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姜夔词中副词的运用

2020-12-15吴慧添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姜夔词人副词

吴慧添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姜夔善用虚字,这里的“虚字”并非单指词中的领字,也非现代汉语中与“实词”相对的“虚词”,而是指除了“表示实实在在的名物”的实词之外的词。[1]201钟振振统计过姜夔《暗香》《疏影》中所用虚字,发现虚字数量约占两首词总字数74%,[1]202可见其比例之高。在虚字中,姜夔又喜用副词。副词不仅运用频率高,且蕴含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形成了姜夔词独特的词境与艺术效果。

一、姜夔词中副词的运用概况

本文将姜夔词中所用副词做了一个统计,收集了除“不”字之外出现频率较高的副词(副词“不”由于使用范围较广,是古诗词中极常见的副词,从中较难见姜词的特殊性,因而暂不纳入考察范围。)其收集结果见表1:

表1 姜夔词中副词统计表①

本文又在柳永、周邦彦及张炎词中考察姜夔所常用的副词的使用频率,其结果见表2:

表2 姜柳周张词副词使用频率统计表④

观察以上数据可知,在姜夔使用较多的副词中,柳永词除了“渐”字的使用频率高于姜词,其余都明显较低。周邦彦词则是以上所有副词的使用频率都较姜词低。比较特殊的是张炎词——除了“渐”与“唯(惟)”字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姜词,“犹”字明显较高,其余都与姜词比较接近。

与柳、周词相比,姜词中的这些高频副词在张炎词中也常出现,其原因大略有三:一是张炎受姜夔影响较深,其词作中副词的运用也从姜夔处有所吸收。二是副词的运用与他们共同的风格特点——“清空”有关,因此,其对副词的运用有相类之处。三是由于时代背景相近,词中表达的感情有相似处,因此则趋向选用相同的副词。然而,无论是其中哪种原因,无需置疑的是,姜夔副词的使用与其风格的形成及情感表达密不可分。

二、姜夔词中副词与“清空”的艺术风格

张炎在《词源》中写道:“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之类,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能尽用虚字,句语自活,必不质实,观者无掩卷之诮。”[2]15张炎指出,虚词的使用较多时,可使词不“质实”,又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2]16将“清空”与“质实”相对,可见,张炎认为,虚词的使用有助于清空风格的形成。此处所说的“虚词”指的是领字,然副词并非具体的名物的表达,亦属于“虚字”的一种,有降低词密度的作用。副词的运用使词对名物的列举与描写变得疏远,将名物之间的距离拉开,以达到一种较为虚空的审美状态,形成“清空”的风格。以《暗香》为例: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词中有“不”“渐”“都”“正”“初”“易”“耿”“长”“曾”“又”十个副词,在总字数为九十七字的词中占比10.309%,在词的下阕中,几乎每一句都有副词。而正是副词的运用,使得每句词句之中名物用词的数量有所限制,也使江国、夜雪、翠尊、红萼、西湖寒碧等名物词语在字面上的距离被拉开。此外,副词的使用还可使一个具有完整语法结构的句子涵盖更多词句数量。如周邦彦“斜阳冉冉春无极”(《兰陵王》)一句中,前四字与后三字都是完整的语法结构,而姜夔“红萼无言耿相忆”(《暗香》),则为七字一个语法结构,又如“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八归》),两句十字为一个完整的语法结构。姜夔有意将一个完整的语法结构用更多的字数表现出来,这也使得“清空”的艺术效果出现,而副词的运用亦对此产生了帮助。

副词主要修饰动词与形容词,因此,除了拉开词的密度,副词还可以赋予动词与形容词一种特殊的指向,使词在时间上具有流动性。以“未”为例。《古汉语虚词手册》指出,副词“未”有两种用法,一为“表示动作行为没有发生,或是‘已然’的否定,或是‘曾经’的否定”,[3]385二是“表示否定,可译为‘不’”。[3]386在姜词中,第一种用法较多,即对“现在”或是“过去”表示否定,囊括了现在与过去的某段时间。而“未”字所囊括的时间,又常与词中的“现在”不相一致,就造成时间上的错落,如“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八归》)此句中的“未”表达的是过去事件的没有实现,“未”之后,句意又转到“而今”,造成时间上的转换。又如“但盈盈、泪洒单衣,今夕何恨未了。”(《秋宵吟》)此句中则是暗含了从今至昔的时间变化。此外,以下句子也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吟未了,放船回,月下空相忆。(《蓦山溪》)

