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初期日美小麦协议及其影响研究:1946-1956

2020-12-09孟珍月

关键词:供餐援助面包

□孟珍月

[内容提要]二战结束后,美日签订了一系列与小麦相关的农产品协议,前期(美国占领期)以无偿援助协议为主;后期(日本独立后)以军事加经济援助为主的有偿协议为主。一系列的小麦协议使美国达到了长期占有日本农产品市场的目的;而日本则渡过了艰难的“粮食难”危机,并借美国之力完成了“米麦转换”和改善国民营养的目的。本研究对美国的小麦援助政策和日本的受援政策进行双向考察,探究1946-1956十年间日美达成的一系列与小麦相关的协议及其对日本主食乃至饮食结构产生的影响。

引言

自古以来日本人以谷物(尤以大米)为主食,历史上没有食用面包的习惯。明治时期,新政府为改变日本人的劣势体质,奖励摄取肉食、牛奶等具有欧美元素的高热量食品。借此风潮,明治7年豆沙面包在日本发展起来,但这时的面包只是零食[1],面包作为主食是二战以后。

战后初期,日美达成了一系列与小麦相关的协议,使日本渡过了艰难的“粮食难”时期,也正因此,主食米饭逐渐被面包取代,欧美型饮食迅速得到普及。目前我国学界对战后日本饮食西化原因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日本方面主要有:高嶋光雪的《美国小麦战略―日本侵攻》,站在批判的立场揭开了美国小麦战略的真相,指出美国制定的小麦出口政策,是为奴化日本的军事战略。岸康彦的《食和农之战后史》指出,战后日本采取小麦依赖进口政策,致使大量外国小麦流入,导致国内小麦业衰退。铃木猛夫在《“美国的小麦战略”与日本人的食生活》中指出,美国将剩余小麦和牛奶提供给日本,并资助“营养改善运动”,为的是改变日本人的口味。温娟在《战后日本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历史考察》中指出,美国早在终战初期就为农产品出口日本做出了一系列努力,而日本不断开放农产品市场,致使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

在战后日本饮食西化的相关研究中,研究援助国美国方面的因素较多,且集中在美国的援助策略上;而从小麦协议入手,对日本的受援政策,特别是对双方政府如何将相互利益作用于饮食领域的专题研究迄今未见。美国的小麦政策不会单独发挥功能,所以本研究对美国的小麦援助政策和日本的受援政策进行双向考察,探究日美达成的一系列与小麦相关的协议对日本主食乃至饮食结构产生的影响。

一、战后初期日本社会和国民生活状况

(一)战败后的社会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公告》应由盟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但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1945年8月,美国政府设“盟国驻日占领军最高统帅总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简称GHQ),任命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司令官。美国对日方针、政策,主要通过GHQ以向日本政府下达“指令”和“劝告”的方式经由日本政府贯彻实施,日本政府在GHQ的指令和监督下行使政府职能。美国把日本置于殖民地统治之下,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1945年秋,因为战争、天气等原因,日本粮食产量降到明治以后最低水平,稻米收获587万吨,比往年减收300万吨[2]。这是1905年以来日本40年不遇的大荒年,与1942年的1002万吨相比减产近一半。

战前日本从中国东北、台湾、朝鲜在内的前殖民地输入大米补充本土不足,而战后旧植民地的丧失,这部分成了无法弥补的缺口。此外,战后海陆军700万军人复员,320万海外撤退人员回国,消费人口急剧增加,加重了粮食危机。1945年10月15日,大蔵大臣涉泽敬三在接受美国UP通信社采访时说:“目前现状如果持续下去,到明年,日本将会有1000万人饿死或病死[3]。”道出了问题的严重性。

(二)战败后的生活状况

自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政府就对“钱和物”实施管制,一切资源均为战争服务。1940年开始对白糖、火柴等实行凭票供应,之后对大酱、酱油、酒、衣物等也实行凭票或凭证供应。大米越来越短缺,42年开始对大米实施统制。到了战争后期,已无米可发,便用糙米、挂面、土豆等代用品替代。战争结束后,代用品也短缺,经常迟发或欠发导致不断有人饿死。据GHQ编写的小册子《占领第一年日本粮食状况》记载:“东京所有配给加起来每人也仅有1,132卡路里的热量(1946年3月),这些热量难以维持生存[2]。”城市缺粮更严重,城里人将家中所剩无几的东西,拿到农村去换回米和薯,或到黑市高价购买食物和生活必需品。

