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承继与现代创新:现代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观察

2020-12-09邓善凤

关键词:试验区乡土伦理

□邓善凤

[内容提要]当前的农村文化,横向看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凹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协调;纵向看也是时常受到“人心不古”的苛责,处于文化发展的历史低点。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可能还是由于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社会历史传统断裂,乡村传统文化已不在;现代元素缺失,现代乡土文明尚未形成。那么,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就要在承继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推进现代文化创新,从传统与现代两个维度推进当下乡土文化的建构,掀起一场全新的乡土文化建设运动,从而在乡村社会形成新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乡村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显然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举措,而乡村文明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其实,早在上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就有通过文化复兴推进乡村建设的路径。然而,随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中,农村传统文化不断受到革命思维的冲蚀,尤其是建国后的几十年中,传统文化在不断向前的革命运动中走向式微,改革开放后市场社会而非市民社会的发展路向也是对传统农村社会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与此同时,在农民个体化基础上经由个体意识崛起进而建构现代社会的发育进程尚在途中,与其相契合的农村现代文明的建构也是举步维艰。由此,传统乡村文化走向式微,新型农村文化尚未成型,农村文化在百年变迁中破坏有余,创新不足,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农村文化的贫瘠,尤其是农村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迷失,又反过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危害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由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的重建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而农村文化重建又必须从传统性的挖掘与承继和现代性的创新与建构两方面入手,全面建设新型的现代农村文化体系。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以下简称“新农村试验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承继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树立现代文化内核,跟进现代文化风尚,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建设既具传统乡土特色又富有现代时代气息的新型乡村文化。

一、贫瘠的荒漠:乡村社会文化问题分析

在很多农村地区,文化的贫瘠不仅仅表现在浅层面的文化样式单一、文化活动不多、文化交流不足、文化氛围缺乏,更表现在深层次上的传统文化遗失、核心价值迷失、乡土伦理丧失、公民意识缺失,而后者能否重建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甚至对于乡土中国而言,现代乡村文化的建设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精神根基。

(一)传统文化遗失,乡村文化断根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我国乡村社会积淀了古朴而又丰富的乡土文化,承载着悠久而又厚重的农业社会文明。然而,这宝贵的传统文化却在当今社会遗失了,乡村文化面临着断根的窘境。乡村文化的遗失,集中表现为传统民居的消失、农耕文明的消逝、家户传统的丢失。现在的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急剧转变,思维方式与发展目标迅速变迁,农村传统村居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已将自身特色遗失殆尽,农村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缺乏“农”味的粗糙版的城镇。在新农村试验区,农居已经全然没有岭南特色,大多是一个图纸盖起来的两层半的混凝土结构的“火柴盒”。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文明在新农村试验区也已经难觅其踪,“刀耕火种”般的粗放式种植在蔓延,甚至出现了农地的大面积抛荒现象。农村家户传统也正在丧失,无论是取名时的辈分淡化,还是代际之间的关系紧张,都呈现出了家户传统的现代危机。当前乡村文化根在何方,已然成了一个疑问,乡村文化亟需一次寻根之旅。

(二)核心价值迷失,农村文化失基

“不学礼,无以立”,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有其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念。建国后,社会核心价值观也一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然而不能不面对的是,我国乡村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核心价值匮乏危机。传统小农社会孕育并承载着乡土社会整个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受到冲击并消失殆尽,而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又未能真正嵌入乡土社会,广大农村地区价值倾向多元甚至是处于混乱状态。人为什么而活着,人该怎样活着,对于这些本体论的问题,乡村社会内部缺乏一个基本的共识,乡村文化也就丧失了最核心的根基。与全国大多农村地区一样,新农村试验区内也面临着核心价值的迷失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喧嚣中,试验区农民在价值选择上无所适从,是坚守传统道德的操守,还是在经济浪潮中追名逐利,二者理论上虽不存在直接的对立,现实中却面临着无奈的抉择。更为严重的是,“老实人吃亏”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不管黑猫还是白猫,赚到钱就是好猫”也开始成为农民的共识。

