思想水平的目标。当图像信息内涵不够明显、表达较为含糊时,可以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声音解说、人工讲解,将图像信息的内在价值深入挖掘并深刻理解,达到形式、内容与本质的内在统一。当然,对于每个读图者来说,从图像信息的表面化观看到理性反思过程是一个低级认识系统到高级分析系统的飞跃,依托图像信息的暗示、象征、转义等功能使读图者不做“表面文章”,让图像内涵走进思想深处,成为陶冶情操、触及心灵、净化思想、统一认识的利器。

(三)适当提高图像信息比例,提升舆情信息的传播效率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3]语言可能没有文字,而文字却不能没有相应的语言。从现实人际交往来看,语言在交往中的比文字广泛得多,因为交往中没有人不会语言;而有的人不会文字,这些不会文字的人依然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交往。同样,在网络社会,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交往的形式和格局,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可以使符号、文字、语言、图像、视频同时使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只要有互联网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收任何形式的信息,而在符号、文字、语言、图像、视频五种信息形式中,由于图像传播速度快、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理解容易快捷,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被广泛使用。因此,提高图像信息在舆情信息中所占的比例,传播扎根生活、与大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相匹配的舆情图像信息,不仅能提升舆情信息的传播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舆情信息的传播效果,提高对舆情的引导和控制能力。

(四)遵循图像化认知模式,强化图像信息传播效果

互联网时代,图像不仅是信息传播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工具。当人们看到一幅图像之后,会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记忆,随之产生对这幅图像意义、含义的理解,并以语言或文字为主体的工具储存、固定下来,形成某种认识、推理或者结论。这种被固定的认识、推理或者结论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抽象性,经过不断积累,这些认识、推理或结论不断增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为高度浓缩、理性更强、抽象程度更高的知识或理论。因此,图像是进行思维理性化、产生理性认识的入口和开端,图像信息在信息选择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像信息的广泛接收,使人们的思维更加直观化、感性化,自主性和灵活性更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符合个性特征的语言或文字表达方式,使直观化的图形信息上升为更为理性的信息。

(五)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对一般的图像信息,我们可以从画面上直观、快捷地了解其基本含义;而要把这种图像的含义表达出来则需要借助于语言和文字,这一过程需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图像信息的构建是抽象的理论、思想、感受向直观化、形象化转化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提高信息的感染力、增强吸引力,而且便于理解、说服力强、可信度高;而图像信息的分析、研判则需要从直观化的图像中,分析出其理性内核,并以与语言、文字等抽象形式表达出来。所以,一般而言,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往往交织在一起,只是某一过程或环节更侧重于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而已。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中,分析图像信息切忌表面化、具体化,应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深刻理解图像信息的象征意义、引申意义,从图像信息的接受程度、传播速度及规模情况,分析、判断网民思想的一致程度及思想状态。

(六)提高图像信息与环境信息的一致性

将高度具体化、表面化图像信息与具体的环境、氛围相结合,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意义单元与所在环境信息和谐一致,可以增强图像信息的表现力。图像信息将抽象、理性的舆情信息以具体、感性、外在的图像形式表达出来,实现了信息表达的直观化;而舆情图像信息接受、领会则需要透过感性化、表面化、具体化的信息洞察其理性成分,使之成为抽象化、理性的信息。图像信息的构建与传播是将理性的图像信息外在化表达,而图像信息具有具体性、动态性,图像信息与环境信息形成统一的外在信息环境,图像信息与环境信息的一致、矛盾、和谐都会影响舆情图像信息的传播效率。因此,提高图像信息与环境信息的一致性,提升环境信息对舆情图像信息的支撑作用,对于提高舆情传播效果、减少舆情传播损耗具有重要意义。

图像信息的悄然增加,给舆情传播、分析及引导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它的出现使舆情信息传播形式简单化、符号化,适应了信息时代人们信息传播的短平快节奏,使人的视觉、听觉、心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只要不断提高信息的接收效率和传播效率,优化舆情信息环境,就能不断提升舆情控制能力,打造清朗的舆情空间。

猜你喜欢

舆情理性文字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