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十年来晋冀鲁豫边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0-12-13武艳敏左新粮

关键词:边区根据地抗日

武艳敏,左新粮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晋冀鲁豫边区,又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为抗日战争时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边区和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挺进中原和进行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晋冀鲁豫边区的创立、发展、建设等相关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系统阐述了晋冀鲁豫边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丰富和深化了中共抗日根据地史以及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但目前学术界对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综述尚不多见。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的晋冀鲁豫边区研究为讨论对象,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推进该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四十年来晋冀鲁豫边区资料及研究情况概况

回顾四十年来学术界对晋冀鲁豫边区史料的挖掘、利用和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论著以及出现了许多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

(一)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

1980年至2000年期间,集中出版了一批关于晋冀鲁豫边区的原始档案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些资料主要有: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料研究组编写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全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合编的《晋冀鲁豫边区工商行政管理史料选编》(1985年版)、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合编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全4册,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工作组办公室编的《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全3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编辑组等编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全2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谢忠厚主编的《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资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河南省总工会,河南工运史料征编协作组编的《晋冀鲁豫边区(河南部分)工运史料选编》(1988年版)、河北省物价局政策研究室编的《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边区物价史料选编(河北部分)》(1991年版)。

(二)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论著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晋冀鲁豫边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整理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这些著作主要有:齐武所著的《晋冀鲁豫边区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郭秀芬编著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赵秀山主编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戎子和编著的《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河北省交通厅邯郸地区交通局编写的《晋冀鲁豫边区交通史》(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编写的《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和《晋冀鲁豫边区文艺人物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共武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晋冀鲁豫边区机关在武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许志奋,张书琴主编的《晋冀鲁豫军区陆军中学实录1942-1945》(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张转芳主编的《晋冀鲁豫边区货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钱江编著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王永芹,李春峰,张瑞静编著的《邓小平晋冀鲁豫根据地建设思想与实践创新》(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三)出现了许多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

四十年来,晋冀鲁豫边区由于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层出不穷。在学位论文方面,主要有:李书平的《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及其历史地位》(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于德孔的《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张晋的《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冬学运动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倪立敏的《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物价问题探析》(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赵芮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邢永光的《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的粮食安全》(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在学术期刊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郭传玺的《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4期)、郭晓平的《太行根据地的金融货币斗争》(《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4期)、张振朝,韩能跃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土地改革政策研究》(《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张文杰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民生斗争》(《中州学刊》1986年第5期)、姚寅虎的《略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主要经验及其现实意义》(《理论探索》1994年第4期)、徐建国的《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的思想变迁》(《党的文献》2008年第5期)、殷锡亭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权的一次尝试——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评介》(《河北学刊》1990年第2期)、蒋永清的《邓小平在辽县(左权县)太行抗战中的革命业绩与思想述略》(《邓小平研究》2017年第5期)。

二、晋冀鲁豫边区专题研究现状

根据搜寻和统计情况,对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成果进行大致的整理和论述,主要包括晋冀鲁豫边区经济史的研究、晋冀鲁豫边区政治史的研究、晋冀鲁豫边区文化教育的研究以及晋冀鲁豫边区人物研究四个方面。

