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语言传播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精神研究

2020-12-12

关键词:书法艺术线条书法

杨 文

(浙江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 言

中国书法的发展在当下面临着广阔的空间和严峻的挑战,书法作为语言传播的载体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狭窄空间而呈现出分布广、交流多、互动强、扩散大等诸多特质,特别是书法语言融入大众传播的领域后导致了公众对书法作为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下降,于是公众对书法语言的审美取向萌生了很多“误区”,例如书法创作风格中的偏执性、恣肆性、狭隘性等,这种误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书法语言传播的质量,滋生了一大批良莠不齐的书法作品,更为严重的是在某些专业院校这种狭隘、偏执的创作邪风还在漫延、传播,它大大地削弱了书法语言传播的传统文化地位。所以说,书法语言作为大众传播的手段,其文化传承性、联动性、艺术性和规范性是必须坚持的,这个是“本”。如果说本源的问题弄清了,我们接下来再谈书法文化精神的问题,就有了依据和正确的导向。从古至今,长期的书法发展史印证了一个道理:独具魅力的书法语言的审美取向是书法文化精神的动力和源泉。

二、书法语言传播的本质

书法语言到底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书法界长期争论不休,有人误以为书法的语言是“线条”,这种观念逐渐在影响着大众并且开始被一些人接受。我们稍微梳理一下,不难看出“线条论”的本质是将书法的语言表面化和简单化。按照这种思路来进行书法创作,必然导致创作趋向平面化和简单化。书法语言究其本质,是以笔墨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书写内容为主题而形成的艺术语言——“点画论”。[1]书法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笔墨线条是书法的基本形式。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无论是笔墨的长短、粗细、轻重还是大小、方圆、曲直等一系列的变化,创作者都要根据这些变化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凸显作品的格调和情趣,体现作品宣扬的时代风尚。著名书法理论家金开诚教授认为,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形艺术,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代表性艺术。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书法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文化元素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力息息相关。经过了三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书法从远古的线条逐渐演变为注重线条内部变化和自身原生态的“点画”,这些“点画”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艺术符号体系,显现出抽象性、交流性和传承性的本色。正是源于书法语言的抽象性,才使之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而穿越时空,在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中千古流传的佳作才让人回味无穷。同时,书法语言通过笔墨线条去传递“心画”,使大众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去接受作品传达的艺术信息,从而获得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大家经常说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等,这些都是书法语言在书法史上传为佳话的体现。究其传承性来说,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相应一种书风就应该结合时代审美进行创新和打造,譬如王羲之的《十七帖》中就有章草“点画”的形态,其“点画”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提按和使转上。书法语言就是在传承当中才有了足够的包容性,体现着时代的审美取向和大众的审美需求。所以说,只有回到“点画论”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书法语言的发展脉搏,避免简单地模仿和粗制滥写。

三、书法语言传播的审美取向

1.书法语言传播的形式。艺术性是衡量书法艺术创作价值的唯一标准,由于大众需求层次不同,书法作品的消费群体就很驳杂。书法艺术作品在除了获得财富积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审美需求[2]。溯本求源,真正的书法艺术创作应是严肃而不是迎合大众的,应在以艺术性为书法语言传播的创作原则的前提下引导和矫正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所以,市场机制是有双向性的,对于当下书法艺术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的书法语言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归纳下来一共有以下几种:市场传播、展览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网络传播。这五种方式都具备了传递信息的功能,同时又反作用于创作自身。就市场传播来讲,艺术作品的产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艺术商品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市场体系中,市场与主体之间具有互动性,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欣赏、传播、保值、增值的作用。但当前的书法艺术创作市场很容易产生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出现了一些为了迎合消费者口味而追求低俗、平庸的作品,这些低俗的作品充斥在市场中,书法艺术审美导向陷入误区,这是让人感到非常痛心的事情。不管是市场传播还是人际传播,书法语言都不能背弃坚持文化传承性、联动性、艺术性和规范性的原则,不能面对市场的诱惑而迷失方向,这是必须坚持的根本[3]。

