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育良好家风的时代困境及实现路径

2020-12-17吴俊林刘淑兰

关键词:家风家庭建设

吴俊林, 李 梅, 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良好家风作为优秀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塑造家庭成员的品格,提高家庭道德教育,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文明乡风新风尚。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良好家风涵育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家庭变迁以及市场经济等带来的深刻影响,面临着传承意识淡化,建设主体缺乏,有效引导不足等时代困境。因此,深入挖掘传统家风的精华涵育良好家风,对新时代家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涵育良好家风的时代意义

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成员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代际相传的该共同体的价值观念、生活作风、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的总和[1]。良好家风的涵育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兴衰、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新目标、新征程、新事业等,对良好家风涵育提出新要求,因此,涵育良好家风是时代的诉求。

(一) 涵育良好家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首先,良好家风为文化自信提供势能。势能指为事物发展提供动力和造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5 000多年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着傲人且自信的家风,良好家风秉承过去并承接未来,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等,涵育良好家风成为激励中国人民文化信仰、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良好家风为文化自信涵育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关键在于个人文化价值观的自信,文化价值观的自信主要是个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家庭作为培养和增强个人文化自信的动力源头,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依托良好家风的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家庭教育润物无声地注入个人心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之初对其施加影响,促进个人对这些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种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从而树立起个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

再次,良好家风为文化自信塑造生动范式。生动范式指能够把繁琐的词语通过载体简单化、生活化。从微观上看,良好家风与文化自信同根同源,都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且良好家风是连接文化自信实现生活化的桥梁,也是文化自信在日常生活中的映射。因此,涵育良好家风为文化自信塑造生动范式,使文化自信真正上的“落实、落小、落细”,铭记于家庭成员心中。

(二) 涵育良好家风是创建文明乡风的根本保障

良好家风是民风的底色,且淳朴民风创建文明乡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指出“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 53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 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4]。可见我国农村人口占比为56.63%,仍然占我国总人口的多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培育文明乡风,改变农村的村容村貌是关键。由于农村道德滑坡现象严重以及封建残余的顽固思想影响,农村在婚丧嫁娶方面存在大操大办、讲究排场、比阔气等不正之风;再加上乡村法制观念不足,在农村聚众赌博、偷盗行为愈演愈烈,阻碍了新时代乡村文明的发展。因此,家风正,民风醇,以涵育良好家风嵌入民风当中,可以提高农村社会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农民群众的集体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摒弃农村不良移风易俗,激发农民群众积极向善,促进清醇明风,创建文明乡风。

(三) 涵育良好家风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良好家风是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重要表现,也是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根据中央纪委检查官网统计中央纪委立案审查干部240人,给予纪律处分223人[5]。其中领导干部家属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影响十分恶劣。调查发现,被查处贪官背后,多数家风出现“枕边风”“贪媳妇”等问题。孟子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见从个人修养到治国平天下,都必须依靠良好家风而促成。

中国蕴含着倡家廉、扬家训的文化资源。比如,“正身率下,严谨治家”“励志勉学,重视家教”“勤俭持家,清廉做人”“自立自重,淡泊名利”“谨慎处事,宽厚待人”“择善而处,近贤远佞”等等。这些家规家训影响文人墨客、从政人员廉政勤政的理念,而且家风家训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底色、抛弃,还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照镜子”“正衣冠”的警示牌。要加大挖掘和保护,让良好家风成为新时代廉政文化的后花园,续写新时代廉洁齐家好篇章。因此,涵育良好家风能够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讲廉洁、重廉洁、守廉洁的思想觉悟,为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筑牢拒腐的堤坝,改善党内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涵育良好家风的时代困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涵育良好家风也取得颇丰的成效,如家风建设重要性新闻报道增加,社会组织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参与度高,良好家风宣传平台多样化。但随着社会思潮和社会多元化的影响,涵育良好家风进程也遇到一些瓶颈,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家庭教育的开展以及和谐家庭的构建。

(一) 传承意识淡化

传承意识是涵育良好家风发展的前提。良好家风的涵育需要千千万万的家庭共同传承,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家风思想来源和道德资源,让其成为良好家风的亘古不变的根,如“德善立家”“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和谐兴家”等。然而,目前社会群体传承良好家风的意识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自发、无意识的现状。2019年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第一部《回家》播出以来,持续引发了社会对家风的热议,家风再次成为热搜词。即便如此,社会群体对于良好家风建设的传承和价值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媒体的报道或者政府的文件,能够有序、自觉地传承,良好家风意识有待提高。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记住追求物质财富,淡化家风传承意识。还有,大多数家庭对家庭道德教育地位还存在认识不够,或者即便认识到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相比“成绩决定论”,他们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更多关注的仍然是孩子的成绩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即便有些家庭注重家风的传承,父母也不会有意识地研读名人或社会模范家庭的家规、家训、家教,仅限于夸夸其谈“成绩决定论”,并未有目的性或者自觉性的传承良好家风意识。

