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尽町畦
——成亲王永瑆的书法

2020-12-15胡吉连

收藏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皇子赵孟頫尚书

□ 胡吉连

永瑆(1752 ~1823),清高宗弘历第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受封为成亲王。在乾隆诸子中,永瑆自幼聪颖,出类拔萃,“自幼工书,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①永瑆一生志趣文艺,14 岁时曾因落款“镜泉”二字,被高宗乾隆责斥。但乾隆钟情书画,对永瑆书法则颇为赞许,称其“幼龄所学文理字画,尚觉可观”。②永瑆一生政治上非常平淡,并无卓著功勋,乾隆时期,永瑆与其兄永瑢同列《四库全书》总裁,以及偶尔从事一些科举监考之类的事。此外,几无可圈可点的政绩。嘉庆四年(1799),权相和珅入狱,永瑆受命总理户部三库,以取代和珅并清理其党羽,迎来了其政治生涯的一次短暂权力高峰期,但深知其中利害的他很快就以缺少生活阅历为由,辞去了这一权重之职。尔后,又因挚友洪亮吉上书事件受到牵连,被免去军机大臣之职,从此远离政治权力的中心,潜心书画,广交饱学鸿儒之士,书法大进,跻身一代名家之列,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家。

客观地讲,永瑆的书法之所以名重一时,与其作为皇子的特殊身份以及嘉庆皇帝的推许关系密切。嘉庆九年(1804),皇帝评价:“朕兄成亲王,自幼精专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功各体,数十年来临池无间。近日朝臣文士之工书者,罕出其右。”③嘉庆帝为了推许永瑆书法,以皇家之力将其书迹摹刻上石,《诒晋斋法书》《话雨楼法书》相继刊行于世,成为一时之盛。自此,永瑆书法名满天下,当时的文人士子无不以得其片纸只字为荣。

有清一代,自始自终都保持着对汉族文化的尊崇与学习,历来重视对皇子的教育。未入关之前,皇太极就开始重视对汉文化的吸收,启用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大力推行汉文化,加强对汉族伦理纲常、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学习,很快满族得以迅速壮大,成为一个满汉文化兼修,既善于战争又善于文治的强大民族,最终实现统一,建立清朝。雍正朝开始,为方便皇子们学习,特设尚书房(道光朝改为上书房)。据《清宫述闻》记载:所有皇子及王公子弟到读书岁数,便派遣翰林官为他们上课。尚书房总师傅(尚书房师傅称谙达)以贵臣为之,或一人,或二三人,无定制。有事则至,非日日入值也。”④总师傅一般每月至尚书房两三次,或至各屋稽查功课。

尚书房对皇子的教育素以“严”和“全”著称,每日的学习实行卯入申出,即凌晨5 点到下午3 点,长达10 个小时。曾入值尚书房的赵翼在《曝杂记》中曾记载:“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以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侍读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⑤而且,尚书房上学期间放假极少,全年仅有6 天,即元旦、万寿(两天)、自寿、端午、中秋无须上学,其他即使是除夕也仅是提前放学,不放假。皇子们的课程安排十分紧张。每日入学,先学拉弓数次,然后学蒙语、满语等,然后主要学习汉文化,内容包括五经、通鉴、策问、写字、古文、诗赋之学等等,休息时间极少,“每日至下屋歇息不过一、二次,每次不过一刻。”⑥每次休息,还须征得师傅的同意才行。下课休息时也不得出院闲逛,可以讲书或讨论掌故之事。如有违反者,罚书、罚字等,且各屋都备有夏楚(教鞭),如功课未完成,未征得师傅同意不能随便去吃饭。跟随都侍读则只能在窗外听差,不得喧哗,若有犯者,由总师傅惩办。

永瑆 竹静松寒联

永瑆 红滴绿藏联

正是在如此全面且严厉的教育下,清代皇族子嗣都精通文史、书画等,博学多才者比比皆是,永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永瑆自幼表现出对书法的极高天赋,其学书经历与尚书房的教育关系密切,其中对他影响比较的大人物是刘墉。