(一)晋冀鲁豫边区经济史的研究

关于晋冀鲁豫边区经济史的研究现状,按其内容和类型主要分为边区农业问题的研究、手工业问题的研究、工商业问题的研究以及财政工作的研究四个方面。

1.关于晋冀鲁豫边区农业的研究

关于晋冀鲁豫边区的农业,国内学者主要从救治灾荒、发展农业生产以及保障粮食供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救治灾荒方面,研究较为广泛。齐武从整体上研究了晋冀鲁豫边区灾荒的蔓延及其对根据地的威胁①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赵亚东对晋冀鲁豫边区的蝗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②赵亚东:《1941-1948年晋冀鲁豫边区的蝗灾及社会应对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陈钢研究了晋冀鲁豫边区的救灾措施以及抗灾的意义和经验③陈钢:《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灾救灾工作述论》,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苏新留从旱灾和蝗灾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群众开展系列生产救灾活动④苏新留:《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灾渡荒述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期。。郑帅研究了1939 年边区的水灾治理运动⑤郑帅:《1939年晋冀鲁豫边区水灾治理》,《邢台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张同乐研究了1943年和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的蝗灾治理⑥张同乐:《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蝗灾救治述论》,《晋阳学刊》2016年第2期。。刘庆礼介绍了1942-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应对多种灾荒的救济工作⑦刘庆礼:《晋冀鲁豫边区1942-1944年的灾荒与救济工作》,《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李俊杰论述了1942-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和启示⑧李俊杰:《晋冀鲁豫边区应对自然灾害危机的策略(1942-1944年)》,《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耿磊探讨了1942-1944 年,边区政府组织开展生产自救运动的措施及应对的特征⑨耿磊:《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救灾工作研究——以1942-1944年为中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苑书耸从军政大生产的角度,研究了大生产运动对战胜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的突出贡献⑩苑书耸:《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军政大生产》,《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牛建立分别从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推广农业科技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前者介绍了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条例以及水利工程的运转11牛建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2期。;后者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农业发展,进行了农业科技研究并向农民宣传和推广12牛建立:《论20世纪30-40年代中共在华北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在保障粮食供给方面,王路鹏介绍了边区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粮食斗争的多种措施13王路鹏:《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的粮食斗争》,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邢永光介绍了边区政府采取对内加强粮食生产,对外与日伪作坚决的粮食斗争以及精兵简政等措施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14邢永光:《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的粮食安全》,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黄存林研究了晋冀鲁豫边区军民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实行粮食专卖、打破敌人抢粮诡计三种途径,同敌人进行“粮食战”15黄存林:《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粮食斗争》,《历史与现实论稿》,河北省历史学会,1991年。。

2.关于晋冀鲁豫边区手工业的研究

关于晋冀鲁豫边区手工业的研究,光梅红的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里均有论述。前者对华北抗日根据地手工业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强调了手工业生产的巨大作用16光梅红:《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村手工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后者研究了战时农村手工业构成和经营模式,分析了其在抗战前后的变化及作用17光梅红:《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研究》,《晋阳学刊》2008年第4期。。余全有从妇女纺织的角度论述了家庭手工业对边区做出的重要贡献18余全有:《妇女纺织对晋冀鲁豫边区救荒的贡献》,《古今农业》2012年第2期。。刘萍考察了华北根据地的妇纺运动,并强调了妇女纺织运动发挥的重要作用①刘萍:《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纺织运动的考察》,《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2期。。

3.关于晋冀鲁豫边区工商业的研究

关于晋冀鲁豫边区工商业的研究,郭秀芬研究了晋冀鲁豫边区公营商业的发展以及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改造②郭秀芬:《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魏宏运分别对边区的商业贸易和集市贸易进行研究。前者论述了晋冀鲁豫边区整理金融市场、开展商业贸易等措施③魏宏运:《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商业贸易》,《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2期。;后者强调了集市贸易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④魏宏运:《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集市贸易》,《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1期。。孙建刚,史红霞介绍了边区对外贸易上的“统制”政策的变化⑤孙建刚,史红霞:《试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贸易“统制”政策》,《前沿》2011年第12期。。

4.关于晋冀鲁豫边区财政、金融、货币的研究

在边区财政问题研究方面,1984年,财政部原副部长戎子和曾撰写过《晋冀鲁豫边区财政工作片断回忆》,这一组文章分12期在《财政》上连载。戎子和分别在精兵简政、供给标准、财政收支等12个方面进行了重要阐释。1987年,戎子和在著作中介绍了晋冀鲁豫边区的财政收支方针和实践、财政政策和财政管理⑥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此外,郭秀芬研究了晋冀鲁豫边区的村级财政建设⑦郭秀芬:《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王明前提出了边区基础财政制度建立的基础,以及利用村级财政管理促进基层财政正规化的观点⑧王明前:《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正规化基础财政制度的建立》,《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在边区金融问题研究方面,王双进全面研究了抗战前夕边区农村金融的状况,以及边区金融机构的创建等问题⑨王双进:《中共革命下的农村金融研究——以晋冀鲁豫边区为中心》,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何伟对晋冀鲁豫边区的金融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抗币的发展历程⑩何伟:《晋冀鲁豫根据地金融建设研究——以抗币为观察视角》,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李小玲叙述了1940年至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的金融政策以及金融事业逐步完善的过程11李小玲:《晋冀鲁豫根据地金融斗争史略》,《山西档案》1994年第3期。。