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解连环》)

当“未”与“先”“已”“忽”等词搭配时,虽然“未”有时是对“现在”而非“过去”的否定,然由于“先”“已”“忽”等词的对照与突出,其中也可以形成这种时间的变化与错落,具有明显的时间层次感: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鹧鸪天》)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鹧鸪天》)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少年游》)

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玉梅令》)

除了“未”,副词“曾”直接指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将词的语境转向过去。“又”则表示重复,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副词暗示的时间变动使词作能在较短的篇幅之内形成较大的时间容量,形成跌宕起伏、灵巧流转的特点,因此,避免了词的“质实”。唐圭璋先生曾分析姜夔的《疏影》,指出:“这几乎是每句上面用虚字,使它们自为开合,变化虚实,跌宕曲折,空灵夭矫且又余韵无穷。”[4]其中所说的“虚字”,包括了副词,而副词造成的时间跳跃,亦可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形成“清空”的风格。

同样的副词可能会具有多种意义,与姜夔相比,张炎词选用的一些副词的含义所蕴含的时间变化较少,以“又”字为例。

“又”可表示重复,指过去出现过的情况再一次出现,在姜夔词中,“又”的这种用法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张炎词,例如:

沈香亭北又青苔,唯有当时蝴蝶自飞来。(《虞美人》)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淡黄柳》)

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鹧鸪天》)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踏莎行》)

钗燕笼云晚不忺,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浣溪沙》)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琵琶仙》)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八归》)

而在张炎词中,“又”表重复的用法也会出现,然使用较少,出现更多的用法是表示递进,即“意思上更进一层”,[3]530如:

又几度留连,燕昏莺晓。(《台城路》)

引残梦、直上青天,又何处、溪风吹醒。(《长亭怨》)

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绿意》)

又安知、幕下有词人,归心速。(《满江红》)

又如“长”,姜夔词中所用的副词“长”多含有“长久”之意,涵盖较长的时间,如:

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探春慢》)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八归》)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暗香》)

新诗漫与,好风景长是暗度。(《清波引》)

而张炎词中的副词“长”更多则是用以组成“长生”“长啸”等词。在其词作中,副词“长”出现二十二次(不含词序),其中,“长啸”出现六次,“长生”出现五次,此外还有“长歌”“长吟”等词。这些词中,“长”字都没有包含姜夔词中的时间跨度。

较之张炎,姜夔运用副词时,更偏向于选用副词中暗含时间跨度的意义,词中的时间跳跃感更明显,其蕴含的时间容量也更大,而张炎则更偏向于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两者的副词运用虽都有助于形成“清空”的特点,但由于其用法不同,最终所形成的词境也有所区别。

三、姜夔词中副词与情感内敛倾向

姜夔在他的词中寄予了相思恋情、身世之感及家国忧叹等思想情感,在使用副词时,他在其中寄托其感情,通过使用带有主体态度的副词造成独特的情感表达效果,即情感的内敛倾向。姜夔词所蕴含的感情是深沉的、不容易外露的,其情感抒发总是具有一种向内的指向,让人觉得他既要把所表达的感情说出来,同时也将此吞咽回内心深处,将感情重新指向主体内部,向内收缩。诸葛忆兵评价其感慨“含蓄深沉”,[5]亦有学者指出其“苦闷在心的那种深沉感”。[6]这都与其副词的使用密不可分。此处以“渐”“自”“漫”三个副词为例,分析姜夔通过副词所产生的情感内敛倾向。

(一)“渐”

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解释了“渐”字的三个含义:“渐,犹正也”;[7]150“渐,犹旋也;还又也”;[7]151“渐,犹到也;亦犹向也。”[7]151尽管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意义,但是在这三个意思中,“渐”字都包含了“逐渐”“缓慢”的意味。

在姜夔词中,“渐”字使用数量也很大,在其现存的八十四首词中,一共使用十六次,涵盖了十五首词。其中,除了“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一萼红》)“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湘月》)“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浣溪沙》)以及“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侧犯》)四句以外,其余感情基调都为忧伤、惆怅。