刘墉多次担任尚书房总师傅,对永瑆的诗文书画,影响至深。后来,虽然永瑆书名与刘墉齐名,永瑆亦贵为天胄,但终其一生,对刘墉这位老师始终都怀有崇敬之情,自觉地执弟子礼。这一点虽与尚书房严格的仪礼不无关系,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刘墉对永瑆一生的影响。乾隆六十年(1795),永瑆《跋刘墉楷书头陀碑》言:“石庵先生自松雪得路,浸淫晋贤。今人书俱老,遂到化境,作此卷时年已七十有六。篝灯疾写,精力不倦,以余爱不释手,乃用见惠,爰装成卷子,识我师资。成亲王题。”⑦永瑆在他的《诒晋斋集》,也有数篇诗文中提及刘墉,由此可见这段师生之情。

永瑆 淇水太行联

永瑆 春兰景风联

在清代书法发展过程中,康熙时期极力推崇董其昌,朝野上下,学董成一时之尚。乾隆时期,一改学董之风,赵孟頫又开始成为了朝野上下追崇的对象。永瑆早年的书法学习与当时的书法风气关系密切。英和与永瑆志趣相投,相交达20 余年,且两人学书经历大体相似,都受到刘墉的影响,并对赵孟頫一度痴迷,相互探讨,共同研习,故而对永瑆学书经历非常了解。其《恩福堂笔记》对永瑆学书多有记载,如:“成哲亲王,自幼习赵,妙得神理。年五十一,随扈滦阳,始改入率更之门。逾数年,以当日书《洪范》径二寸余大楷挂幅霉损十二字,令余补成,辞不敢续貂,尺牍往来者数。”⑧对于永瑆早年的书法渊源问题,杨翰、张伯英也有详细的记载:“诒晋斋,素未究心,但知其从赵承旨。”⑨“成邸于书学工力甚深,早年学赵松雪。”⑩这一点同为皇室背景的当代书家启功,也称“诒晋斋书,发源松雪”。⑪从其书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楷书立轴,能看出此时的永星书法恪守赵孟頫家法,结体妍丽不乏爽利秀逸,笔画圆润而能筋骨内涵。

永瑆 楷书临钟繇帖轴

永瑆对赵孟頫书法,长期心摹手追,临池不断,发自内心的尊崇,以致他还为赵孟頫鸣不平:“董思翁中年以前每好短赵,最为失言。”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孟頫对他对影响也深入骨髓,终其一生。

永瑆 草书临帖轴

自唐代以来,欧阳询的楷书对历代书家多有影响,永瑆学习欧阳询以《化度寺碑》与《九成宫》为主要取法对象。嘉庆初年(1796),时年51 岁的永瑆得到《化度寺碑》宋拓佳本,对此碑极为推崇,称:“《化度》为稧叙正传,唐贤奉敕临《兰亭》者,褚、冯、诸、赵皆是,教外别宗不得以颖,上诸本与定武并也。信本碑极难学者《皇甫君》以其笔势变恣异常尽纵横跌宕之致,然以《化度》较之,非惟《皇甫》,即《九成》犹逊上乘矣。”⑬自此以后,永瑆对此碑多有临习,晚年楷书逐渐开始有率更之意。

永瑆 书韩愈进学解卷

客观上讲,成熟时期的永瑆楷书既有赵孟頫的清丽秀逸,又不失欧阳询的劲健爽利,在此两家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若再深入探讨的话,他的常见楷书作品早年风格接近赵孟頫,学欧及唐楷诸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又主要以欧楷特征呈现,此外还有一类就是融唐代诸家、赵楷特点而形成的自家风貌。如其书于嘉庆十年(1805)的《词林典故序》,堪称此类楷书的代表之作。通观该件作品,结构紧密,字形狭长,既得欧楷之劲健,赵书之笔致;又能自出新意,结构与唐代楷书接近,中宫紧收,但又没有当代楷书那样的法度森然,用笔感觉上则接近于赵孟頫,笔画圆润饱满,固有一派超然物外之态,气息高古。

永瑆最为常见的作品是楷书对联,这类作品明显受到清代馆阁体的影响,相比之下结构端正,楷法较为谨严,用笔更加厚重,用墨较为浓郁,整体气息富于高贵,充满庙堂之气。

永瑆 录赵孟頫大士赞(局部)