在边区货币问题研究方面,张转芳分别研究了抗日战争初期的货币、抗日战争后期的货币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货币问题12张转芳主编:《晋冀鲁豫边区货币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王栋梁详细阐述了华北抗日根据地货币的发行情况,并考证各边区货币兑换的发展脉络13王栋梁:《华北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郭晓平详细介绍了太行根据地敌我之间的金融货币斗争情况14郭晓平:《太行根据地的金融货币斗争》,《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4期。。

(二)晋冀鲁豫边区政治史的研究

关于晋冀鲁豫边区政治史的研究,按其内容和类型主要分为民主政权建设问题研究、土地政策问题的研究、统一战线问题的研究以及党的建设研究四个方面。

1.关于晋冀鲁豫边区民主政权建设问题的研究

针对晋冀鲁豫边区民主政权建设的问题,目前学者们主要从基层政权建设、民主政权与党的关系、精兵简政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基层政权建设的研究方面,齐武研究了晋冀鲁豫边区的村选运动与基层政权的健全15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黄超研究了晋冀鲁豫边区乡村政权建设的发展、运作、具体内容以及影响四个方面16黄超:《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乡村政权建设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李俊宝研究了山西的八路军在进行抗战的同时又建立了三大抗日根据地,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进行了全方位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①李俊宝:《山西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主建设》,《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在民主政权与党的关系研究方面,李世俊论述了在三三制政权机关中,通过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有效处理了当时的党政关系,并且强化了党对各抗日阶级的领导②李世俊:《论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民主政权与党的领导》,《探索》1988年第5期。。钱听涛研究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政委员会所具备的不同性质及其演变过程③钱听涛:《抗日根据地“军政委员会”的性质及演变》,《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5期。。

在精兵简政的研究方面,崔艳明介绍了晋冀鲁豫边区在“精兵简政”方面的积极举措,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中发挥了模范作用④崔艳明:《晋冀鲁豫边区的精兵简政》,《北京党史研究》1995年第5期。。张同乐论述了晋冀鲁豫边区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的具体措施⑤张同乐:《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研究》,《北京党史》2017年第4期。。曾长秋总结了精兵简政的历史经验,即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精简上层夯实基层、恰当安排编余人员⑥曾长秋:《晋冀鲁豫边区精兵简政的历史经验》,《党史博采》1995年第7期。。

2.关于晋冀鲁豫边区土地政策问题的研究

关于晋冀鲁豫边区土地政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减租减息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两个方面。

在减租减息运动方面,孙小霞研究了党在减租减息运动中思想动员的目的、客体、内容及方法⑦孙小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中的思想动员研究》,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徐建国分别从农民动员和农民思想变迁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前者论述了晋冀鲁豫边区在执行减租减息政策的过程中,制定的一系列动员农民的措施⑧徐建国:《关于减租减息运动中的农民动员——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例》,《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后者研究了农民在减租减息运动中思想观念的变化⑨徐建国:《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的思想变迁》,《党的文献》2008年第5期。。李永芳研究了晋冀鲁豫边区的减租减息运动开展的过程、成绩和意义三方面的内容⑩李永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花瑜探讨了晋冀鲁豫边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历史经验11花瑜:《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平原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在土地改革运动方面,张振朝、韩能跃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改革的具体政策,促进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实施12张振朝、韩能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土地改革政策研究》,《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李庆刚详细介绍了1948年初春发生在晋冀鲁豫边区的魏殿花事件,折射出当时农村基层政权和土改斗争的复杂性13李庆刚:《晋冀鲁豫边区土改中的“魏殿花事件”》,《文史精华》2008年第11期。。

