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的疾病书写与隐喻
——以历代孙思邈救龙故事为中心

2020-12-11宋百惠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孙思邈龙王疾病

宋百惠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由来已久。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萌芽,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龙形象是1994年在查海遗址聚落中心挖掘发现的一条石堆塑龙,距今七八千年,已经具备龙的基本形体特征。197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一条蚌壳堆塑龙,距今约六千年,被称为“华夏第一龙”。龙的形象也出现在一系列古籍当中,《诗经》《楚辞》中都有龙的身影,《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有孔甲驯龙的故事,《庄子·天运》中孔子曾把老子称作龙。由于后世统治者常以龙来自我标榜,所以龙的地位被不断抬高,龙的形象也一步步完善定型。

《管子·水地篇》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1](237)人们赋予了龙以万灵之长的身份,它们往往能上天入地,变化莫测,显然是神的形象。然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龙的形象却不全都那么高大,它们像人一样也会生病,而且对于自己的疾病往往无能为力,需要借助凡人的救治。如《列仙传》有马师皇为龙救治的故事,《搜神记》卷二十有孙登为龙治病的故事,《传奇》中崔炜的故事等等,在这些人类为龙治病的故事中,最成系统且被后世不断书写的,要数孙思邈救龙的故事。本文即以此为中心,对龙的疾病书写做详细研究。

一、病龙与医者孙思邈形象的衍变

孙思邈救治龙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在此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早已有关于人救治龙的故事,它们是后来孙思邈故事的先导,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其中的病龙形象和医者的形象。

西汉刘向《列仙传》中有马师皇为龙治病的故事,现录如下:

“马师皇者,黄帝时马医也。知马形生死之诊,治之辄愈。后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皇曰:“此龙有病,知我能治。”乃缄其唇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后愈。后数数有疾龙出其波,告而求治之。 一旦,龙负皇而去。 ”[2](1)

这里的龙以本来面目出现,虽然有神力,但是其身上的兽性是非常鲜明的。病龙主动向马师皇求救,一龙痊愈随后其他病龙也同样按图索骥,龙的族群性特征明显。此外,龙在被治愈后知恩图报,背负马师皇成仙而去。

由此我们可见,在中国本土的龙神崇拜中,龙是以兽形存在的,随着佛教中龙的形象传入中国,龙渐渐以人的外形出现,它们身上的人性以及神性特征得到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它们往往会幻化出人形,与人进行对话与交往,具有人的知恩图报的品格;兴云布雨 、司水理水的职能进一步明确。

东晋干宝《搜神记》中的龙因为“背生大疽”,所以降下的水腥秽,闻知孙登能救治,变为一老翁主动求治,最后凿穿一井报答孙登。唐代裴铏《传奇·崔炜》中,一条形为蛇的龙,唇吻有疣,崔炜用艾灸为其救治。这个故事中的龙虽然没有变人形吐人言,但是它能够与人进行充分互动往来,在崔炜不愿接受龙馈赠的宝珠后,龙便把他送入了南越王赵陀墓中。

孙思邈是唐代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酉阳杂俎》首次载录了孙思邈救治蛇的故事,现录如下:

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凡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久,匪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公辞曰:“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孙谓曰:“我知昆明龙宫有仙方三十首,尔传与予,予将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吝。”有顷,捧方而至。孙曰:“尔第还,无虑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孙复著千金方三十卷,每卷入一方。[3](12)

这个故事后来延续至《宣室志·孙思邈》《仙传拾遗·孙思邈》中,《宣室志·任顼救龙》中也有情节大致相似的故事,只不过主人公变为了任顼。另外在《神仙感遇传·释玄照》中,有三龙因擅自行雨受到惩罚,而寻求孙思邈救助的故事。这些是孙思邈与龙产生联系的最初故事,基本故事框架是,孙思邈救了龙,龙以仙方作为回报。这可能源于《千金翼方·辟谷·服水》中的一段话:“武德中,龙赍此一卷《服水经》授余,乃披玩不舍昼夜。其书多有蠹坏,文字颇致残缺,因暇隙寻其义理,集成一篇。 ”[4](99)大意是,龙赠给我一卷《服水经》,我反复披玩,书和文字都有些残缺,但究其义理,写作了《千金翼方》中的《服水》这篇文字。这里的“龙”究竟是机构名,还是人名,乃至神话中的龙,都不明确,加之“服水”与“龙王司水”的自然联想,此中的“龙”很容易被附会为神话中的龙。

在此时产生的这些故事中,龙并不是因为生病而向孙思邈求救,而是因为受到了他人的加害或无法摆脱的惩罚,而且孙思邈是通过要挟的方式得到的仙方,即“我知昆明龙宫有仙方三十首,尔传与予,予将救汝”[3](12),他的形象并不正面,甚至颇有些低劣。