1945年11月1日,饥饿的市民聚集在东京日比谷公园召开了“饿死对策国民大会”,要求政府确保粮食配给。1946年5月1日,东京50万人举行反饥饿示威游行;5月19日,在皇居外召开了25万人参加的“粮食获得人民大会”,并包围了首相官邸[4],抗议活动被麦克阿瑟平息。面对饥饿危机,日本政府发放军队储备粮解燃眉之急,并建议“GHQ”进口粮食缓解危机。事实上麦克阿瑟已预测到会发生严重事态,在暴动发生之前就与华盛顿方面交涉紧急调运了68万吨粮食,于46年5月至10月陆续发放,有效缓解了当时的危机[5]。

此外,驻日美军、亚洲救济联盟(LARA)、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美国占领地政府救済基金(GARIOA)、国際NGO等团体陆续展开对日援助。

二、美国占领期小麦协议

(一)美国援助下的学校供餐

“1945年,日本战后从饥饿开始。8月15日,日本被盟军降伏。东京到处是无家可归和饥饿困顿的人……孤儿们集聚的东京上野车站,多时一天有6人饿死[6]。”当时,教师团体和学生家长联合起来,掀起了争取儿童“生活权、学习权”的运动。

1946年3月到5月,美国政府粮食使节团和美国饥饿紧急对策委员会来日视察,对日本儿童的生存现状感到震惊,建议麦克阿瑟实施学校供餐救以助饥饿儿童。GHQ迅速召集文部、厚生、农林等省厅官员商议供餐事宜。同年12月11日,日本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学校供餐的普及奖励通知》,13天后在“亚洲救援公认团体”的物资援助下(后述)为东京、神奈川、千叶三地25万儿童,提供了实验性的免费午餐。对此,文部省表示“我国战后学校供餐的开始,是在经济困难和粮食不足的情况下,为救助儿童而采取的应急措施[7]。”为了纪念这一天,日本将12月24日定为“学校供餐感谢日”。

(二)LARA物资援助协议

亚洲救援公认团体(Licensed Agencies for Relief of Asia,简称LARA),是美国政府特许的民间慈善机构,1946年4月成立,本部在纽约。46年6月,LARA代表访日与GHQ和日本政府商谈救援计划的运营,达成了救援合意并签署了备忘录。与日本政府的协议如下:救援物资由厚生省负责接管,设LARA代表参加的咨询机构“LARA救援物资中央委员会”,且保证该委员会在日自由活动;与GHQ的协议是:同意LARA物资进入日本,但LARA代表在日行动,要在GHQ的管辖之下并服从GHQ的指令,即援助活动在GHQ的严格管控下展开[8]。

LARA第一批救援物资于1946年11月30日抵达横浜港,共载有450吨物资,主要是粮食、牛奶、衣服和生活用品等。47年1月,用LARA捐赠的粮食和日本原陸海军军用罐头,为全国300万城市小学生实施了一周两次供餐。内容为:每人每次提供180卡路里热量和15克蛋白质的“辅助供餐[9]”。虽然量少,可对当时的孩子们来说算是奢侈品了。

从1946年11月到1952年6月,在5年半的时间里,LARA本部共有458艘船向日本输送了小麦、牛奶、衣物、药品等大批物资,其中粮食占总量的75.3%。厚生省发行的“LARA纪念志”显示:日本“接受LARA救援物资总量为3347万7122磅”;外务省资料则显示:“由于横跨众多国家,涉及许多民間人士和民间团体,所提供的资金和物资总额不详,但数额庞大(按当时值算约合400亿日元)[10]。”

(三)GARIOA和EROA资金援助协议

美国官方援助为占领地政府救济资金(Government Appropriation for Relief in Occupied Area,简称GARIOA)和占领地经济复兴资金(Economic Rehabilitation in Occupied Areas,简称EROA),从1946年开始47年加大了力度,两项援助资金均从军事预算中支出。

1947年秋,用GARIOA和EROA资金从美国进口大批脱脂奶粉和部分面粉,开始了一周两次的“牛奶供餐”(有时提供罐头、面包等),从此牛奶正式登上日本儿童的餐桌。

1950年7月,用GARIOA和EROA捐赠的面粉和牛奶,为东京、大阪、广岛等8大城市135万小学生,首次提供了面包、牛奶、菜肴俱全的“完整供餐”。关于主食提供面包的理由,文部省资料显示:1.面包适合牛奶;2.弥补米食过度的缺陷,可使孩子们的食生活更卓有成效。完整供餐受到师生和家长们的好评。