3.关于晋冀鲁豫边区统一战线问题的研究

在晋冀鲁豫边区统一战线问题的研究方面,王明前论述了共产党人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同时,对不同阶级采取不同方针,积极扩大统一战线14王明前:《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研究》,《德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乔培华详细介绍了冀鲁豫区党委和冀鲁豫军区对天门会的团结、争取、改造和改编的工作15乔培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与天门会》,《历史教学》1992年第7期。。梁金保论述了我党正确的统战策略在山西的成功运用,争取阎锡山继续留在抗日阵营,继续保持和我党团结抗战局面16梁金保:《我党正确的统战策略在山西的成功实践》,《晋阳学刊》1995年第4期。。梁正研究了中国共产党以斗争求团结的战略战术促进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①梁正:《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特色》,《党的文献》2000年第1期。。曹雁行、王朝美、杨明伟研究了薄一波在山西抗战和统一战线中做出的卓越贡献②曹雁行、王朝美、杨明伟:《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殊性——兼谈薄一波在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特殊贡献》,《党的文献》2000年第6期。。

4.关于晋冀鲁豫边区党的建设研究

在晋冀鲁豫边区党的建设研究方面,陈治平研究了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河北地方党组织做出的系列重要调整措施,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③陈治平:《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地方党组织》,《河北学刊》1990年第2期。。龚邵红论述了1940年4月,黎城会议上提出的“三建”任务,对边区党政军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④龚邵红:《黎城会议与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三建工作》,《史学月刊》1998年第4期。。杨付红介绍了晋冀鲁豫边区十分重视对党员的教育,把其作为最主要最基本的工作,这一举措使得使党员素质明显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⑤杨付红:《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员教育述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

(三)晋冀鲁豫边区文化教育的研究

关于晋冀鲁豫边区的文化教育研究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全面,按其内容和类型主要分为干部教育研究、冬学运动研究、中小学教育研究、抗战文艺运动研究四个方面。

1.关于晋冀鲁豫边区的干部教育研究

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干部教育研究方面,石爱珍从干部训练班、干部学校、在职干部教育和外来干部教育三个方面总结了太行根据地干部教育的实践⑥石爱珍:《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干部教育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连德先、郝小梅主要列举了民族革命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等六个学校,分别介绍了对干部的培训情况⑦连德先、郝小梅:《抗日战争时期太行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概况》,《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1年第5期。。耿庆周研究了一二九师和冀奋豫省委创办的“军政学校”和“冀普豫省委党校”的基本情况及历史贡献⑧耿庆周:《抗日烽火中的冀南干部学校》,《党史博采》1999年第8期。。

2.关于晋冀鲁豫边区的冬学运动研究

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冬学运动研究方面,张晋全面研究了晋冀鲁豫边区冬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具体实施情况,客观评价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的效果和特色⑨张晋:《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冬学运动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万新方详细介绍了太行区冬学运动开展的背景以及课程内容,指出冬学在支援抗战、发展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和功绩⑩万新方:《抗日抗日根据地太行区的冬学运动》,《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6期。。薛慧锋、白雪枫论述了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的历史意义11薛慧锋、白雪枫:《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对农民的影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8期。。李砚君、孟荣荣系统研究了边区冬学的产生和发展、边区冬学的教育实施以及边区冬学的功效和历史地位12李砚君、孟荣荣:《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的冬学》,《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崔卓琳研究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冬学运动的创建与发展、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13崔卓琳:《太行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与民众动员》,《长治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3.关于晋冀鲁豫边区的中小学教育研究

在中学教育方面,董淑慧考察了太岳革命根据地中等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并梳理了该地区中学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14董淑慧:《太岳革命根据地中等学校教育研究(1940-1949)》,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冯海通详细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太岳解放区中学教育的概况15冯海通:《太岳解放区中学教育研究(1945-1949年)》,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韩元理对太岳中学的基本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①韩元理:《烽火岁月中的太岳中学》,《文史月刊》2004年第1期。。侯存明研究了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的办学背景、课程安排、教学特点、文体活动等,并认为三中的教育教学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②侯存明:《战争年代的冀鲁豫边区教育——以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为例》,《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1期。。

