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发展趋同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
——以河南省为例

2020-12-11卢爽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小镇特色

卢爽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过去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特色小镇”模式的提出重在引导灵活多样的发展模式,强调“因地制宜”,重视资源集约,在当前的区域竞争中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2017年以来,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共计276个,其中河南省入选15个。

一、河南“全国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

(一)以生态农业为发展主线

在河南省15个全国特色小镇中,有著名的怀山药主产区赵堡镇和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太平镇,还有以特色农业著称的邓城镇以及有丰富湿地资源的恼里镇,以原生态为主的石板岩镇等。大部分小镇依托自身生态优势,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焦作市温县赵堡镇是“四大怀药”原产地,位于焦作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中线,小镇借助黄河湿地资源和南水北调河渠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了以高效林业为特色的生态廊道体系,再结合“太极拳发源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引入中铁建投资集团、河南省太极道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资本建设了一批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的重点项目,如太极文化生态园、IDG资本的“印象·太极”、现代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等项目。这些项目提升了小镇“四大怀药”的品牌价值,也展现出太极发源地的特色。

(二)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核心推动力

这类特色小镇利用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结合当地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向社会传播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资源进行有效而不过度的开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把握机遇,融入到全产业链发展中去,积极创新,开创了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

从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来看,大部分小镇均能依托原有的人文资源或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多元化发展,在历史人文资源方面开发比较成功的是神垕镇、石佛寺镇、朝阳镇、岳村镇等[1](54)。 例如濮阳市华龙区岳村镇,该镇东北庄的杂技起源于春秋,兴盛于明清,2008年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镇以杂技文化为核心建设了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不仅保护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也实现了文化产业与休闲度假的有机结合,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三)生态农业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创新

河南省“全国特色小镇”在推进人文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的进程中还注意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做到了多元化、多产业协同创新,形成一个又一个多要素聚合的升级创新平台,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典范。

例如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依据本地资源禀赋,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挖掘特色产业。一是发展提升传统产业。每年流转土地近3万亩,规模种植烟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不断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连片种植烟叶近万亩、中药材1.8万亩,成为全国高香气烟叶开发基地和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二是扶持发展特色养殖业。通过为农户印发上千册养殖科普资料、邀请专家指导,提升了农户的科学养殖水平,建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生态羊繁育基地,实现了年中转贩运山羊200万只以上,年山羊存栏量3万-5万只,每年出栏生态羊6万只以上的产值。三是注重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竹沟镇的手工制造小提琴,年出口创汇1000余万美元,使“草根匠人”的精湛技艺得以传承。

(四)特色小镇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在本土文化资源挖掘和创意转化方面,部分小镇将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意结合,开拓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积累了产业意义上的生产要素。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结合政府引导和规划,打通了本地文化资源到产业资本转换的关键环节,将不断提升的传统工艺技术与产品、消费市场等产业要素进行动态整合,发挥文化生产力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部分特色小镇有效利用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产业特点,形成多产业融合的产业集聚区,成为河南省村镇经济发展的典范,成功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产业向其他产业转型中,南阳的石佛寺镇、穰东镇、洛阳的朝阳镇发展比较突出。特别是南阳的穰东镇把服装产业作为镇域特色经济的支柱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的全产业链,服装产品远销国外,形成服装产业10亿元以上级别的产值[2](12),带动周边经济迅猛发展,形成工业集聚区,具有其他乡镇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特色小镇发展的困境

不可否认,河南省特色小镇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从当前情况看,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出现发展趋同化,导致小镇整体建设进入瓶颈期。

(一)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力,整体规划过程中市场参与度不够

对照我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一批特色小镇以及国外比较著名的特色小镇如美国好时小镇(Hershey)、格林尼治基金小镇(Greenwich)等,它们多是市场资本选择的结果,其选址以产业发展需要为依据。如云栖小镇地处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地杭州,基金小镇是世界金融中心纽约的卫星城镇,这些著名的特色小镇前期发展主要依靠社会资本,政府在小镇特色化进程中发挥作用较小。

