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芍-甘草”药对在成方制剂中的应用规律*

2020-12-16张伟健梁艺钟李勉力陈建宏黄彦子陈新博徐思思李海文李京伟郭绍举

陕西中医 2020年12期
关键词:香附主治气滞

张伟健,梁艺钟,李勉力,陈建宏,黄彦子,陈新博,徐思思,李海文,李京伟,郭绍举△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518033);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深圳518033)

“白芍-甘草”药对最早出自《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予之,其脚即伸”[1],为中医缓急止痛的经典配伍。仲景创制芍药甘草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误汗后阴液不足、筋脉失养而致的脚挛急之证[2]。经后世医家反复临证检验,本方及加减变方用于治疗关节损伤、急性胃溃疡、直肠炎、帕金森病、脑卒中偏瘫及各种神经疾病具有显著疗效[3]。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显著的解痉、止痛、镇咳、平喘及抗炎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痉挛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及妇产科疾病等[4]。芍药甘草汤作为古代经典名方颗粒剂开发的重点方剂之一,由于提取工艺、质量控制标准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市场上却仍无芍药甘草汤成型的优良制剂,使得该方的临床应有受到一定限制[5-6]。《中药成方制剂》是中药成方制剂的国家标准,在保证药品质量上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可为现代其它中成药的开发提供安全有效且科学的参考依据[7]。综合以上因素,本研究从“白芍-甘草”经典药对配伍的角度出发,收集整理《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含“白芍-甘草”药对的所有成方制剂,分析探讨该方的证治及配伍规律。以进一步阐明“白芍-甘草”药对的临床运用规律,从而为芍药甘草汤相关成药的研发,以及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数据来源:327首处方均来源于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8]。

1.2 处方筛选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明确同时含有“白芍”“甘草”的处方;白芍、甘草炮制方法不计,如“炒白芍”“酒白芍”等均属“白芍”范畴;提供具体药物组成的处方;用法为“口服”的处方。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整理: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9]、199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0]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涉及的药物名称、主治疾病、中医证候等作统一规范化处理,构建目标分析数据库,如“白术(土炒)、白术(麸炒)、白术(米泔水炒)”均统一为“白术”[8]。

2.2 数据分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统计报表”模块中的“方剂统计”功能对含有“白芍-甘草”药对的所有处方的常用药物频次、证候、中医疾病、四气五味及归经情况进行统计并导出;通过“数据分析”的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和改进的互信息法对所提取处方的组方规律和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逐渐提高支持度剔除周围药物使核心药物组合明确,并对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12-14]。

结 果

1 常用药物频次统计 在数据提取出含有“白芍-甘草”药对的所有327首处方,共涉及中药530味。将327首处方中的530味药物的使用频次按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使用频次≥54次的中药共20味,其中甘草(327次)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白芍(327次)、当归(221次)、茯苓(175次)、白术(175次)、川芎(159次)、熟地黄(131次)、陈皮(123次)、党参(120次)等。

1.1 药物性味及归经统计:筛选出的530味药物中,药性按使用频次高低主要分布为温、平、寒、热、凉,其对应频次依次为2478次、1285次、1230次、139次、110次;药味主要分布为甘、苦、辛、酸、咸、涩,其频次分布为2822次、2329次、2267次、562次、208次、169次;327首处方中的530味中药以归脾(3030味)、肝(2621味)、肺(1792味)、心(1762味)经为主。

1.2 主治证候统计:327首含“白芍-甘草”药对的处方,主治证候共88种,其中频次最高的为气血两虚证(93首),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4首)、风寒湿凝滞筋骨证(22首)、肝肾亏虚证(18首)、肝郁血虚证(17首)、胞宫虚寒证(16首)等[15]。

1.3 主治疾病统计:327首含“白芍-甘草”药对的处方,主治疾病共131种,其中频次最高的5种疾病依次为月经失调(77首)、眩晕(45首)、痛经(45首)、胃痛(37首)、带下病(34首)、虚劳(26首)、腹痛(24首)、腹胀(23首)、痹病(22首)、胁痛(20首)等。

2 证治规律分析

2.1 高频主治证候用药规律分析:选取含“白芍-甘草”药对成方制剂主治证候频次最高的气血两虚证(n=328)和气滞血瘀证(n=327),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和改进的互信息法(置信度=0.9,支持度=30%、40%、50%)对所提取处方的组方规律和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

对治疗气血两虚证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数据分析-方剂分析”模块中先后输入“白芍”“甘草”“气血两虚证”等检索词,点击“结果中查询”共得到含“白芍-甘草”药对且主治气血两虚证的处方93首;点击“组方规律分析”,将置信度设定为0.9,当支持度设定为30%时,可得到十全大补汤加香附、阿胶、陈皮、砂仁,亦可看作人参养荣汤去五味子、远志加香附、阿胶、砂仁、肉桂的组方;当支持度分别设定为40%、50%时,均可得到黄芪八珍汤。可见,气血两虚证的的核心药物组合为黄芪八珍汤,常配伍香附、砂仁、陈皮等理气之品。含“白芍-甘草”药对成方制剂,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核心药物组合网络展示(图1)。

