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为例

2020-12-10周佳玮陈泉水

关键词:双创学院发展

周佳玮, 陈泉水

(东华理工大学 长江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并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在此大背景下,独立学院的发展不但满足了国家大规模扩招的总体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教育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我国独立学院的兴起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截至2019年,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共计254所(见图1),在校生近260万人。作为新时期技术革命和产教融合深化背景下的重要成果,独立学院一直秉持“双创”教育的办学思路,承担着培养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双创”人才的根本任务。但由于独立学院普遍对母体院校存在依附性及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致使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独立学院的发展[1, 2]。如何围绕“理论基础适度、专业特色鲜明、应用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办学理念,结合以培养“双创”人才为根本原则的办学特点,探索一条适应快速发展之路,已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新课题。

图1 全国独立学院数量统计

1 “双创”人才培养现状及模式

1.1 人才培养现状

2008年,《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经教育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开始施行。根据相关规定,独立学院正式由二级学院向民办普通高校过渡,招生批次也从最初的本三批次转向本二批次,形成了介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结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经过不断实践,部分独立院校开始采用“3+N”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前3学年内完成相应课程,最后1学年院方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设置不同方案,学生可根据自身定位进行多样化自主选择,以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以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为例,2015—2016年招录人数由1 654增至1 924,2017年由于专业结构调整致使数据有所下降,但随后呈稳步上升趋势(见图2)。

图2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招录人数注:数据来源于内部资料

长江学院专业定位以工学为主,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学科专业体系。截至目前,学院共设置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法学、汉语言国际教育、工业设计等26个专业,涉及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设计学7大学科门类(见图3)。

图3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学科结构及相关专业数量

就业率是反映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近年来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初次就业率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85%左右。从2016—2019年数据上看,长江学院共有10名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涉及教育、制造、电商、医疗等行业领域。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90%以上,升学及出国、出境人数相对稳定,参军及基层服务人员较少。

1.2 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其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3]。由此可见,全面推进“双创”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双创”人才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时期“双创”人才,已经成为当下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一般学科教学相比,“双创”教育对于创新性、实践性的要求更高,因此不能简单地运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授课,避免出现形式和内容的脱节[4]。

1.2.1 “学赛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赛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相关专业的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的。此教学模式能够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现场表现力等。学科竞赛惠及的不仅仅是参赛的学生、教师,大赛同时为更多的学生、教师展示和提高专业技能提供舞台[5-7]。

1.2.2 “师生工作室”的培养模式

“师生工作室”的培养模式是将课堂、教室与生产实践有效融合,打破传统课程教学的单一性,在以具体项目为依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由于项目所涉及的专业面广,要求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拓展,从而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升[8, 9]。以人文与艺术系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想会工作室”为例,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又能让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体会到责任与担当。

1.2.3 “学生社团”的体验模式

“学生社团”是学生以自愿为前提结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繁荣校园文化生活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与学校活动、延伸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平台,在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开发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在院系教师的支持和鼓励下,学生可以在保证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参与各类创意活动,不仅能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凝聚力,更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2.4 “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

“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是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理论性教学中穿插实践课程,以实现新时期高素质“双创”人才的教育目标。在原有的合作单位基础上,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10]。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场所,更能让学生在真正步入社会前了解和熟悉相应的行业流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激情,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与核心竞争实力。

2 “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 存在问题

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自身存在的弊端也不断显现。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双创”教育体系方面

独立学院“双创”教育理念不成熟,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照搬”的现象。换言之,独立学院的“双创”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母体学校教学管理经验,未能有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形成特色化“双创”教育理念,从而使得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理念跟不上潮流。同时,由于“双创”教育未能形成成熟的培养体系,所以“理论大于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双创”项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实际生产情况,但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程度不高,项目成果更多体现出“形式感”而非“实用性”。

2.1.2 “双创”师资配置方面

独立学院“双创”教育师资力量匮乏,在相关教学方面存在“身兼数职”的现象。目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一般以自聘教师为主,这其中大部分自聘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的研究生,缺少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因此,独立学院“双创”教育团队大都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组成,虽然具有一定基础理论,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双创”培训,更缺乏在企事业单位实践学习经历,致使其创新意识和实践指导能力不足,无法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双创”指导[11, 12]。

2.1.3 “双创”场地建设方面

独立学院“双创”实训基地条件有限,在实践活动中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独立学院为了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完善,容易忽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应教学设施更新速度较慢,多是淘汰下来的陈旧设备,实训效果难以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在设施上存在的不足,但由于校外实训基地是由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企业与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无法做到完全统一[13]。为顾及双方利益,致使校外实践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更多的是一种认知方面的实践。

2.2 原因分析

独立学院“双创”人才培养所呈现的上述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2.2.1 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匹配不高

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借鉴或照搬母体院校的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树立了独特的办学理念,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限制而未能达到预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独立学院正逐步脱离母体院校,“转设”之路已成为独立学院继续生存发展的最佳途径,但原本存在的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缺乏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导,独立学院要想在短时间内总结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困难,如果继续延用旧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缺乏创新创业能力。

2.2.2 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联系不紧密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各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相关技能人才。独立学院承担着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双创”人才的根本任务,所以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更应该紧密联系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制订符合所服务区域、行业和企业期望的相关专业教学与实训;培养学生“双创”能力,强化学生核心竞争力。

2.2.3 与公立本科培养定位的区分不明显

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介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之间,要想实现从“有其位”向“有所为”的转变,就必须明确自身的合理定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仿照普通本科定位于培养学术性人才,又不能仿照高职高专定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应该是有别于两者的“第三条路”。而现实情况是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普遍存在过度依赖母体学校的现象,并未结合自身生源特点和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区分不明显,致使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优势。

3 双创人才培养新路径

3.1 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树立独具特色的“双创”理念

独立学院的发展必须紧跟国家战略方针,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完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互有交叉、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双创”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双创”教育产教融合,切实有效地提升独立学院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必须全面认识自身不足,找寻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重点聚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配置,推进“产—学—研”紧密融合[14];必须建立健全“双创”教育制度机制,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形成上下联动、校企协同、师生共建、全员参与的“双创”教育新格局。

3.2 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培养符合发展规律的“双创”人才

独立学院要想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合作,推进学科协同创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区域内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紧跟“中国制造2025”步伐,培育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环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体化机制深入发展;必须争取地方政府和优秀企业的支持,在原有协同基础上进行合作方式再创新、合作空间再拓宽、合作深度再延展,最终打造独立学院和地区经济协同、互动式发展新模式。

3.3 明确“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现有的“双创”体系

独立学院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双创”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双创”人才成长规律为依据,以“双创”人才培养质量为评价标准,基于“双创”人才培养框架来规划和推进各项工作[15];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和“双创”教育任务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为核心,以更充分创业就业为导向,以更高质量创业就业为评价标准,推动和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以“服务地区、创新发展”为原则,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结构合理、适应需求、独具风格的专业集群,健全完善“双创”教育课程设置,有效整合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切实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4 结语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培养“双创”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必须明确自身定位,从方针决策、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等多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双创”人才培养之路。

猜你喜欢

双创学院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