2.书法语言传播的审美取向。有人说,“书法在中国已经不是为了视觉享受的艺术,书法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命美学”。纵观书法史,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生阶段、地点都有着不同的情怀表达所形成的不同风格图式,我们把这些创作的作品纵向连接,将会显示书法艺术本体创作历史或人生个体生命历程的文脉。究其表现来说,其一是书法语言传播的意境美。在书法的创作过程中,追求“神采”就是指书法的意境美。书法作品是由线条和结构组成的一个整体,美的线条和缜密的结构构成了美的境界,譬如在宋代,书法大家讲求笔墨的形态,擅长用侧峰来传达生动的气韵和个人的审美取向,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愫。唐代张怀瑾在《评书药石论》中主张“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这里提到的“神采”的内涵是指书法的意境美,其内容侧重的是书法创作者的风格和精神追求。在“神采”的基点上,讲求“韵味”便是书法作品精神格调的升华。最典型的如“晋人尚韵”的说法,是指王羲之的书法以个性为基础崇尚神采的个性。其二是书法语言传播的形式美。从书法语言艺术与形式美的关系看,书法美的本质就是通过线条、笔墨等形式来再现形式美意识。形式美意识不是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而是个人在长期的实践创作中对事物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和艺术加工,最终在审美经验升华的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具体来说,书法创作者要考虑用两个手段来传递形式美:一个是笔墨纸的物质手段,另外一个是技法手段。书法创作者凭借娴熟的技法来传达作品的形式美。从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用笔、结体、布局等形式美因素是书法创作刻意侧重的方面。从古代书法字体演变的发展看,从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的渐进历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字体的象形性和对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摹拟的痕迹日益减损,而在甲骨文书法中就日渐滋生的对美的事物的形式规律的把握却逐渐成熟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书法家形式美的独特创新,这是书法语言与时俱进的表征。其三是书法语言传播的线条美:线条是书法语言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语言赖以延续生存的重要媒介,也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的媒介。譬如汉隶就追求解放的线条,这种创作风格对于我们研究线条美有深远的影响。线条是书法作品的基本元素,受众从线条的曲直、轻重、粗细、长短等变化中可以感知意境的韵味和创作者内心的情感,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康有为在 《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在这里, “筋”“骨”“血”“肉”这四个字,都是论述书法线条的[4]。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生命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由此可见,线条对于书法语言的表达和渲染非常重要。

书法语言传播的审美取向决定了艺术高度的界定,在意韵和恣肆之间、在形式和摹拟之中、在规范和随意之间,自古至今的文化传承给予了书法语言传播丰厚的营养,在时代的变化中历经风雨但并不改规范、创新和传承的本色,书法语言传播的审美取向博发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四、书法语言传播的文化精神

2004年中国书协提出《中国书法发展纲要》,说明了中国书法发展战略思考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当下中国书法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书法语言传播的文化精神发展,应该纳入到议程当中。南京大学教授张捷在《书法文化链与“大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大书法文化”的概念,即书法文化要充分利用书法的文化联动性以及相应的“书法文化链”,发展涉及社会经济多个层面的书法文化[5]。基于此,书法语言传播的文化精神随之处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自从有了文字,书法就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字的发展中,“六书”便是见证:在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构字法的背后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书法伴随着文字的产生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致使书法艺术至今始终保存着本土的中国气象。因此,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具体来说,书法语言传播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哲学思想的精髓是“和谐、兼容并蓄”,主张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汲取多方长处,最终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无论是主张阳刚之美还是阴柔的风骨,受众都可以感受到儒家、道家思想对书法家理想追求的影响。与此同时,书法艺术中注重对虚实、空白的布局,强调在无墨处点缀布局,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颜真卿《刘中使帖》、宋克草书《杜甫壮游诗》、董其昌草书《琵琶行》、怀素《自叙帖》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在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笔者感知了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感悟到书法语言传播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精神气脉。

2. 人文的精神和理性的体现。学者肖燕翼就很注重书法的“神采”,他认为书法的形态和神采以浅和深、表和里的层次构成了书法的艺术内涵[6]。 因此,书法是一种健康的生命形态,神、气、骨、肉、血是书法的五大构成元素,它们相互依存,寓情于书,以此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抒发书法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在追求精神境界的同时,书法创作者遵循一定的“法”,书法被提升到由“技进乎道”的形而上精神层面,书法被倾入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书法经久不衰的魅力也在于此。

3.文人书法色彩影响深远。在中国书法发展的传承中,文人墨客对书法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陕西师大的李继凯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现代作家群都与书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笔者2005年至2013年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敦煌书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大量的敦煌遗书、经书和手抄本等都是由具有一定身份的文人和抄写经书的书法技师完成的[7]。在古今中外文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书法创作者继承了文人精于书法的古老传统习惯。

一些书法大家在书法收藏、书法创作等方面,都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对后世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书法艺术也对当下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审美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传统的美学思想和个性融合为一体,传承久远。纵观历史,书法语言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传统的美学思想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直是中国书法精神的内核。在诸多思想的影响下,书法艺术需要在历史的传承中兼具儒家的中和、道家的自然意境等思想特质,致使中国书法具备了海纳百川的包涵性。而诸多思想又通过书法这一形式,相互渗透、融汇统一、表现出书法文化特有的美学精神(1)冼剑民《“书法新文化”观与书法艺术的当代性思考》(见《书法研究》1986第二期“古代书法与美学思想”)。。在书法的漫长发展中,不管是资深名家还是无名小辈,传统的美学思想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扎下了根,他们吸取精髓加以创新,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用充满个性的书法语言诉说着历史。

五、结 语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语言的传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法艺术是用讲求笔墨的语言书写出有意境美的造型艺术,凭借线条抒发内心的精神追求。为此,结合书法语言传播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精神,结合当下书法语言传播的特质,笔者认为应该倡导书法新文化的运动,即以书法的审美价值取向文化为核心,以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为主旨,以汉字文化为传播载体,以生态美学为内在契合,以提升文化精神为创新的突破口。书以载道,让同行们一起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在传承和创新中提升书法语言传播的质量。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线条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线条之美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欣赏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