永瑆对魏晋风流似乎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愫。他的书斋名“诒晋斋”的由来,据英和《恩福堂笔记》:“成哲亲王为孝圣宪皇后所钟爱,升遐之际,颁遗念,得陆机《平复帖》,王宝之,此诒晋斋所由名也。”⑭由此可见“诒晋斋”之由来与其父高宗的“三希堂”似颇有异曲同工之趣。事实上,永瑆的书法学习不离魏晋,仍属于传统二王帖学一脉,对其影响最大的是王羲之、米芾、欧阳询、赵孟頫、董其昌等。永瑆对魏晋书法的接触,以二王行书最多,《诒晋斋集》记载其对不同版本的王羲之《兰亭序》曾题跋十多次,其中涉及对诸种本子的收藏归属、残损情况及相互之间的比较。此外,对《黄庭经》《十七帖》《孝经》,以及王献之的《十三行》等等,均有记载。他遍临魏晋名帖,心摹手追,并时常将临摹所感记于临作之后,如其临摹《集王圣教序》时感叹到:“始衰之年虽自笑其稚笔,然彼时一种精力,今则不复能为矣。按模脱击,见笑大方。散在人间者正复不少浪得时名,却自因此深可愧悔安能一一收还焚弃之耶。”⑮透过纸张,今天的我们仍能感受其对古代经典的挚爱与崇敬之情。

通过其所临《集王圣教序》等临作来看,永瑆的临作分为两种:其一,力求形神兼备,从笔画、结构及布白均遵循原帖。其二,重意不重形,在临摹过程中掺入自己对该帖的理解,进而进行带有创作性的临摹,这类作品粗看与原帖存在较大差异,细审却仍保留了该帖的某些特征。

永瑆的行草书创作相较于其楷书要更为丰富多姿,这或许是行草书更能体现书法家的才情逸致。通览永瑆的行草作品能看出其一生的学书轨迹,早年呈现出明显的二王书风笔致,其中又不乏赵孟頫行楷的影响。接触并学习欧阳询之后,其行草书风格更为丰富,表现手段更为多样化,才情跃然纸上,这类作品在其平时的手札作品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如其写给谢墉的手札,这件作品意在米南宫之间,用笔流畅,任情恣肆。其中单字如“谕”“数”“呈”“只”“而”等字皆出米芾,且全篇上下两字全无一连笔,然能气息贯通,浑然天成,确属难得的佳作。启功推测永瑆中年曾得米芾《蜀素帖》,此应是该时期学米的作品。⑯此后,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一件行书作品(载于《话雨楼法书》),书写欹侧多姿,深得米芾神韵,可见永瑆对米芾书法的尊崇与熟练程度。永瑆纯粹的草书作品很少,这类虽能笔法精熟、单字精妙,但远不如其手札那样见性情,应为格局所致,是为一憾。清代皇室书家,天生贵胄,从小养尊处优,余暇时日耽书以消时,他们的作品虽不乏肃穆高贵的庙堂之气,但或许是他们缺少底层文化生活经历的缘故,普遍缺少点人间烟火的味道,其中以乾隆书法最为突出,备受诟病,而永瑆能别开生面,实属难能可贵,抑或是其书法在当时受到广泛推崇的立足之基。

此外,永瑆书画皆能,虽不以画名世,但尚书房打下的良好基础,使得他文史之外,几无所不通,具有很高的绘画水平。清人戴熙评价其画:“王不以画名,偶尔弄笔,空灵超妙,不减赵大年。”⑰他一生画作不多,但收录于《诒晋斋集》中的题画诗却有40 余首,这与其优渥的条件相关,《诒晋斋集》中记其所见名画数以千计。

相对而言,清代中期四大家中,历来对永瑆、铁保二人的评价褒贬不一。客观上讲,刘墉的书法成就在乾嘉帖学时期最为突出,翁方纲创作与理论并举,自然两人受到的关注程度要高。而永瑆一生虽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但皇室的汉文化修养和传统文人士大夫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以皇子身份跻身清四大家之列,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似无法将其置身清代一流行列加以论述。换句话说,永瑆和铁保一样,评论他们的书法成就,文化史意义要远大于书法史意义,清代皇室书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是满族文化不断融入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站在这个点上,我们看待永瑆,甚至乃至整个清代皇室书家的书法,应该置于当时历史的大背景下,而不是仅仅以纯粹的书法艺术标准,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加清晰、客观的评价。

注释:

①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中华书局,1977 年。

②③《清实录·仁宗实录》,中华书局,1997 年。

④⑥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古籍出版社,2009 年。

⑦⑨崔永升《成亲王永瑆刻贴与题跋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年。

⑩张伯英《张伯英碑帖论稿·法帖提要·释文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年。

猜你喜欢

皇子赵孟頫尚书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谦虚
自大的马谡
我的悲哀,如御膳房的菜
康熙:幼年读书曾累到咳血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