可是,没有享受完整供餐的地区提出了强烈抗议。在此压力下,文部省制定了完整供餐扩大计划书并递交给了GHQ。GHQ的答复是:如果日本政府保证今后能协助推进完整供餐,可以考虑批准。日本召开内阁会议回复:学校供餐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日本对此培养模式将全力以赴。“此培养模式”就是“面包+牛奶+菜肴”的完整供餐模式。也就是日方承诺未来为学生提供面包加牛奶的美式供餐模式(此时美国已为未来小麦贸易暗中铺路)。基于日方的态度,美国加大了对日粮食援助力度。从1951年2月起,完整供餐扩展到全日本所有地方城市。面包牛奶型完整供餐,成为美国食文化进军日本的先驱性事件,为之后大规模的小麦协议奠定了基础。

日本外务省资料显示:“从1946年到51年近6年间,日本接受美国占领地政府救济资金(GARIOA)和占领地经济复兴资金(EROA)总额约18亿美元,其中13亿美元是无偿援助,按现值换算约12兆日元的庞大援助。如果没有此项援助,日本复兴无法想象[10]。”GARIOA和EROA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

日本独立后,美方提出了返还GARIOA和EROA资金的要求,双方虽然有过分歧,最终于1962年1月签订了将总额4億9000万美金,按年利2.5%,分15年偿还的“GARIOA·EROA协议”。

三、日本独立后日美小麦协议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出现农产品过剩现象。二战期间,美国将剩余粮食作为军粮运往欧洲和亚洲战场;战争结束后向欧洲诸国输送,援助其复兴(此为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爆发后,又运往朝鲜战场,所以,美国剩余小麦一直销路顺畅。

可是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完成、各国经济逐渐恢复及朝鲜战争的结束,特别是1953年、54年,连续两年小麦获得世界性大丰收,美国的小麦销路陷入困境。此外,美政府的高价政策,导致国际价格竞争力弱,加重了小麦等农产品的过剩。艾森豪威尔执政以后,支持价格弹性化,将剩余粮食向海外倾销,从而有效缓解了国内库存问题(后述)[11]。

(一)MSA小麦协议

1951年9月8日,日本签署了《旧金山对日和约》重新获得了独立,这意味着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无偿援助到此结束。作为完整供餐的主要财源之GARIOA无偿赠送的小麦,于同年6月底结束援助,学校供餐陷入危机。

要求继续供餐的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在舆论压力下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从52年4月起全国所有小学实现完整供餐,国库补贴小麦价格的50%;牛奶则由家长负担。这样一来家长负担反而上涨。据文部省资料显示,当时全国11600所实施供餐的学校当中,有3200所停止供餐;有四分之一的儿童因付不起食费,终止在校用餐。此外,1953年天灾导致稻米大面积歉收,学校供餐再陷危机。

这时,日美签订的MSA和PL480小麦协议,成了救命稻草。朝鲜战争结束后,美苏关系恶化,美国改变对日政策,由原来的经济援助,转换成经济加军事一体化援助原则。因为日本具有战略重要性,稳定日本政权、加强其军事力量,对美国来说意义非凡。1954年3月,日美签订了《共同防御援助协定》、《购买农产品协定》、《经济措施协定》、《保证投资协定》四協定,合称MSA協定。主要内容是美国向日本提供经济援助,日本则要扩大国防力量,即美日共同承担防御义务,以捍卫美在东亚的利益。根据MSA協定,同年7月日本设防卫厅,下设陸、海、空三军自卫队,组建总兵力15万余人。按照《购买农产品协定》和《经济措施协定》,日本从美国购买5000万美元的小麦,其中小麦货款的80%(4000万美元)给美国,用作驻日美军在日购置物资用;20%(1000万美元)赠送日本,用来创建自卫队。

农业植保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必然环节,但是传统的农业植保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而在小型无人机设备的使用下,能够对各区域进行规范化作业,弥补人工植保、机械植保的不足。同时,要想更好地展现无人机设备在农业植保中的地位,则需不断优化无人机结构、提高无人机质量、优化植保手段等,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MSA协议规定可用日元购买小麦,这对日本来说是极大的魅力。因为歉收,需要比往年进口更多的粮食,这样一来可以节约一大笔外币;还可获得1000万美元的赠送。日本将MSA协议认定是美国对日新援助,采取小麦依赖国外进口,改变之前推进的粮食增产(粮食自给)政策。决策前日本设“粮食对策協议会”,由政府高官、学者,农业、企业、金融等团体代表25人,召开10次粮食対策協议会,商讨日本粮食问题。结论是:为减轻国家财政压力(米比麦贵)、节省外币及改善国民营养,同意国家的“米麦转换政策”,即将原来的大米进口转换为小麦进口。这是稻米增产无望、粮食无法自给,输入不可避免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后作出的决定。

