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KiVa理论浅析校园欺凌

2020-12-11李肖

法制与社会 2020年35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旁观者

摘 要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研究者往往忽视旁观者群体,而通过KiVa理论可以揭示校园欺凌事件中的“重要群体”——旁观者,挖掘其所扮演的重要的作用,找到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不断攀升的原因,并提出有效措施,为目前国内校园暴力的研究作充分的补充,并对青少年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现实的指导。

关键词 Kiva理论 校园欺凌 旁观者

作者简介:李肖,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2.059

一、引言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不断攀升,通过收集各地校园欺凌的新闻,可以发现施暴一方对暴力行为缺乏认知,不知实施暴力为犯法而放纵,而被施暴一方缺乏求助观念,对此选择隐忍,双方对暴力的简单认知而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而青少年群体模仿性极强,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更是加剧了校园暴力的发生,同时暴力行为的程度也越发严重,更突出的表现为规模大、程度深、范围广等特点。本文希望通过用kiVa理论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分析,探讨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群体在其中扮演的作用,并对青少年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现实的指导。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Kiva理论

KiVa(缩写Kiusaamista Vastaan意思是“反对欺凌”)是由芬兰教育部提出的反欺凌计划[1]。KiVa试图改变同伴旁观者的反应以至于他们不是加入嘲笑受害者或只是被动地观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是积极地帮助受害者(Salmivalli et al. 1996) 。从KiVa的观点来看, 暴力不仅仅发生在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也是一个施暴者从同伴中获得社会地位和奖励,旁观者目睹欺凌的群体现象。(Salmivalli,K?rn?,and Poskiparta 2010b)。

(二)校园欺凌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校园欺凌的不同概括,本文认为校园欺凌主要是指发生在校园之内或学校周边的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出于主观恶意性的、持续性的伤害行为,且这种伤害行为会对被欺凌者的身体上和心理上造成极大的伤害。校园欺凌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集中发生在学生群体之间;(2)欺凌形式具有多样性,可具体分为肢体欺凌、语言欺凌、社交孤立等形式;(3)群体性,欺凌事件有多人参与,表现为一群人(大群体)对一个或者两个人(小群体)的欺凌。

(三)旁观者

宋慧雁等学者综合已有研究中对旁观者的界定后指出,旁观者是指某起事件的知情者、目睹者及干预者。本文认为旁观者是指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处于旁观者地位,对被欺凌者未采取任何救助措施甚至于加入欺凌行列,主要表现为肢体语言或者语言的攻击(此处的肢体语言多指眼神或者用手指指点点),旁观者的态度对欺凌事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旁观者在面对欺凌事件发生时可能会采取以下几种态度:(1)冷眼旁观;(2)告诉老师采取行动;(3)加入欺凌行列。

三、用KiVa理论分析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

KiVa主要是试图改变旁观者的态度或反应以至于他们不是加入欺凌的队伍。结合KiVa理论,本文认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风气对旁观者的影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目前国内大多数人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态度,这种沉默文化的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从小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是“与你无关的事不要管”,这就使青少年养成了一种旁观者的态度,他们打的再厉害也跟我没关系。也正是这种沉默文化的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更多的人成为旁观者,对欺凌事件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二)校园教育未能发挥对旁观者的正面作用

目前国内的学校教育多重文化课而轻德育美育,心理、法律方面的课程往往被很多教师占用,变成了文化课,使学生失去了最佳的学校教育机会。除此之外,对于校园欺凌的教育多是以教导欺凌者为主,告诉青少年欺凌别人是不对的,但没有教育青少年在目睹欺凌事件时应该怎么做,而忽视了对旁观者的教育。因此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欺凌认识不清,而使学生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时无动于衷甚至加入欺凌行列。正如《悲伤逆流成河》中的女主人公易遥说:“我不知道谁是杀死顾森湘的凶手,但我知道谁是杀死我的凶手!”这就说明了旁观者也是间接欺凌者。

(三)同辈群体对旁观者的影响

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其行为对青少年的行为影响巨大。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青少年的模仿行为在此阶段也是极其强烈的。在本文的研究中,同辈群体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出现更多的欺凌者。青少年阶段由于心智能力发育的不成熟,会导致旁观者看见校园欺凌会感觉这是一个“很酷”行为,进而模仿,成为欺凌者。

第二,旁观者更加冷漠。“旁观者效应”会让多数人处于沉默,冷眼见证欺凌事件的发展[2],甚至于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即使旁观者有愿意为受欺凌者出手相助,但考虑到周围人的看法而打消此念头。

