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区域小麦播量优化试验研究

2021-11-30龚璞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播种期播种量条件

龚璞

根据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息县农业农村局分别在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和豫中5个区域选择9个县(市、区)开展小麦播种量试验,以期通过研究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響,筛选出适合不同区域的最佳播种量,为科学指导农民进行小麦规范化播种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品种与播种期

试验于2019—2020年度在豫东杞县、夏邑县,豫北汤阴县、南乐县,豫中新郑市、长葛市,豫西渑池县,豫南西平县、南阳市宛城区共9个地点进行。各地根据生产环境和实际条件,结合品种特征特性选择种植品种,适宜播种期(见表1)。

(二)试验设计

根据各地生产实际和种植习惯,每个试验点设置3个播种量,每667 m2播种量分别为10 kg、12.5 kg、15 kg;设3次重复,共9个小区,采取随机区组排列,小区四周设保护行。小区全生育期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管理。在出苗后调查不同处理小麦基本苗,成熟期调查小区实际产量,综合比较小麦生长发育、产量等指标客观评价播种量效应。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播种量对不同地区小麦群体发育的影响

通过各试验点苗情调查数据,9个试验点基本苗数均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播种量越大,基本苗数越多(见表2)。每667 m2播种量在10 kg时,基本苗平均为18.95万株;每667 m2播种量在12.5 kg时,基本苗平均为23.26万株;在每667 m2播种量在15 kg时,基本苗平均为26.73万株。同一播种量条件下,豫西基本苗较其他地区少。

(二)不同播种量对不同地区小麦产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正常播期条件下,新郑市、夏邑县、南乐县、杞县等试验点以每667 m2播种量12.5 kg的产量最高,长葛市、渑池县、宛城区试验点以每667 m2播种量10 kg的产量最高,并且受暖冬气候影响,加之地理位置靠南,宛城区试验点出现明显的播种量越大、产量越低的现象。(见图1)

晚播条件下,晚播5天左右的新郑市试验点以每667 m2播种量12.5 kg的产量最高;晚播5天左右的渑池县试验点以每667 m2播种量10 kg的产量最高,这与播种期墒情充足,有利于出苗和分蘖有关。汤阴县试验点由于2019年麦播期降水,整地偏晚,播种期较当地适宜播种期播晚10天左右,小麦产量表现出播种量越大、产量越高的特点,每667 m2播种量15 kg的产量最高、每667 m2播种量12.5 kg的次之,每667 m2播种量10 kg的产量最低。

三、小结

适宜播种量是培育冬前壮苗,构建高质量群体结构,协调小麦个体与群体、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措施。近年,部分农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播种量大,造成群体偏大、麦苗假旺、个体偏弱、小麦抗冻性差、病虫害加重、后期易倒伏和早衰等问题,不仅增加田间管理投入,而且影响产量。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正常播种期条件下,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每667 m2播种量10~12.5 kg,每667 m2基本苗18万~23万株最适宜。每667 m2播种量15 kg的处理,虽然播种量增大,但并没有明显增加产量,甚至会造成产量下降。

在晚播条件下,晚播5天左右的,每667 m2播种量12.5 kg的产量仍然高于每667 m2播种量15 kg的产量;晚播10天以上的,每667 m2播种量15 kg的产量高于播种量为10 kg、12.5 kg的产量,主要是因为大播量弥补了播种过晚、分蘖偏少造成的群体不足。

小麦播种量的多少与当地播种期、土壤墒情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在生产实际中,农户要因地、因种、因播种期而异,分类科学确定播种量。

猜你喜欢

播种期播种量条件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镇平县依据冬前气温变化对小麦播种期及播种量的调整探索
2019—2020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示范总结
不同播期对甘草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
豫南地区适当推迟播种期有利于提升稻米品质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