“渐”字对词人感情的表达具有特殊之处。这不仅是一种事物逐渐变化的过程,还带有外在事物慢慢向主体心灵渗透的过程,主体情感受到越来越浓烈的意象变化的影响,也变得更加深刻深沉。尤其是当“渐”字所描述的对象带有“不愉快”的情感色彩时,这种“不愉快”的感情也会随着对象的变化慢慢侵入到主体的内心之中。因此,“渐”字所带有的感情的范围不是向外扩张的,而是向词人内心聚拢,向内收缩的,如《扬州慢》中“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之句,以及词序中的“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此词表达了词人的“黍离之悲”,其中意象更是把扬州荒凉寂寥的环境描写得淋漓尽致。而“暮色渐起”一句,将整座城笼罩在黄昏之中,天色由明转暗,伴随着这一变化,词人的情感慢慢地向悲凉深入。因此,正是这种微妙的环境变化,将其中蕴含着的荒败凄凉的感情向词人内心深处转移。

《鹧鸪天》中也有这样的情感表达,“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随着鼓声逐渐远去,游人逐渐散去,周围逐渐变得清冷寂静,词人内心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他心中的惆怅之情逐渐加深。虽然鼓声和游人的变化是外在的,但“渐”字所带来的逐渐变化的过程,也使情感逐渐向内心纵深发展,具有内敛的倾向。此外,还有:

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霓裳中序第一》)

向秋来、渐疏班扇,雨声时过金井。(《摸鱼儿》)

入秋后,扇子逐渐被放置、冷落,这种秋意渐深的萧瑟之感也因“渐”字的使用而深入词人的内心。

除了这些,姜夔词中还有“春渐远,汀洲自绿”(《琵琶仙》)“渐吹尽,枝头香絮”(《长亭怨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凄凉犯》)“蛩吟苦,渐漏水丁丁,箭壶催晓”(《秋宵吟》)“何逊而今渐老”(《暗香》)“暮愁渐满空阔”(《庆宫春》)等句。姜夔词中的“渐”字是描述外在环境或是状态的变化,也是外在进入主体内心的桥梁,帮助形成一种情感向内收缩的状态。因此,“渐”字的使用是姜夔词情感内敛倾向的表现之一。

(二)“自”

副词“自”在姜夔词中也能明显表现出情感表达的内敛倾向。

《实用古汉语虚词详释》对副词“自”进行了详细解释,列举了其九种用法,其中“表示持续不断”的用法在姜夔词中出现较多,指“某种情况自身持续不变,连续不断,‘自’可译为‘还是’、‘仍然’、‘依然’”。[8]463

姜夔词中以下句子中的“自”具有“持续不断”的意思:

秦山对楼自绿,怕越王故垒,时下樵苏。(《汉宫春》)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淡黄柳》)

沈香亭北又青苔,唯有当时蝴蝶自飞来。(《虞美人》)

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琵琶仙》)

以上句子中所含的“自”字,有一些带有“自己”的意思,但其中更多的是“连续不断”的意味,即上所说的“某种情况自身连续不变,连续不断”。[8]463“秦山对楼自绿”(《汉宫春》)表达了千古须臾,世间万物都经历了变迁,秦山依旧在楼前青青如此。《扬州慢》词序中的“四顾萧条,寒水自碧”也有此意味,具有一定的时间持续性。时间的持续性说明了事物的稳定性,它们的动作和状态按照自身的规律或意愿进行,而不受其他事物的支配和影响。这种长时间的活动不仅不受其他外物的影响,也和人的活动无关。王勃《滕王阁》中的“槛外长江空自流”就带有这样的意味,表示长江无论人事怎样变迁,依然保持自己的原本状况在流淌。

这种表“持续”“不变”的时间永恒感给人带来外物不受人事所影响的感觉,从而拉开人与外物的距离,以其时间的持续与永恒营造空间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使得词人心理和外物无法达成密不可分的一致的境界,外物以其自身状况发展,以其惯有姿态回应词人的情感,词人和外物形成了某种疏离的状态,从而达到抒情的含蓄效果,这也是姜夔词中情感内敛倾向的表现。

“自”亦可指“强调动作是动作主体亲自发出的,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8]460如“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扬州慢》),其中,“自”不仅是“持续”义,亦含有“自己”或“自顾自”的意味。“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描绘了扬州城荒凉萧瑟的景色,一个“自”字,使诗人将“碧”这一状态赋予寒水更多的主动意味。而正是“自”字使这个动作具有向内、内心化的倾向,动作的指向是朝内心收缩的,营造出一种碧水无言的寂寥气氛,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具有一种内敛的倾向。

杜诗善用“自”,其“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滕王亭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便是其中的代表。葛立方曰:“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如‘感时花溅泪’是也。故作诗多用一‘自’字……言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9]葛兆光指出:“用‘自’在的无情之物反衬,就更能写出不能‘自’在的有情之人的悲苦。”[10]姜夔亦处乱世之中,其情感表达与老杜有相似之处,其情感“内敛”也同老杜的“沉郁”有相通之处。