MSA签订两个月后,日本就出台了《学校供餐法》,明文规定“谋求以面粉为基本形态的学校供餐的普及与扩大[12]。”由此可知,《学校供餐法》以“食用面包”为前提。当时的文部大臣大达茂之曾说:今后的食生活转移到米面混合状态,以纠正偏重米食倾向。

(二)PL480小麦协议

1954年7月,美国出台了《农产品贸易促进援助法》,简称PL480。由于MSA协议中的经济援助仅限于军备用,不可用于经济建设,且5000万美元的小麦,不足以填补当时的不足。所以,日本与美国又签订了没有用途限制的PL480协议。PL480主要内容如下:

1.可用本国货币购买美国农产品,且货款可后付(可长期借贷);

2.该国政府从美国购买的农产品,可转卖给该国民间,所得款项与美国协商后,一部分可以用于该国经济建设;

3.第2条款项的部分资金,美国可在该国用于宣传美国农产品和开拓市场用;

4.可将美国农产品无偿赠与贫困阶层、自然灾害、学校供餐等。

协议1和2,有助于粮食进口国的经济发展,但3与4又限制了该国的农业发展,且试图改变被援助国的饮食偏好。美国根据协议3,筹措到了在日农产品宣传和市场开拓费;依据4将剩余小麦和牛奶无偿捐赠给日本学校。

1955年和56年,日本与美国连续两次签订了PL480,购买了总计4亿4500万美元的以小麦为主的剩余农产品,同时获赠大量面粉和脱脂奶粉。赠送部分美国规定仅限于学校供餐用,并与日方达成如下协议:

1.美国将供餐用面粉分4年赠与日本,每年渐减四分之一(第一年10万吨,第4年为2万5千吨);

2.日本政府在4年间,要维持每年18万5千吨的小麦供餐(面包供餐)。

也就是,美国逐渐减少赠送,日本逐年增加购买。减少部分,需从美国有偿购买以维持每年18万5千吨的面包供餐。美国很清楚,面包供餐不会在4年后结束,如果主食是面包,副食自然会是肉、蛋、奶及乳製品。这些原料都要依赖美国进口,且面包用強力粉日本不能生产(至今日本从美国进口大量小麦)。让孩子们从小记住面包牛奶的味道,以培养长久客户,美国的小麦战略可谓久远。而日本,独立后再获捐赠,苦于没有外币的大蔵省和学校供餐未超预算的文部省,如天掉馅饼,各方皆大欢喜。

PL480签订之后,日本相继建成大型面包厂,以供庞大的面包需求。MSA小麦和PL480小麦大量涌入日本,陆陆续续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不但对日本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日本饮食结构带来了根本性改变。铃木猛夫指出:“从1945年后半期,美国开始有意图地向日本展开小麦倾销攻势。特别是1954年成立PL480以后正式展开的剩余农产品倾销攻势,一般叫‘美国的小麦战略’,当然并不指粮食难时期基于善意的粮食援助[14]。”

四、奖励面食与营养改善运动

(一)明治以来的主食之争

1952年7月31日,日本公布了以增进国民健康为目的的《营养改善法》,将“奖励面食”定为国策。奖励面食政策出台,与战前的“主食争论”有关。从明治中期开始,脚气病成为日本国民大病,年间有1~2万人死于脚气病。军医大校高木兼宽对海军进行了兵食改革。他将主食米饭改成麦饭,副食中加入肉食和牛奶,从而有效抑制了脚气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然而却遭到来自陆军方面的强烈质疑。脚气争论,即主食争论由此拉开了序幕。到了大正末期,脚气病有了结论,是常食大米导致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营养失调症。小麦比大米含有更多的维生素B1,因此,改变主食可以有效预防脚气病的发生。可是直到二战前日本人的法定主食依然是大米,脚气病一直困扰着日本人。

战后,伴随着海外小麦大批进入,日本政府决定借机改变日本人的主食,以根除国人的脚气病。这也是稻米获得大丰收,粮食供需好转后,日本继续签订小麦协议的原因。所以,学校供餐定为面包以及极力推进“营养改善运动”,是日美双方共同的意愿。