这种情况在南唐沈汾的《续仙传》中得到了改观。故事情节变为:孙思邈偶然救了一条小青蛇,后来青蛇变为一白衣少年,邀请他进入泾阳水府,主动赠其药方。《续仙传》的这一情节模式在元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明代《列仙全传》、清代《尚友录》中得到了承袭。《宝文堂书目》著录了宋元话本名目《孙真人》,具体内容已经不可观,但应该不会有太大差异。这个故事改变了孙思邈强索药方的情节,改为龙王因为感恩主动赠与。且孙思邈坚辞不受轻绡珠金,说“道者不以此为意耶,何以相报?”[5](199)孙思邈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在这里龙的形象有龙蛇合流并称倾向,因为其居住之所文中明确称之为“龙宫”,但形为青蛇。龙在幻化为人形时是少年,仆马甚盛,风度翩翩。龙的疾病主要是外伤,“已伤血出,思邈求其人,脱衣赎而救之,以药封裹,放于草间”[5](199),月余之后,就恢复正常。

此后该故事仍然在继承中变化着,至明代杂剧《孙真人南极登仙会》,龙与孙思邈的形象已经非常生动而丰满。龙的身份是东海龙神,它“奉上帝敕令,管领着江河淮济,溪洞潭渊,兴云布雨,降福消灾,济度众生”[6](420),但因为怒气郁积,而染上了恶疾。 在他主动前往太白山寻找孙思邈时,化作了一“秀士”,向孙思邈作揖,“低腰曲脊躬身立”[6](423);他痊愈后邀请孙思邈至龙宫宴饮,上演了百戏为宴会助乐,并赠送仙方一部;在孙思邈登仙界时,龙王早早率水卒前去庆贺。从这些刻画当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里的龙身上具有了很多人性的色彩,尤其懂得儒家礼数。此龙王俨然是一个人间的君王形象,他按照儒家的一套伦理规范行事,礼贤下士,宽厚仁慈。同时作为神,他身上必然还有着上天入地,驱雷策电等神性特征。孙思邈“善晓阴阳,精勤医道,手到病除,有起死回生之功,扶危救难之德,更能修仙持道”[6](413),曾被皇帝请到宫中“参玄问道,讲究仙宗”,但谢绝了一切封赏重回到太白山。可以说,《孙真人南极登仙会》中的孙思邈是一个颇有修为的、坚定的道教徒,最终因阴德广布,阳德多施,得到成仙善果。

清代花部戏《药王卷》(又名《药王成圣》)也是演孙思邈与龙的故事。因为是花部戏的缘故,所以语言上较之《孙真人南极登仙会》通俗很多,情节上的细腻程度也稍显逊色。《药王卷》里的龙是罢河龙王,因为误食了水中的漂浮物,所以“喉中长下顽疮”[7](459),他听说了孙思邈医术高超,所以变成了一白面书生,“短在中途请先生撩疾”,且显出本相才得先生撩疾。为配合受众的审美,这里的龙王多了许多市井气息,不仅语言生活化,行动上也少修饰与顾忌,如身为龙王却“短”在孙思邈回家的途中啼哭,只为吸引他的注意。在这里没有变化的是龙王的知恩图报,以及同样赠送给孙思邈海外仙方一部。孙思邈在《药王卷》中仍然是颇有修为的道士形象,虽然进入皇宫医治好了娘娘的病,但不恋尘凡,最终成仙。祁剧、衡阳湘剧、荆河剧、巴陵戏及汉戏、徽剧、川剧等多个剧种现在仍有此剧目。

二、龙的疾病隐喻

疾病本身是医学领域的问题,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疾病常会获得超越生理层面的隐性意义,正如苏珊·桑塔格认为的,疾病被道德化或政治化,使疾病不再是疾病本身,而是成为了一把衡量人的类别属性的尺子,这尺子因背后的国民性理念而即刻升华成为一种政治、道德的审判。疾病作为一种隐喻的存在常常能够折射出个人与社会、文化等多重层面的问题与现象。龙作为一种神或神兽,按照正常逻辑来说,是不应该生病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却出现了疾病书写。龙的疾病有背疽、外伤、喉疾、怒气郁结成的恶疾等,所以龙的这些疾病,不单纯是生理方面的表象,更载负着一定的象征意义。总的来说,龙生病并向人类求治,背后隐含的是其神性的弱化和神的人性化。再进一步来说,龙的疾病的成功治愈,凸显了孙思邈医术的高超,为《千金方》增添了神秘色彩。