(三)“漫”(“谩”)

《诗词曲语辞汇释》记录“漫”“本为漫不经心之漫,为聊且义或胡乱义;转变而为徒义或空义。”[7]192在姜夔词中,“漫”字一共出现了十次,分布在十首词中,一部分是“胡乱”义,一部分是“空”义或“徒”义,或者是兼有此两个意义。无论是哪种意义,这个“漫”字都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或烦闷,或无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情绪反应。

在以下句子中,“漫”字为“胡乱”意:

新诗漫与,好风景长是暗度。(《清波引》)

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凄凉犯》)

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齐天乐》)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江梅引》)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鬲溪梅令》)

漫不经心,胡乱,这些动作或是反映出词人没有心情做这些,或是表现出词人明知道没有结果,只是胡乱做一做,如“豳诗漫予”“新诗漫予”。写词在词人笔下成为了一件胡乱完成的事情,表明词人此时心中充满了苦闷,并无心情专心写词。一个“漫”字,贴切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词人没有将之大声说出来,而只是用了这样一个动作从侧面表现出来,他甚至没来得及解释,只是以一个姿态展露出来。“今夜梦中无处觅,漫徘徊”,在这首词中,词人在序中这样写道:“将诣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11]明明到不了,见不到,觅不到,却还是在梦中胡乱徘徊,这是一种明知无法得到却还是坚持要寻觅的思念,深沉,凄苦,深藏于心。词人在漫写诗、漫寻觅之时,并未将自己的心情说出来,却通过一个“漫”字,在无言之中,透露了哽咽于心的感情。

而在另外一些句子中,“漫”字表“空”义或“徒”义:

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霓裳中序第一》)

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探春慢》)

云路迥,漫说道、年年野鹊曾并影。(《摸鱼儿》)

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玲珑四犯》)

客途今倦矣,漫赢得一襟幽思。(《徵招》)

“漫”字加强了词人情感和心态的表达。在词句抒情中,表达着“空”意的“漫”字是整句情感的凝聚点,流露出词人的无奈之情。“漫”字表达的情感感伤而不激越,只是在人生漂泊孤苦时,看着天地万物所发出的对自己内心的感慨与抱怨,不畅快淋漓,只是含蓄深沉。

“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玲珑四犯》),陈书良评析此句:“自己满腹文才,却功名无份,只落得清客生计,沉沦人海。这是发自内心的深长感叹,至此失意的郁愤喷涌到绝境。”[12]天涯辗转之后,词人甚至无力挣扎,只能在“酒醒明月下”之时叹慨一句“倦游欢意少”,“漫”字在此句中,将一种深沉的无奈流露出来,其表达的感情具有内敛倾向。

以上所说副词在张炎词中出现的频率较姜词中低,尤其是“渐”字,在现存三百首词中,仅出现十六次,使用频率远低于姜词。且在对以上这些副词的运用中,又很少出现如姜夔词句中强烈流露内心情感的句子,更无姜词中情感的向内指向。从这点来看,张炎词中并没有在运用副词表情的过程中呈现出类似姜夔情感内敛、深沉的特点。

四、结语

由字到句,由句到篇,姜夔词中的副词不仅表达出字词本身的含义,更使词句之间得以连接,使词气起伏流转,影响了全篇的风格与情感表达。以上所论,只是从姜夔副词运用中所见的一些方面,此外,副词与其他词语的组合关系、副词所处的词句位置以及副词所产生的情感效果与“骚雅”的关系等问题,都有待继续讨论。

注释:

①夔词副词统计参照夏承焘笺校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后文中姜夔的词句也引自于此。

②姜夔词多词序,词序中虽多韵语,然亦有散文化语言。副词在散文化语言中使用效果不同,为使分析更精确,此处的使用频率计算中,不包括词序中所用副词。使用频率=题目与词序以外使用的副词次数/总词数。表2同。

③因“犹自”“定自”“先自”等词中,“自”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词缀的功能,其本身的含义很弱,因此,不将其纳入统计。表2同。

④柳永、周邦彦、张炎词副词统计分别参照薛瑞生校注《乐章集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吴则虞《清真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与《山中白云词》(中华书局,1983年版)。

猜你喜欢

姜夔词人副词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词人的职业
陆明君
短句—副词+谓语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姜夔,你咋这么牛
林逋梅妻鹤子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