对治疗气滞血瘀证的用药规律分析。在“数据分析-方剂分析”模块中输入“白芍”“甘草”气滞血瘀证”等关键词,点击“结果中查询”共得到含“白芍-甘草”药对且主治气滞血瘀证的处方24首;点击“组方规律分析”,将置信度设定为0.9,当支持度设定为30%时,可得到治疗气滞血瘀证的药物组合为泰山磐石散去续断加香附、延胡索、陈皮、阿胶、益母草;当支持度为40%时,可得到香附八珍汤去人参加延胡索、陈皮;当支持度设定为50%时,可得到香附八珍汤去人参,加延胡索。可见,气滞血瘀证的核心药物组合为香附八珍汤,常配伍活血化瘀药延胡索、益母草及行气消滞药陈皮等。含“白芍-甘草”药对成方制剂治疗气滞血瘀证的核心药物组合网络展示(图1)。

2.2 高频主治疾病的用药规律分析:选取含“白芍-甘草”药对成方制剂主治疾病频次最高的月经失调(n=77)和眩晕(n=45),同样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和改进的互信息法(置信度=0.9,支持度=30%、40%、50%)对所提取处方的组方规律和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

对治疗月经失调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数据分析-方剂分析”模块中先后输入“白芍”“甘草”“月经失调”等检索词,点击“结果中查询”共得到含“白芍-甘草”药对且主治月经失调的处方77首;点击“组方规律分析”,将置信度设定为0.9,当支持度设定为30%时,可得到香附八珍汤加陈皮、砂仁、阿胶、黄芩、黄芪、益母草;当支持度设定为40%时,可得到香附八珍汤加砂仁、阿胶;当支持度设定为50%时,可得到香附八珍汤去人参。可见,治疗月经失调的核心底方为香附八珍汤,气血两虚与气滞血瘀为月经失调的核心病机,二者常兼夹出现,根据虚与实的轻重不同,可酌加陈皮、砂仁等理气之品或阿胶、益母草等活血化瘀药,亦或除去人参等大补元气之品,以防滋腻恋邪。含“白芍-甘草”药对成方制剂治疗月经失调的核心药物组合网络展示(图1)。

对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数据分析-方剂分析”模块中先后输入“白芍”“甘草”“眩晕”等检索词,点击“结果中查询”共得到含“白芍-甘草”药对且主治眩晕的处方45首;点击“组方规律分析”,将置信度设定为0.9,当支持度设定为30%时,可得到十全大补汤加陈皮、人参、山药;当支持度设定为40%时,可得到黄芪八珍汤;当支持度定为50%时,可得到黄芪八珍汤去人参。由此可见,治疗眩晕的核心底方为黄芪八珍汤。含“白芍-甘草”药对成方制剂治疗眩晕的核心药物组合网络展示(图1)。

A:气血两虚证;B:气滞血瘀证;C:月经失调;D:眩晕

讨 论

“白芍-甘草”药对着眼于气血的调理,根据虚与实的轻重不一,酌情调整其补泻的配伍,其中药物又多以温补、平补为特点,以归脾经、肝经为主,补泻兼顾,以补为主,反映了“健脾气、养肝血”的构方理念。

本研究显示含“白芍-甘草”药对成方制剂的主治证候88种,主治疾病多达131种,体现了“白芍-甘草”药对作为仲景经典配伍的巨大应用价值,其常见的主治疾病包括月经失调、眩晕、痛经、胃痛、带下病、虚劳、腹痛等,“白芍-甘草”药对在妇科疾病上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妇科之疾多以精血不足为主的特点,白芍因其养血益阴之功,故能灵活运用于妇科各疾[2]。此外,“芍药-甘草”酸甘合用,运脾益阴可止泻、润下降泄可通便,故还能用于治疗腹泻、便秘等疾。其常见的主治证候包括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风寒湿凝滞筋骨证、肝肾亏虚证、肝郁血虚证、胞宫虚寒证等,因“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能通过补养肝体以疏肝之郁,收敛乘脾的肝胆之气、敛降太阴脾气而补中,又能起到敛木扶土的效果[2],故还能治疗包括肝郁气滞、脾虚气滞等肝郁脾虚证。

核心药物组合网络图表明,《中药成方制剂》中含“白芍-甘草”药对的成方制剂均通过搭配当归、茯苓、白术、川芎、熟地黄、党参等药物来构建八珍汤作为成药的基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八珍汤具有改善造血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等方面的作用,对失血贫血、创伤愈合、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肿瘤等都具有显著疗效。基于此,成方构方者通过构建八珍汤,以补益气血为核心,常配伍行气消滞药陈皮、香附、木香;活血化瘀药延胡索、益母草;清热化湿药砂仁、黄芩等来治疗月经失调、眩晕、痛经等虚实夹杂的疾病,脾虚胃弱,后天生化乏源,气血不能上荣清窍故见眩晕;精血素亏,经期冲任、胞宫失于濡养,故见月经失调;不荣则痛,故伴痛经。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虚无以载气,故气虚血瘀、血虚气滞常兼夹出现。其中以气血两虚为主者,拟黄芪八珍汤加减;以气滞血瘀为主者,拟香附八珍汤加减,宜去大补元气之人参以防滋腻碍邪。

猜你喜欢

香附主治气滞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A Network Pharmacology Analysis of Cang Fu Dao Tan Formula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治胃寒痛
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
浅析涌泉穴
治胃寒痛
行气止痛的良药——香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