(二) 建设主体缺乏

家风建设主体的格局决定了家风发展的好坏。家风主体对良好家风具有战略性认识,良好家风能够塑造家庭成员高尚的道德素质、乐于助人的精神、勤俭节约的生活意识;反之,家风主体对良好家风建设缺乏指导性、重要性认识,必然导致家风败坏则滋生家庭成为腐败的后花园,由此可见家风建设主体是良好家风建设的一个稳定器。

首先,城市家庭主体疏于管教导致家庭教育任意性。在城市家庭结构中,家长忙于应付工作,且工作周期长、强度大、任务重,常会出现“5+2”“白加黑 ”的工作模式,致使家风建设主体缺位,无暇顾及家庭教育,造成家长无法有质量、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如:对孩子奖惩采取简单粗暴,强调重视其物质需求、忽视其情感需求,给孩子品德修为和高尚情操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农村家庭主体缺失导致家庭教育不可持续性。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全国农民工总量28 836万人,比2017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 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 570万人,增长0.9%”[4]。从数据分析得知,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持续增加,外出农民工增长速度相比2018年增长0.5%,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造成农村家风建设主体缺乏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非常弱,同时外出父母以网络媒介沟通的家庭教育模式缺乏优质条件,无法因地制宜解决子女问题,造成部分外出的父母未能履行抚养和教育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家风建设主体自然无法起到带头开展良好家风建设作用,孩子缺少良好家风的熏陶,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三) 有效引导不足

良好家风的涵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多管齐下、协同工作。然而,政府及媒体的有效引导不足,以致良好家风难于形成。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对良好家风工作倾向性不足。国家明文规定:促进文明乡风、涵育良好家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但是某些地方更只注重实体经济发展,精神层面的诱导偏弱,忽视良好家风重要性及价值,不能正确指导、干预和引导,因改变移风易俗、培育乡风文明收效甚微。

其次,传播媒介对于家风建设的经验教训宣传引导不到位。传播媒介是架构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切实联系的纽带,媒介的有效宣传性可以唤醒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当前传统媒介对良好家风建设的报道存在以偏概全的弊病,往往不能达到宣传引导的功能,涵育家风的经验缺少多角度、全方位、切实有效的想法。因此,强化家风建设工程的有效引导是涵育良好家风关键所在。

三、 涵育良好家风时代困境的成因分析

在社会多元化进程中,良好家风迥异于传统家风背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它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会扭曲良好家风的价值观,家庭规模由传统家族模式转变为核心家庭并且占据主导,导致良好家风不断流失建设阵地。

(一) 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渗透

多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日益进步、日益现代化的集中反映,社会价值观已经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观望新时代,中国社会改革取得的成效是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有研究者指出,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压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在社会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观普遍觉醒,且具有多元化表象。主要表现为:思想比较前卫,容易受到舆论影响;自制力比较缺乏,造成家风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受到挤压和影响。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失范和社会信任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开始趋于功利化,家庭主体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忽视子女道德教育,就会出现子女道德滑坡的丑陋新闻报道,正如《易传》写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由此可见,多元化直观冲击渗透下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主流价值观念遭遇质疑、弱化甚至歪曲,进而影响主流价值观念对家庭成员的教化。

(二)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良好家风的宣传方式、传承手段显著提高。然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家风带来了负面影响,表现为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三观,在价值取向上,把个人利益放在最高位,永远不让自己吃亏。在生活方式上,铺张浪费,讲究排场。此外,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有些商家销售假冒伪劣的产品,甚至做出逃税、漏税,违背诚信。这些都是抛弃传统优秀家风的原因。忽视德行修养、节俭精神,注重财富积累,个人欲望,阻碍了良好家风建设。