反观河南部分特色小镇,从顶层设计到招商引资再到具体的项目建设,多是依靠政府力主导,引入一两家大型企业进驻投资,投资项目各具特点,缺乏能形成协同效应的产业,也更难体现小镇的核心特色。市场的主导作用是特色小镇能展现其生命力的关键,政府使用行政力的“造镇运动”,不是形成产业聚集的要素,行政力代替市场机制配置土地、建立产业园区等方式已经被证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文旅类小镇居多,造成“千城一面”

河南省特色小镇定位在旅游型小镇、文创型小镇占比较高,三分之二小镇的定位均为“旅游+”类型,如“红色旅游”小镇、“原生态旅游”小镇、“农业生态”小镇、“某某文化”小镇,政府在原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聘请规划设计公司重新规划建设出的小镇,往往出现雷同的外观,缺乏独特的气质。“千城一面”“千城一产业”造成目标消费群体的审美疲劳,忠诚度下降,不仅使小镇失去活力,而且最终由于消费力不足造成小镇内部产生恶性竞争,不利于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以河南洛阳为例,仅洛阳市郊就有孟津县朝阳镇卫坡古村落、伊滨区倒盏村等村落,主要特色均是民俗文化古村落,村内很多建筑并非真正的古建筑,而是新建的仿古风格建筑,区内建筑物风格类似,产业模式也基本是纯商业,基本无特色可言。过度的旅游开发也导致资源浪费,投资回报降低,降低小镇的社会资本吸引力。

(三)产业聚集效应不够显著,房地产热出现

1.产业聚集效应较弱。浙江特色小镇之所以突显出不同的产业特色、达到产业聚集的效果,是数十年发展的积淀。而河南省大多数小镇,一方面,以传统工业或农业为主,虽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是品牌效应不明显。小镇传统产业形式单一且趋同,产业链不健全,在全国竞争力弱,一旦出现市场动荡,小镇的核心产业将无法抵御风险。另一方面,大部分小镇属于河南较贫困地区,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相对落后,综合承载力不足,大部分小镇在规划设计时,就已经出现产业项目相对疏散、功能叠加不足的问题,过度依赖旅游休闲业,产业之间关联效应低,产业特色不明显。

2.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从近年河南特色小镇建设来看,大部分小镇的发展模式是“旅游业+传统产业”。河南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很多小镇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当然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趋同化的文化旅游市场,建设现代化仿古商业综合体、农业生态休闲园区,极易被复制而丧失竞争力。大部分小镇传统产业过于依赖人口资本密集型的传统工业,技术上没有创新,就很难实现产业化,难以吸引创新人才来到小镇创业。

3.部分小镇房地产开发过度。在大多数特色小镇的顶层规划中,引入房地产业开发项目是小镇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按照小镇需求,引入合适的商业地产项目本是必要,但是部分小镇引入的高端地产项目,没有配合小镇整体定位,出现拆旧楼盖新楼现象,忽视小镇原有的民俗习惯,将原有的小镇特色风貌覆盖,导致从表面看完成了特色小镇建设任务,但是小镇缺乏内涵,更体现不出“小而美”的特色。而且这些地产项目,偏向于实现短期利益,缺乏房地产市场需求,导致土地资源和社会资本浪费。如赵堡镇陈家沟景区所建设的特色小镇商圈,在没有对旅游需求量进行有效分析的前提下,盲目建设商业楼盘,导致多数房产空楼,影响小镇总体发展。

(四)融资渠道多元化不足,融资风险增加

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主要以政府行政力为主导,建设中需要的大量资金多以财政拨款、土地出让、地方融资平台筹集,但是财政资金的投入往往会增加地方财政压力,可能会使政府通过其他途径将这些压力转嫁给企业,同时也对社会资本投入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地方企业的发展。