(四)旁观者的恐惧害怕心理

当旁观者目睹这一切的时候会有害怕之感,而这种胆怯害怕心理也会阻止他们去行道德之事,不敢对受欺凌者出手相助,从而导致旁观者采取冷漠的态度对此避而远之。这种不作为的态度也会使旁观者感到愧疚和羞恥,甚至是和受害者同样的无力,最终导致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缺失。

(五)助人行为经验的缺失对旁观者的影响

导致旁观者采取冷漠态度的又一重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助人行为经验的缺失。校园欺凌大多发生在初高中阶段,这时的青少年接触社会的经验较少,没有过多的助人行为经验,当面对欺凌时,他们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帮助受欺凌者,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产生和受害者一样的无力感[3]。

四、可行性措施

结合KiVa理论,试图改变旁观者的态度而减少校园欺凌,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旁观者环境

社会风气良好可以引导青少年的发展。人们是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周围人的行为与态度对青少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旁观者也会变得更加有同理心,去感知被欺凌者的痛苦而不再是采取冷漠的态度对此置之不理。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控暴力文化的传播,净化旁观者环境,引导旁观者采取积极态度来应对欺凌事件的发生[4]。

(二)改变旁观者对欺凌事件的态度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改变旁观者对欺凌事件的态度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基础的德智课需要重视对欺凌者和旁观者的双重教育。学校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告诉学生在面对欺凌事件时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如果保持冷漠态度,很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受欺凌者。家长也要鼓励孩子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人,面对欺凌在学会保护自我的同时及时挺身而出。

(三)提升旁观者干预欺凌事件的能力

无力感通常会导致旁观者对欺凌事件采取冷漠的态度。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旁观者干预欺凌事件的能力:第一,提升旁观者的自我效能感,即旁观者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阻止或干预欺凌行为主观上的判断和推测。这就需要学校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自信心和应激反应能力的训练,提升旁观者的自我效能感。第二,通过角色互换提升旁观者的共情能力。旁观者假如能切身体会到受欺凌者的态度,就会改变旁观者冷漠的态度。学校可以增加角色体验或者角色互换活动,让每个人都体会到受欺凌者的感受和痛苦,这样就会提高旁观者的共情能力,从而使旁观者再次看到欺凌事件时不会再采取冷漠的态度。第三,教导旁观者在遭遇欺凌事件时采取什么样的介入方法。旁观者在面对欺凌事件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直接面对欺凌者,要求欺凌者停止欺凌;(2)向老师报告欺凌情况,请求老师的支援;(3)出手相助受欺凌者(非对抗性的帮助受害者,如和被排斥孤立的同学一起玩)。

(四)建立旁观者干预欺凌事件的奖惩制度

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以改变旁观者的态度。对于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和欺凌帮助者要加大处罚力度,绝不姑息,可采取口头警告、档案记录及劝退等措施。同时也要建立明确的奖励和保护制度,鼓励家长和老师表彰积极的旁观行为,对于积极采取干预措施的旁观者进行口头或书面奖励,颁发奖状、增加学分等。有研究发现,旁观者不敢采取措施很大原因是因为害怕报复,这就说明要建立明确的保护制度,消除旁观者的这种心理,增加對旁观者的保护,使他们在目睹欺凌事件时能够积极干预。

五、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解决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不仅要干预欺凌者,更要从旁观者的角度采取干预措施。对此,本文有以下观点:

第一,改变旁观者的态度会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旁观者的态度对欺凌事件至关重要,如果每个旁观者都能成为积极的干预者,这就会拯救更多受欺凌者,旁观者的力量总是大于欺凌者,只要旁观者团结起来,就会起到威慑欺凌者的作用,从而使他们不敢施暴。

第二,改变旁观者的态度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是学生相信的权威力量,其对欺凌行为的态度和反应都对会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学校忽视旁观者的报告,没有采取合适的措施,不仅会减少旁观者主动报告欺凌的行为,对欺凌行为产生无助和绝望感,也影响旁观者学生对受欺凌者的关注和同情[5]。家长对孩子态度也可以改变旁观者的态度,教育孩子面对暴力时要采取正确方法:告知老师或家长,当发现孩子成为积极干预的旁观者时要给予鼓励,而不是告诫他们“远离是非”。

第三,改变校园欺凌现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校园欺凌事件频发,虽然社会各界对此关注很高,也提出了许多对策和建议,但是想要完全实现无校园欺凌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这需要我们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化丹青.芬兰KiVa反欺凌项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鲁东大学,2019.

[2] 王枭,陈云奔.旁观者对校园欺凌影响及其纠偏策略——基于群体理论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9(03):44-48.

[3] 刘静.校园欺凌现象中旁观者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4] 金绪泽,刘慧仿.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角色差异及其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 (03):151- 156.

[5] 张荣荣,董莉.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作用机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07(02):118-128.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旁观者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旁观者,未必清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
说局
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