龙的疾病隐喻着神的人格化。背疽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致死性。背疽的致病原因有多重,但据史料记载,背疽发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气有郁结、急火攻心。如范增怒于项羽的昏聩,在离开项羽去往彭城的路上因背疽发作而死;宋代抗金名将宗泽不满宋高宗与秦桧不愿收复故土的决定,最终背疽毒发而死,《搜神记》卷二十中的龙所生的病就是背疽。如果说这里将龙生病的原因归于怒气郁结有牵强附会之嫌,那么在《孙真人南极登仙会》中,孙思邈给龙王诊治时得出的病因就是“因怒而成,非时医而可救”[6](424)。神发怒并因此致疾,龙神在这里失去了神的平静安详的光环,使我们看到神也有烦恼,龙王具有了凡人的喜怒哀乐。此外,《孙真人南极登仙会》中的龙王颇有儒家理想下的君王影子,神身上的人格特征越来越明显。

龙的疾病隐喻着神性的弱化。在《宣室志》中,凡人能擒住并轻而易举杀害龙,尽管龙最终被孙思邈救下了,但仍然受了外伤,龙的神性特征荡然无存。《传奇·崔炜》中的龙生的病是“唇吻有疣”[8](92),《药王卷》中的龙王的疾病是“喉中长下顽疮”,这类病可通称为喉疾。喉咙不仅是进食、呼吸的通道,更是发声的重要器官,喉有疾,则可视为“失声”。此“失声”不仅是生理性的,更可看作是龙的神性话语的“失声”,即神不能通过施展神通法术来保护自己、救治自己,神的疾病需要人的救治。长期以来,神是高于人的一种存在,自古以来的情节模式都是神帮助人脱离困境,而在这里,龙王生疾并不是向同类的神求救,反而寻求人类的帮助,神与人的地位差异缩小了,甚至有所反转,有人高于神的倾向。

龙的疾病隐喻着孙思邈医术的高超。在这些疾病书写中,龙往往深为病所困,罢河龙王谓己“行坐不安”,东海龙王谓己病“千方治之不痊”。龙身为神,却对孙思邈的医术早有耳闻,并亲自前去拜访。孙思邈经过把脉马上识出了对方不是凡人,并准确诊断出病因,“你可敢因怒气损胃伤脾,右手上寸部脉虽微,左手上关部稍实……你空将妙药服千里,不能教病症一丝回。这正是不向根源治,浑如水灌石”[6](424)。孙思邈对症下药,龙王的病症即刻手到病除,这一系列情节无疑给本就医术高明的孙思邈更添传奇色彩。其所著之书《千金方》是龙王所赠,《千金方》被镀上了一层“神书”的外衣,故事中的孙思邈最终因功德圆满也登仙而去。

三、结语

龙常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的龙信仰起源早,延续的时间久,至今中国人仍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不断地赋予各个时代的文化。秦汉时期,帝王自命为龙的化身,皇家器具常以龙命名,龙与帝王的关系紧密起来。随着魏晋时期佛教的盛行,佛教中的龙形象影响着中国龙,龙开始出现人形,具有人的品格,善恶兼备。在逐渐定型的龙形象中,龙被同时赋予了神格与人格,生活在水中龙宫并管理湖泊海洋、掌管人间降水。

龙的疾病书写反映了民间对于龙的认知观念。民间常流传着众多关于龙的故事传说,唐代《传奇·萧旷》中,萧旷向龙女织绡娘子求证了很多关于龙的传言,从中可窥见当时民间对于龙的崇信。以孙思邈救龙故事为中心的龙的疾病书写,展示了龙身上的类似人类的弱点和儒家的行事风格,此即龙的人格化。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与人格化同时展现的,是龙的神格化,在成熟的救龙故事中,龙完全摒弃了兽性和恶,龙是善的神。

龙的疾病书写丰富了龙的文学形象。早期中国人对于龙有详细的分类,《广雅·释鱼》说:“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 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9](370)又说,龙“雄有角,雌无角,龙子一角者蛟,两角者虬,无角者螭也”[9](370),这是据外形特征的分类。 在善恶品性方面,关于恶龙的刻画也不少。在龙的疾病描写中,龙王以病龙的形象出现,疾病不仅影响了它的健康,也影响了神力的发挥,病龙降下的水常是腥秽的。这些独特的龙形象,无疑是对龙文学的丰富。

总之,龙的疾病书写是龙文学当中独特的存在,其中龙和人的形象的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龙的疾病隐喻着人们对龙的认知与对人神关系的思考。龙的疾病书写所蕴含的民俗学意义,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孙思邈龙王疾病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龙王的孩子
龙王庙里的龙
格子龙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