三、发展趋同化背景下河南特色小镇的建设对策

(一)科学选择“特色小镇”开发模式

国家发改、国土、环保、住建等四部委在2017年12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特色小镇主要由发改委牵头建设,无需以建制镇为基础,但是整体的建设标准更高。根据文件精神,未来特色小镇在建设中,应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体现布局上“小而美”、产业上“精而优”[3](29),部分特色小镇应逐步剥离前期建设中与体现小镇特色偏离较远的项目,防止盲目扩张,更要限制土地经济规模,将小镇房地产发展纳入到小镇特色化开发的总体规划中,服务于小镇特色产业。在开发过程中,应尊重小镇旧有的文化风貌,防止出现“拆旧房,盖新楼”的商业开发模式,尽量在原有格局上创新。加快小镇数字化建设进程,融入“智慧城市”理念,形成优质的生活圈,借力美丽乡村建设,建起一座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美丽小镇。

(二)提炼核心产业,不断创新,实现产业集聚效应

1.以核心产业创新驱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从河南15座“国家特色小镇”的发展情况看,大部分小镇侧重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同化情况明显,在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浪潮中竞争乏力。纵观国内外成功的特色小镇,基本都拥有自身的核心产业,如横店的影视业、云栖小镇的云计算产业等。虽然河南大部分“特色小镇”获批时都具有一定的特色产业基础,但是发展后期,产业创新度不够,导致大部分小镇过于依赖生态(文化)旅游业,该产业可复制性较强,不易作为小镇的核心驱动力。

河南特色小镇建设可学习浙江省的成功经验,将特色小镇产业进行分层分类,明确各特色小镇的定位。依托河南农产品生产加工优势以及装备制造产业优势,结合小镇具体情况,找准核心竞争力,并在小镇特色建设中注重提升,同时深度挖掘小镇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引进高质量人才,增加小镇核心产业的附加值。在此基础上,科学叠加文旅产业,对于地处城市郊区的小镇,可以依靠其区位优势,在小镇资源可承受范围内发展旅游项目,切不可贪大求全,影响整体发展。

2.以创新带动产业集聚。成功的特色小镇,很多都是以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为发展引擎升级而来。河南特色小镇在未来发展中,应重视产业集聚给地区带来的辐射效应,以产业园区4.0模式为发展契机,围绕小镇核心竞争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产业和村镇融合,引入科教资源,与世界贸易投资规则对接,培育出以小镇核心优势为主线的高端产业链,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丰富、技能熟练的高水平人才,形成一条完备的国内外产品销售渠道,辐射小镇周边地区,带动产业升级,建成宜工、宜居、宜游、宜学的特色小镇。

(三)提升政府的引导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当地政府应当改变原有的“政府投资”和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工作方式,转变工作思路,根据政企分开原则,组建投资公司,由投资公司主导对招商项目进行价值评估决策,制定符合小镇定位的投资战略。政府的工作重心则放在小镇总体规划和战略定位上,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小镇的配套设施与总体规划相匹配。 但考虑到与江浙一带特色小镇相比,河南特色小镇建设起步晚,资本吸引力较弱,政府可出台更为优惠的招商政策,建立更加高级别的招商推荐会,最好由省级部门牵头,将河南特色小镇汇集起来进行推荐展示,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例如可有重点地邀请在豫大型企业如河南建业集团等和知名度高的河南籍企业家了解特色小镇项目。但是在整个招商引资环节要做到政府引导,项目最终决策由企业和投资公司根据科学的市场价值评估决定。

(四)金融创新支持特色小镇发展

目前河南省特色小镇产业主要有文化旅游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等,金融支持在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门应出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符合不同产业需要的金融产品,进行金融创新,分步骤提供金融支持[4](54)。 第一步,小镇建设阶段,成立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基金、高水平人才引进基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主要用于改善小镇营商环境,挖掘特色产业优势,进行产业创新,夯实基础。第二步,在小镇发展初期,主要以信贷产品为主筹资,由政府出台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金融优惠政策,各商业信贷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如引入绿色金融理念,有倾向性地支持创新度高、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第三步,在小镇发展成熟期,可采用PPP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推动民营资本和政府资本结合,鼓励核心竞争力强、管理现代化的村镇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融资。在金融创新同时,也应注意风险的防范。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引导村镇企业或个人承包者建立保险意识,针对以农产品种植为主要产业的经营者,鼓励他们购买农业保险。在自然灾害等意外情况发生时,保险资金的引入可有效降低经营者损失,从而实现特色小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