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取向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改革

2020-12-15任树元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基本技能课程目标考核

任树元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工艺美术系,安徽 淮北 235000)

实践取向是一种价值取向,在教育情境中,教师以实践为导向,设计实践化的任务,使学生从做中学,从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实践取向的幼儿教师教育是当前人才培养的趋势。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教师教育过程中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师范生。2012年《幼儿园教师标准(试行)》提出能力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另外,“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以下简称“健康”)本身就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具备的课程。所以,“健康”课程的实践取向改革,关注学生的直接学习和经验,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举措。实践取向的“健康”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要素都做出变革,从教什么、如何教向学什么、怎么学去转变。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从做中学。

一、明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实践取向“健康”教学的改革,首先需要明晰其实践取向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实践取向“健康”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模块,一是基础理论的掌握,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健康领域各级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的主题内容的知识。二是基本技能的提升,旨在提升学生撰写教育活动方案、说课、组织和实施活动、课程评价的综合能力。

“健康”课程的两大目标互不可少、相辅相成。基础理论模块是基础部分,学生应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升基本技能。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就会变成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反之亦然,只空有基础理论知识,而无基本技能,一切也只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

二、重构课程内容

教师教育课程的建构不应遵循学科逻辑,不应过度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应当遵循实践逻辑,分析教师的专业实践需求,围绕实践问题来组织教师教育课程。[1]73基本技能是他们专业实践需求,实践取向的课程内容应该是由教师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进行新的统整,以促进学科知识结构的优化及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融合。

原来课程内容是完整而丰富的,内容的编制方式是按照直线式的组织方式,是根据学科本身的逻辑性进行编制的。从表1可知,原内容的编制方式,从健康教育的概述、目标制定与内容选择,以及实施的途径原则和方法,接下来六章是健康领域具体内容的活动设计与实施,最后是评价部分。从教材的整体结构上来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几要素环环相扣,内容的编制逻辑清晰、系统完整。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纵跨18个星期,学生才能体验和感受宏观设计体现出来的完整性。具体周次的学习中,各要素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彼此互不相见和联系,如此一来就容易使学生割裂知识的完整性,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如“评价”这一模块内容在教材中是第十章节,是最后一部分的学习。单独进行理论学习并进行实践练习没有问题。但学生却难以感受到评价与目标内容、实施等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难以有各要素浑然一体、紧密联系的体验。割裂的内容组织,不利于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

表1 原课程内容体系

在实践取向理念的指引下,“健康”课程的内容以项目形式重新编制,如表2,每一个项目以某一主题为核心,融合目标、实施与评价,形成一个多层面的学习体系。旨在打破碎片化、浅表化的知识结构,强调知识经验的联结,使学生获得整合的知识体系。如整合后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统整心理健康目标的建构、心理健康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实施和评价等要素,学生会获得完整的经验,有利于其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原内容中学期末才会设计的评价,在新构建的体系中前置在所有的主题中了,且在反复感知和实践中得以深化。如此学生才会深刻理解什么是评价、如何评价,以及评价的意义。新编制的内容以单元项目的形式呈现,保障了学生学习的完整体验,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实践性的知识和技能。每一单元的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将实践融入整合的课程中,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地参与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实现目标中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学习。

表2 实践取向的课程内容体系

三、创新课程实施

“健康”开展以实践体验为主的课程实施,采用更多的实践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以及提升基本技能。

(一)理论基础的实践化学习

实践取向的理念并不局限于实践课程或技能练习中,理论学习依然可以实践化。实践取向强调感性、直观地体验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多样化的实践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易于理解、记忆那些重要却又枯燥的理论知识。如:对体育年龄阶段的目标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设计“军训”的方式开展教学。选出一位学生做军训教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指令,喊口号,分组或全班同学根据指令进行操练,或者无指令自行完成一个年龄段的动作演示。“军训”中,学生们可以更直观、有趣地感受学前儿童体育的特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水平及要求。一日生活常规活动,可以让学生组织表演出来,增强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整体认知和体验。对于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救治,组织学生模拟救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意外伤害的处理办法和手法。

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可以选取适宜的方式转化为实践化的作业和任务,而这种实践化的作业,不仅可以走出教室到令人放松愉悦的户外进行,还可以通过视频录制的形式完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舒悦了身心,更是点滴中增强了学生实践经验和能力。

(二)基本技能的模拟教学法

学生教学“写、说、授、评”等基本技能的提升,必须要有反复的教学实践。实际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真正在幼儿园开展活动的机会却寥寥无几,所以模拟教学法则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首选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的步骤,首先是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撰写,其次在课堂上进行说课,再次授课,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教,从活动设计到活动实施,先自评、他评再到教师的点评,从做中学、从评中教的实践模式,有利于学生基本技能的提升。

模拟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设计的撰写到说课与实施,再到评价,让学生完整地体验及感知一个活动的全貌,在周而复始的模拟活动中,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在模拟教学法的使用中要注意以下原则:

1.分步操作、循序渐进

先学习模仿优质公开课,然后借用优秀教学活动方案组织教学,最后再独立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并实施活动。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从依葫芦画瓢的体验感受,到最终的独立创作不断提升。

2.视频录制和课堂实训相结合

由于缺乏经验,学生初次进行模拟活动,“众目睽睽”之下的现场模拟容易紧张、胆怯,影响模拟效果。视频录制可以反复录制。学生们在活动中出现失误可以及时重来。尽量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生们会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反复“彩排”和录制,学习的效果自然不错。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再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现场模拟。[4]

3.先小组模拟再集体模拟

小组模拟灵活机动、便于研讨,模拟教学时与少数熟悉的同学活动,会缓解尴尬和紧张的情绪。不过小组模拟,学生表演性比较强,难度也低,没有真实的体验感。适合模拟活动之初使用,在小组模拟一段时间后,可以开始集体模拟,在全班同学的互动中,帮助“教师”感受更为真实的教学生态情景。

四、变革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的变革势必要求课程评价也要作出调整。实践取向的“健康”评价包含两部分: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既强调小组合作,也关注个人表现,在小组平均分的基础上,给表现优异的学生酌情增加分数,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方式也摒弃传统单一终结性考核的方式,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一)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关注的是学生平时的表现,把平时表现纳入到课程的考核中,可以帮助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分值占总分的70%,其中六个项目每个项目占10%,出勤占10%。

(二)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是在学期末的时候,主要以编制试卷进行测验的形式,考核学生对“健康”理论性知识的掌握。终结性考核占总分值的30%。

实践取向“健康”的改革与实践,从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与评价,整个课程都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学生从做中学,既能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

猜你喜欢

基本技能课程目标考核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1+X”课证融通下《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实训》的活页式教材开发与设计研究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内部考核
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和采访技巧探析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工基本技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