在小学教育方面,肖慧敏系统论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基础教育发展历程以及基础教育建设等内容,并指出其为现今义务教育的推广奠定了基础③肖慧敏:《山东抗日根据地基础教育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魏艾民回忆了在冀鲁豫边区温邢堌抗日小学上学的情况,并为学校连续执行重大宣传任务而自豪④魏艾民:《学生•战士•宣传员——冀鲁豫边区温邢堌抗日小学琐忆》,《政工学刊》2005年第9期。。阴克明⑤阴克明:《太岳区教育工作回忆》,《山西教育科研通讯》1982年第3期。和李子康⑥李子康:《抗日老根据地教育工作回忆片断》,《山西教育科研通讯》1982年第2期。二人分别以自已当年在边区从事教育的经历为据,对太岳区和太行区的小学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回忆。

4.关于晋冀鲁豫边区的抗战文艺运动研究

晋冀鲁豫边区的抗战文艺运动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文化宣传形式、戏剧运动和典型剧团等方面。

在文化宣传形式研究方面,李俊清介绍了武乡各级抗日政府向群众宣传抗日的形式⑦李俊清:《武乡抗日文化宣传形式初探》,《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李志宽、李东光对活跃在太行区的盲人宣传队的情况作了基本介绍⑧李志宽、李东光:《名震太行的盲人抗战宣传队》,《新文化史料》1995年第5期。。段友文对左权民歌进行了论述,肯定了它在文艺发展史上的地位⑨段友文:《人民口碑文学中的太行山抗战史——论左权抗战民歌》,《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3期。。

在戏剧运动研究方面,高雅介绍了太行革命根据地戏剧运动提出的背景和发展的全过程,分析其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⑩高雅:《太行革命根据地戏剧运动的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郭文瑞就山西抗日根据地戏剧运动发展情况以及有关问题作了回顾11郭文瑞:《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戏剧运动》,《晋阳学刊》1984年第6期。。张军介绍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曲艺工作者创作演唱的大量优秀作品12张军:《战争年代的山东曲艺》,《新文化史料》1997年第4期。。

在典型剧团的研究方面,张明元对太行山剧团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论述,包括战地服务、宣传动员,壮大队伍、艺苑争艳,浴血奋战、共度难关,坚持发展、锐意创新四个方面,再现了太行山剧团的历史13张明元:《光辉的太行山剧团——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党史博采》2002年第5期。。韩恩德对太行区闻名光明剧团的形成、发展和贡献做了简要的介绍14韩恩德:《我所了解的光明剧团》,《山西文史资料》1994年第5期。。赵路回忆了沙河县抗日联合剧团的成长过程15赵路:《忆沙河县抗日联合剧团太行山区报春花》,《大舞台》1995年第6期。。

(四)晋冀鲁豫边区的人物研究

目前史学界对晋冀鲁豫边区的人物研究,主要体现在邓小平与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上。此外,薄一波、杨秀峰、高捷成等与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也均有涉及。

1.关于邓小平与晋冀鲁豫边区研究

邓小平与晋冀鲁豫边区研究主要有邓小平与晋冀鲁豫边区的经济工作、政治工作以及贡献三个方面。

在邓小平与晋冀鲁豫边区经济工作研究方面,王永芹等研究了发展生产与对敌经济斗争、减轻农民负担与减租减息、发展根据地商业贸易、建立根据地货币体系四个方面16王永芹等:《邓小平晋冀鲁豫根据地建设思想与实践创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任敬东研究了邓小平在太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实践①任敬东:《邓小平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探析》,《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薛萍从高度重视经济战线的斗争、在生产中建立赏罚制度、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等七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关于边区经济建设的思想②薛萍:《试论邓小平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王斌详细探讨了邓小平在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实践中所提出的正确观点③王斌:《论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工作思想与实践》,《兰州学刊》2005年第6期。。曾剑指出抗战时期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主要体现在对敌经济斗争和根据地经济建设方面④曾剑:《邓小平抗战时期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在邓小平与晋冀鲁豫边区政治工作研究方面,王永芹等研究了根据地政权建设思想⑤王永芹等:《邓小平晋冀鲁豫根据地建设思想与实践创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王延奎研究了邓小平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政治工作四个方面的思想与实践⑥王延奎:《邓小平抗战时期政治工作思想与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邸乘光探究了邓小平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⑦邸乘光:《邓小平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初探》,《邓小平研究》2017年第4期。。秦晓波研究了邓小平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方面的思想和重要贡献⑧秦晓波:《邓小平关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思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在邓小平对晋冀鲁豫边区的贡献研究方面,程岩探讨了邓小平同志在民主政权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上的卓越贡献⑨程岩:《邓小平与中国抗战——再论邓小平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设》,《龙江党史》1997年第4期。。朱恩沛,潘志德介绍了邓小平在晋冀鲁豫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内容⑩朱恩沛、潘志德:《试论邓小平同志在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中的贡献》,《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吴金华介绍了邓小平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党政军工作的内容以及取得的成就11吴金华:《邓小平对建设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北京党史》2005年第5期。。

