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筋小麦新麦26 生产技术规程

2020-12-18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李好中

河南农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颗粒剂强筋播种量

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李好中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助力乡村振兴,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起草编制了强筋小麦新麦26 生产技术规程,经过征求意见、专家评审,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19 年9 月30 日公告,2019 年12 月30 日实施。本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有利于全省优质强筋小麦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对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技术规程适用于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生态类型区新麦26 的生产。

一、基本要求

(一)产地条件

1.环境质量。产地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 的要求,土壤环境符合GB 15618 的要求,农田灌溉水质符合GB 5084 的规定。

2.土壤养分。耕层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15 g/kg,全氮质量分数≥0.8 g/kg,有效磷质量分数≥15 mg/kg,速效钾质量分数≥100 mg/kg。

(二)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 的要求。

(三)肥料

肥料使用应符合GB/T 23349、NY/T 496 的要求。

(四)农药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 的要求。

(五)群体与产量要素指标

目标产量≥500 kg/667 m2,每667 m2基本苗16 万~20 万,越冬群体70 万~80 万,春季最高群体80 万~90 万,亩穗数40 万~45 万,穗粒数32~35 粒,千粒质量40~48 g。

二、播前准备

(一)区域化种植

在适宜生态区内实行单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

(二)底墒

耕 层土壤(0~20 cm) 适宜含 水量为轻壤土16%~18%,两合土18%~20%,黏土地20%~22%。墒情不足时应先浇水补墒。

(三)秸秆还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耕翻入土,秸秆粉碎长度≤5cm。

(四)底肥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单产水平500~600 kg,每667 m2底 施 氮 肥(纯N)8~10 kg、磷 肥(P2O5)7~9 kg、钾肥(K2O)3~5 kg。单产水平400~500 kg,每667 m2底施氮肥(纯N)7~9 kg、磷肥(P2O5)6~8 kg,钾肥(K2O)3~5 kg。每667 m2宜增施有机肥3~5 m3。

(五)整地

每2~3 年深耕1 次,耕深达25 cm,耕后机耙2 遍,耙透耙实,无明暗坷垃,上虚下实,地表平整。

(六)种子处理

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采用经过登记并符合质量要求的小麦专用种子处理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1.防治小麦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和纹枯病,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 mL 加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 mL 兑水100 mL,或每667 m2选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 mL 兑水100 mL,拌麦种10 kg,闷种2~3 h 晾干后播种。

2.防治小麦黑穗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 g 兑水150 mL 拌麦种10 kg,或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20 mL 兑水100 mL 拌麦种10 kg。

3.防治地下虫害,用600 g/L 吡虫啉20 mL/10 kg种子,或用70%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15 g/10 kg 种子,与上述杀菌剂混合进行种子处理,拌种后及时摊开晾干待播。

(七)土壤处理

地下虫害发生较重的地块,每667 m2用5%辛硫磷或5%毒死蜱颗粒剂5 kg 混拌20 kg 细土,耕耙前均匀撒施地表。

三、播种

(一)播种期

豫北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0 月8—15 日,豫中东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0 月12—18 日。

(二)播种量

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每667 m2播种量8~10 kg。晚播可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3 d,每667 m2播种量增加0.5 kg,但每667 m2播种量最多不能超过15 kg。

(三)播种方法

采用机条播,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种深度以3~5 cm 为宜,播后及时镇压。

四、田间管理

(一)冬前管理

1.查苗补种。出苗后对缺苗断垄的地方,用该品种的种子浸种至露白后及早补种。

2.化学除草。冬前化学除草宜在11 月中下旬至12 月上旬,日均温度10 ℃以上晴天进行。以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667 m2用58 g/L 双氟·唑嘧磺悬浮剂10~15 mL,或20%双氟磺草胺·氟氯酯水分散粒剂5 g,兑水30~40 kg 喷雾。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667 m2用15%炔草酯微乳剂50 g,或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80~100 mL,兑水30~40 kg 喷雾。

3.冬灌。对缺墒、秸秆还田和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应在11 月底至12 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 ℃左右时进行冬灌,每667 m2灌水量30~40 m3。

(二)春季管理

1.化控防倒。在春季进行麦田镇压的同时,于小麦起身前每667 m2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0 g,兑水30~40 kg 喷雾。

2.肥水管理。一类苗,拔节中后期结合浇水每667 m2施尿素10 kg 左右;二类苗,拔节期结合浇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0~12 kg;三类苗,起身期结合浇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2~15 kg。

3.预防晚霜冻害。根据天气预报,强降温天气来临之前及时进行浇水。寒流过后,及时检查受冻情况,发现茎蘖受冻死亡的麦田应结合浇水,每667 m2追施尿素5~10 kg,促其尽快恢复生长。

4.病虫草害防治。一是根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于拔节期麦田病株率达到15%时,每667 m2用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0 g,或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 g,或24%噻呋酰胺乳油30~35 mL,兑水30~40 kg喷雾。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均匀喷洒在麦株茎基部,以提高防效。二是当麦田点片有麦圆蜘蛛200 头/33 cm 或麦长腿蜘蛛100 头/33 cm 时,每667 m2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8~10 mL,兑水30~40 kg 喷雾防治麦蜘蛛。蚜虫达到200 头/100 株时,每667 m2可用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10~15 g,或70%吡虫啉水分散颗粒剂2~3 g,兑水30~40 kg 喷雾。防治吸浆虫于小麦抽穗70%时用杀虫剂喷雾进行穗期保护。三是对于冬前未化学除草的麦田,宜在返青起身期日平均气温6 ℃以上时进行化除。拔节后禁止化学除草。

(三)后期管理

1.赤霉病防治。小麦齐穗期至扬花初期,每667 m2用25% 氰烯菌酯悬乳剂 100~150 mL,或43%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5~30 g,或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40 mL,或50%多菌灵微粉剂100 g,兑水30~40 kg均匀喷施小麦穗部。间隔7 d 进行第2 次喷药。如施药后3~6 h 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喷。提倡使用喷杆喷雾机、电动喷雾器施药,加大喷液量。

2.灌溉。抽穗开花期墒情不足时,选择无风天气进行小水浇灌,此后不再灌水。

3.一喷三防。在小麦灌浆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对路杀菌剂、杀虫剂,每667 m2加入磷酸二氢钾200 g,兑水30~40 kg 喷雾。

五、收获和储藏

在小麦蜡熟末期及时收获,单收、单晒、单储。

猜你喜欢

颗粒剂强筋播种量
关于颗粒剂登记
不同区域小麦播量优化试验研究
老年强筋操(二)
老年强筋操(一)
老年强筋操(四)
老年强筋操(三)
2019—2020 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如何用药剂防治稻水象甲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