(三) 家庭变迁的深刻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家庭变迁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功能、人口数量发生显著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家庭成员认知的转变、家庭规模的核心化、家庭功能的淡化。良好家风的传承与发展取决于家庭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家庭的有效进步带动家庭成员健康发展和自我实现。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转变,中国的家庭类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2人家庭、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单人家庭、空巢家庭等家庭形态不断涌现”[6]。传统家庭模式以人数、聚居、分工协作的地位有所下滑,受到经济、生育、时代变迁的深刻影响,以家族为核心的传统家庭模式不复存在,裂变为类型多样、小型化的家庭形态。在这样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情况下,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的出现。核心家庭因社会发展不断侵蚀良好家风传承意识,家庭风气的培育也不再像传统家庭风气那样具有受重视、易传承等特点,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常常缺少祖辈威严、叮嘱,良好家风丧失了守护人和做“功”人,久而久之家风的传承内容、涵育育土壤逐渐淡化,从根源上解构了家风的载体,忽视家庭的作用。

四、 涵育良好家风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7]。涵育良好家风应以家庭、社会、学校、政府建构四位一体的路径,形成优势互补、综合施策的合力,主要路径如下:

(一) 强化家庭教育,夯实良好家风涵育的根基

涵育良好家风的根在家庭,家庭是涵育良好家风的摇篮。涵育良好家风通过家庭日常生活熏陶、生活细节,将特定家规、家训沁润到孩子身上,塑造孩子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应做到:(1)维护家庭和谐氛围。家庭和谐氛围也是确保家风建设主体投身良好家风建设的前提,家庭氛围关键在于家庭成员沟通、互动。要多举行家庭联谊、亲子活动促进家庭成员相互团结、友爱、团结协作。(2)学习名人家规、家训。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名人家规、家训,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家庭成员集中学习或者观赏有关家风主题的影片,强基固本良好家风意识。(3)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家庭作为孩子接触教育最多的环境,父母言行举止影响着子女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作用。要时刻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为人处事,帮孩子上好人生第一堂课。

(二) 依托学校课堂,深化良好家风涵育的途径

学校是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和服务社会的组织,深化良好家风研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功能,才能拓展良好家风的理论深度和提供涵育良好家风的对策。应做到:(1)增设良好家风课程。中小学课程中适当增设选修家风的课程,以良好家风案例融入现代教学理念,触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共情。(2)开展传颂良好家风的活动。学校提供给学生更多接触家风的实践机会,开展围绕“我的家风,我来说”“我心中的家风”等主题演讲活动,同时组织朗诵家训名篇佳句、讲述自己的家风故事,以启迪思想,塑造心灵,培养心智,传承良好家风文化。(3)汇编家风读物。组织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与制作“好家风”宣传手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家风的真谛,播下良好家风意识的种子。

(三) 整合社会力量,营造良好家风涵育的氛围

涵育良好家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力量形成协同协作、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合力,以避免良好家风建设主体缺位、宣传引导不足等问题,需要创新利用融合媒体的优势与家风宣传的无缝对接。(1)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良好家风研究。社会力量群体基数大、影响力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传统家风的文本研究,挖掘名人家训、家规的资源,涉取经典精髓,让传统良好家风中丰富的道德教育和礼仪培养的内容,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要做好田野调查的工作。传统家风都是长辈对晚辈言传身教、口口相传,通过一代一代家庭成员传递下来,有关促进良好家风的内容难免遗忘,所以做好田野调查工作有利于良好家风研究。(2)加大家风、家训主题场馆的投资和建设。利用家风资源打造以家风主题的旅游项目开发,带动家风教育阵地多样化,向纵深发展良好家风。(3)充分利用融合媒体进行宣传。依托全新媒体、网络直播工具为媒介,对红色家风、模范家风等进行直播宣传,弘扬社会正能量,启发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思想认知。

(四) 强化政府引导,提供良好家风涵育的保障

政府作为国家的权利机关,发挥政府文化宣传职能及政治职能,有利于良好家风的建设和宣传保障。应做到:(1)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起到带头建立良好家风的表率,以身作则树立家风廉洁氛围,从而带出好政风。(2)注重保护历史名人的遗址。对现存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家谱、故居,政府部门要加大保护力度,使其成为借鉴和建设良好家风的范式,此外也为家风、家训馆的收藏添砖加瓦,为更多人所熟知。(3)开展群众性涵育良好家风的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讲解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此外多创造以涵育良好家风为主题的文艺作品送到乡里,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涵育良好家风,促成文明乡风。

总之,涵育良好家风是应对时代变化、符合时代发展的紧迫性要求,需要家庭为主体、社会为推力、政府为引导,以家风触社风,形成社会新风尚,为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融入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家风家庭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家庭“煮”夫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家风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恋练有词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