除此之外,田苏研究了邓小平重视革命武装和民主政治的根据地建设思想12田苏:《邓小平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设》,《河北学刊》1995年第6期。。王维国介绍了1942年太行山文化人座谈会的内容,强调邓小平的讲话对调整边区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13王维国:《邓小平与太行山文化人座谈会》,《党的文献》2004年第4期。。宋毅军论述了1943年初至1945年8月,邓小平领导边区军民,对敌进行了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斗争14宋毅军:《论邓小平巩固抗日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的思想与实践》,《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

2.关于其他人物与晋冀鲁豫边区研究

在薄一波与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方面,马峰论述了薄一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15马峰:《薄一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杨松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薄一波在山西与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上层统一战线16杨松:《薄一波在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历史功绩》,《支部建设》2001年第8期。。郭炳昌,张建国研究了解放战争时期,薄一波协助刘邓夺取上党、平汉战役的胜利,并在土改、生产、支前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7郭炳昌、张建国:《薄一波在晋冀鲁豫中央局》,《党史博采》2007年第9期。。卢海明,杨建中介绍了薄一波在山西战斗生活了十多年里,为山西人民的作出的巨大贡献18卢海明、杨建中:《薄一波同志在山西的光辉足迹》,《党史文汇》2008年第2期。。

在杨秀峰与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方面,南振国研究了杨秀峰初到冀南地区,和人民站在一起与鹿钟麟展开斗争的事迹19南振国:《杨秀峰冀南平原逐“鹿”记》,《党史博采》2000年第4期。以及杨秀峰作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建立廉洁政府,肃清贪污的措施和事迹20南振国:《杨秀峰与边区肃贪》,《党史博采》1996年第6期。。

在高捷成与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方面,王东升简要介绍了高捷成从走上革命道路到担任重任,最终壮烈牺牲的情况①王东升:《高捷成:谱写金融“摇篮曲”》,《中国金融家》2006年第9期。。常亮功介绍了高捷成作为冀南银行的第一任行长在抗日银行的创建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历史贡献②常亮功:《抗日银行英雄行长高捷成》,《中国金融》2005年第16期。。赵国智概述了高捷成参加革命的经历、重要贡献及在完成任务中英勇牺牲的事迹③赵国智:《烈士丰碑光照千秋——记晋冀鲁豫边区金融事业的奠基人高捷成》,《中国金融》1986年第5期。。