(二)奖励面食事业

为了长期且安稳地让日本消费小麦,美国于1955年制定11项“奖励面食计划”,将总费用4亿2千万日元(1,165,034美元)分配给厚生省、文部省、农林省。如:扩大普及农村学校供餐所需5735万日元给“日本学校给食会”(文部省所管);制作、运营“料理讲习车”所需第一期费用6840万日元给“日本食生活協会”(厚生省所管);培养面包师所需3882万日元给“全国食生活改善協会”(农林省所管);生活改良普及员进修培训所需2244万日元和奖励面食的广告宣传所需7330万日元给“全国食生活改善協会”(农林省所管)[15]。以上是美方奖励面食的第一期活动资金,是开拓日本市场总费用中的一部分,其总体情况至今尚不明朗。

据当时的食生活協会副会长赤谷滿子说:美方提供了相当充足的推广经费,其中含支付十二辆料理讲习车、瓦斯、食材、人头费等1亿数千万日元。关于营养改善运动资金的出处,不但日本国民,就连拼命工作的营养师们,也都以为是在为厚生省工作。

奖励面食事业双方政府并没有签订协议,因为如经日本国会审议,担心会变成政治问题而导致计划流产,所以双方商定日方相关各省下设第三方机构(财团法人),其法人与美国民间团体“俄勒冈州小麦种植者联盟”签约。于是,日方紧急成立“日本学校给食会”、“日本食生活協会”、“全国食生活改善協会”,分别与俄勒冈州小麦种植者联盟签约,并出面实施奖励面食计划,日本各官厅与美国农务省在背后监督资金运用。虽然日美政府都没有出面,但幕后实际操纵的是双方政府,日本的幕后是厚生省,美国实际提供资金的是农业部。

(三)营养改善运动

“营养改善运动”,是在美国授意和经济支援下,由日本厚生省推进的奖励面食、倡导多吃副食,普及欧美型饮食的运动。

日本对美国制定的奖励面食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厚生省在其管辖的各地营养学校,强化欧美型饮食的营养学教育:“面比米更有营养”、“肉是优质蛋白质”、“牛奶易于吸収钙”等,这是当时支撑营养改善运动的“现代营养学”理论。

日本食生活協会从1954年开始,开着料理讲习车,载上营养师奔赴全国各地,巡回举办料理讲习会。宣传现代营养学知识,并由营养师演示西洋料理的做法,现场品尝,所到之处大受欢迎。所用食材主要有面粉、牛奶、豆油、肉、蛋、乳制品等。美方规定演示料理至少一品要使用面粉。

料理讲习车以主妇为对象,在全国举办了2万场讲习会,动员了200万人,自制教材散发2,700万册,还与保健所联合举办营养教室,为地方营养改善以及洋食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国食生活改善協会从全国招来数十名面包师,聘请美国人教授美式面包制作技术,培训结束后面包师们回到地方开办“面包制作讲习会”。仅1956年就开办了200场面包讲习会,培训了1万名面包师。该协会还在全国策划了面包节,并以营养改善的名义动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车、甚至小型飞机来宣传。

1957年,NHK开始播放“今日料理”节目,专门介绍咖喱饭、炸薯饼、炸肉排等西洋料理的做法。这一系列规模空前的营养改善运动,使面包、牛奶、西洋料理为全民所熟知,日本饮食迅速西化。

五、结语

战后初期,美国用剩余小麦和脱脂奶粉帮助日本渡过了难关,这一时期的援助包含着人道主义的救济,对日本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日本独立后签订的MSA和PL480剩余小麦协议,以日元支付、抵息长期借贷及部分捐赠等方式援助日本,为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对日援助政策中,美国始终以国家和本国农场主的利益为重。由于早在占领初期就做了一系列努力,所以美国用近乎完美的手段处理了本国剩余农产品问题。

此外,无论是前期的学校供餐还是后期的营养改善运动,都是日美政府共同合议,并建立在法律基础上推进的。所以,普及欧美型饮食将米饭变成面包,是日美政府共同期待的结果。与其说是美国精心策划了改变日本人主食的小麦战略,倒不如说是日本政府借美国之力,有意主导了主食大转换。

据2011年总务省统计局公布的“家庭收支调查”显示,一般家庭购买面包的支出首次超过了大米,这是1946年开始该调查以来首次出现的状况。战后大米消量一直下滑,“远离大米”现象越发严重,显示了日美小麦协议在饮食领域的长足影响。

猜你喜欢

供餐援助面包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校校外供餐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 发文加强学校校外供餐管理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学校校外供餐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高速动车组厨房布置及设计原则探究
“好吃”的面包灯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2批受援助名单
面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