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野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0-12-18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秦香苗

河南农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山西省机制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秦香苗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业发展问题是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必须要将‘三农’问题作为新时代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多产业现代化转型,然而在农业发展方面,仍旧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现实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造成了阻碍,亟须系统梳理乡村振兴视野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与问题。

一、乡村振兴视野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困境

(一)机制不健全

当前,政府颁布诸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加之市场竞争良性化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在农业科技发展进程中,政策、市场的协同机制以及风险控制机制却出现了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从当下各地现行的管理机制分析,可以看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研发“两张皮”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二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不健全,农业科研项目审核或组建机制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相对涣散,技术推广缺少资金支持、人员支持,组织技术不匹配的矛盾相对严重。三是农业科技研发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在科研各个环节存在重复立项、恶性竞争等问题。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农产品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市场化程度较低。统计资料显示,2016 年山西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41.2%,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为53.9%,并且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衔接存在较大问题,管理方式粗放,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

(二)效率低下

近年,尽管政府对农业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但是从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方面来看,我国农业科研工作水平仍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并且农业科研本身的“时滞”效应相对严重,投资、收益往往不成正比。我国在农业科研社会资本引导方面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仍旧存在严重的结构扭曲、动力不足等问题,且当前农业金融体系改革仍旧任重而道远,诸多技术性、制度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金融领域和农业科研领域的融合存在诸多问题。另外,在农业科研资源配置方面,仍旧存在不合理、不适当等问题。我国目前参与农业科研的主体众多,在权责划分、归属差异方面,难以做到产出、投入的综合统筹,多头申报的情况屡见不鲜。

(三)人才缺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的情况较为严重,尤其在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少有年轻人愿意投身于农业科研。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机制、发展机制、辅助机制也有待完善,农业生产依赖经验的情况较为严重。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转行的情况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有待提升。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6 年年底,山西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 069.63 万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1 612.01 万人,农村人口占总常住人口的43.79%。中商产业研究院抽样调查显示,山西省60 岁及以上人口总量约占常住人口的17.2%,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总体较低的文化水平,直接阻碍了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视野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

(一)深化制度改革

体制障碍是目前阻碍农业科技发展的第一道关口,在创新大目标的指引下,必须破除体制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导致的诸多问题,坚决落实体制创新,在体制方面取得应有的突破及成就。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转变自身职能,强化顶层设计,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为农业科研工作以及农技基层推广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让人力、物力、财力创造出应有的成果与效益。同时,要探寻农业生产、农业科研之间紧密结合的发展途径,将二者捆绑为一个紧密的整体,根据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新技术,并加强技术的推广力度、应用力度、转化力度,真正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二)夯实物质基础

需要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构建一个由社会、政府、企业连同运作的科技创新机制。一方面,政府要通过颁布政策,引导社会企业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与资金补充功能,在农业科研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应根据当地农业科技研发特征、农业生产特点、农业上下游链条,完善社会资本服务机制,在农业上下游吸纳个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力量,同时实现农村金融法制化,降低农业融资成本,约束农业融资风险,实现农业科技的市场化、良性化发展。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应该结合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农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农产品加工问题、区域特色问题,以山西农业大学为引导,进行转化、重组,构成机构明确、结构明确、分工明确、力量集中的科研创新体系,并从农作物改良、生物工程等方面,进行重点创新,以科学研究来满足山西省农业的发展需求。另外,需深化农业改革,通过农业自主盈利来实现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三)重点发展人才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原生动力。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农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从科研人才培养、高素质农民培养两个方面入手,扎实推进高水平农业人才培养项目。首先,要从高等教育入手,拓展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并优化人才结构,尤其注重青年人才的引进。其次,要提高行业本身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从生活保障、职业发展、激励政策等多个方面,营造出良好的农业就业环境,在吸纳人才的同时,控制人才流失的情况。再次,要关注当前农业从业者的精神需求,积极开展现代化精神文化建设,鼓励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并引导其逐步发展,用“软文化”创建出人才辈出的新农业局面。最后,要真正落实农村教育的普及化、普适化工作,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现代化意识,让其了解到农业科技对于农业产出、农业转型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视野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仍旧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资金支持、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制度革新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有效干预,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开创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山西省机制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现状及改进方法初探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
浅析农业科研院所后勤工作的发展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