除此之外,郭秀翔介绍了陈赓长期战斗生活在山西,为山西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④郭秀翔:《陈赓大将在山西》,《党史文汇》2014年第6期。。陶鲁笳回忆了与李雪峰在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情况⑤陶鲁笳:《难忘太行十年——<李雪峰回忆录>(上)代序》,《党史文汇》1999年第6期。。龚大明研究了刘伯承对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贡献⑥龚大明:《抗战时期刘伯承对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贡献》,《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王淼介绍了徐向前就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期间,关心敌方被俘人员的教育和改造,特别是对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改造⑦王淼:《徐向前晋冀鲁豫军区教育改造俘虏二三事》,《协商论坛》2015年第11期。。李广,张宝军介绍了戎子和为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⑧李广、张宝军:《戎子和及边区财政工作的基本探索》,《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张昆明介绍了张克威推广科技、发展生产的事迹⑨张昆明:《红色专家张克威与晋冀鲁豫边区经济建设》,《档案天地》2013年第5期。。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一)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980年以来,晋冀鲁豫边区由于受到学界重视,在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人物等研究方面均有突破,整体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具体来说,在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中,高水平深层次的研究成果依然有限,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史料挖掘不充分。就晋冀鲁豫边区现有史料而言,经济方面的史料挖掘和整理得较为充分,相比之下,晋冀鲁豫边区政治史、文化史和社会史方面的原始资料整理较为薄弱,尚未见到专门的档案资料汇编。除此之外,相关的地方志、文史资料和口述史料也需要深入挖掘。第二,课题研究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域研究不平衡,对太行区和冀南区的研究较多,对太岳区和冀鲁豫区的研究较少;二是内容研究不平衡,对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较多,对历史人物、群众运动等的研究较少;三是时段研究不平衡,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研究较多,对解放战争时期的研究较少。第三,研究方法不够丰富。在以往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们多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他研究方法比较少见。第四,理论分析不够深入。通过对以往晋冀鲁豫边区研究情况的整理,发现介绍性和史实叙述性的文章居多,缺乏对晋冀鲁豫边区进行理论分析后形成后的独立性、综合性的专门著作。第五,研究视角不够开阔。一是学术界研究大多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而没有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学者大多注重对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制定的政策方面的研究,缺乏对社会底层群体和各阶层在晋冀鲁豫各类社会活动中作用的探讨。二是目光仅局限在国内,忽略了晋冀鲁豫边区研究中的国际因素。基于以上问题,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再接再厉。

(二)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40年来的晋冀鲁豫边区研究已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为了使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我们必须正视和弥补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尽可能地去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案。因此,关于进一步推进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工作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重视对晋冀鲁豫边区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加强学术史梳理。史料的搜集方面,应注重对晋冀鲁豫四省各级档案部门所藏文献的收集,如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级档案馆,以及晋中、临汾、长治、邢台、邯郸、聊城、濮阳等地市级档案馆的档案文献;另外,地方志、文史资料、回忆录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晋城市志》、《聊城文史资料》、《河北革命回忆录》等在研究中的作用不能被低估或忽视。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类史料,做好整理工作,形成更多的晋冀鲁豫边区学术史梳理资料。

第二,拓展晋冀鲁豫边区研究的选题,平衡研究课题。四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也具有明显的研究倾向。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打破研究“热点”集中的现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目前研究相对较少的领域来,如地域研究中的太岳区和冀鲁豫区;内容研究中的历史人物和群众运动;时段研究中的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

第三,创新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方法,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历史研究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经常只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很难有突破。在以往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中也是如此。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丰富研究方法,比如,晋冀鲁豫边区经济史可以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政治史可以借鉴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教育史可以借鉴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此外,还可以使用到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第四,深化对晋冀鲁豫边区的理论分析,形成综合性研究成果。在目前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中,出现较多的著作和论文基本上都是在叙述历史事实,真正能够对历史事实全面掌握并且进行议论分析的研究成果十分罕见。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分析水平,形成对晋冀鲁豫边区进行全面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成果。

第五,开阔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视角,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学术界对晋冀鲁豫边区研究大多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而且目光多是局限在国内。但是,晋冀鲁豫边区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社会底层群体和各阶层在晋冀鲁豫各类社会活动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关注上层领导干部主张和政策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基层干部的工作情况以及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状况。此外,不可忽略了晋冀鲁豫边区研究中的国际因素。将以上视角结合起来全面考察,有助于准确揭示这一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的真实面貌。

第六,拓宽研究视野,凸显晋冀鲁豫边区的特点和特色。和其他边区相比,晋冀鲁豫边区有其固有的优越性和特殊性。对于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要拓宽研究视野,注重和其他边区的比较研究,突出晋冀鲁豫边区在中国抗战中发挥过的独特作用以及在晋冀鲁豫边区建设中所取得的独特经验,形成与陕甘宁、晋察冀、鄂豫皖、湘赣等边区研究的对话和互动。

猜你喜欢

边区根据地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建立自己的写作根据地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窗台上的妈妈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抗日英雄万全策
抗日英烈马威龙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