(三)乡村伦理丧失,农村文化丢魂

“守望相助,患难相恤”,传统乡村社会有一整套内在的伦理体系。勤劳致富、节俭持家、互帮互助、谦逊好学、孝敬慈爱等等,组成了农村社会伦理的关键词。然而,就当今社会而言,传统社会伦理的丧失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勤劳而不致富培养了乡村社会投机取巧的心态,“面子”观与享乐主义思维扼杀了节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日趋冷漠的人际关系挑战着互帮互助的乡村传统,甚至连最基本的“孝敬”二字也成为农村社会最难以言说的隐痛。由此,支撑着整个乡村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伦理体系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乡村文化的发展丢失了灵魂,失去了活力。就新农村试验区而言,十多年的砂糖橘种植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得村民没有人再愿意辛勤劳作,而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简化环节,并毫无顾忌的使用化肥农药,乡村传统伦理在问题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消失殆尽。此外,作为传统文化保持较好的华南客家村落,也已经开始出现代际关系之间的紧张,甚至在养老问题上出现了冲突,乡村伦理亟待重建。

(四)公民意识缺失,农村文化失序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一直以来,里根的这句话拷问着人们的公民意识,激励着人们的奉献精神。在现代乡村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其实还不是这种高层次的奉献精神的丧失,而是更低层次的公民意识的缺失。可以说,中国社会正在走向个体化,但这种个体化是一种无序的个体化,实在难以经由这种个体化实现个体意识的觉醒,进而建构起一个西方式的公民社会。个体化进程中农民权利意识上升,义务意识下降,并未能成功的塑造独立的公民人格与公民意识,乡村文化也由此处于一种现代化进程中的无序状态,而不是现代化完成之后的公民社会文化氛围。新农村试验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地农民更多的期待政府的扶持与企业的捐献,而对于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对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义务与责任缺乏担当,甚至可以说是逐步的陷入了一种病态的依赖。“共产党有的是钱,什么都缺就不缺钱。(新农村建设)哪里用我们自己出钱,共产党的钱不花白不花”,乡村文化陷入了主体意识缺失的无序状态。

二、现代性迷失:乡村文化式微历程探究

可以说,乡村文化的贫瘠,尤其是传统乡土文化的式微,是与我国近代百年的现代化努力紧密相连的。现代化进程中对现代性的锐意追求,尤其是在现代化路上的一系列错误与阶段性迷失,成为导致大变革时代乡村文化产生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而现代乡村文化的滞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现代化尚在途中,现代性呈现不足。

(一)近代百年革命冲击传统价值

百年近代史对于中国而言,既是屈辱史,又是启蒙史,传统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中艰难的开启了现代化进程。而中国现代化进程又是一个伴随着外争独立、内争民主的革命过程,革命是中国近代百年史上的主旋律。由此,对于乡村中国而言,近代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现代性以及革命性对乡土社会的冲击,这种冲击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深刻的改变了农村,尤其是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价值。从维新思潮到革命思潮,从洋务思想到实业救国,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精神,从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从国家政权下乡到乡土建设运动,古老的乡土社会卷进了文化的剧烈变迁之中,人们的核心价值观也在一次次思潮中被启蒙、被改变。受西方思潮影响最深的广东,从近代开始就受到了更为猛烈的价值冲击,传统价值观遭遇了最为强烈的挑战。而作为近代革命中心的广东,更是引领着中国的思想发展潮流,向传统文化价值发起了一次次的冲击,在改写着中国历史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乡村社会的价值取向。

(二)人民公社迷梦侵蚀乡土文化

百年近代史之后,对乡土社会文化产生更大破坏性冲击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下的人民公社迷梦。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乡土社会在外嵌思想的支配下卷入了一场脱离实际的乌托邦狂飙。人民公社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千百年来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并刻意的与传统文化划清界限,“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穿插其中、此起彼伏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乡土社会,否定了传统文化,破坏了乡土伦理,侵蚀了乡村文明。当然,源于乡村农耕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传统文化的内核在运动式的革命与再革命思维下还是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乡土文化与革命伦理在乡村社会并存,农村同时存在着明暗两种文化样式与伦理道德,互为表里,并行不悖。新农村试验区范围内的农村也是在革命的喧嚣中传承着乡村文化的内核,当年积极参与“四清”运动的人民公社社长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宗祠修缮理事会的理事长,积极参与组织宗祠的修缮以及宗祠内每年举行的祈福仪式,这或许就是两种伦理并行发展最好的诠释。

(三)市场社会形成腐蚀乡土伦理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乡村社会。理论上讲,市场经济必然发育出公民社会。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先天畸形,后天缺钙,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起点决定路径,人民公社这一改革的制度起点就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具体到农村,人民公社时期形成的农村集体经济成为制约农村生产要素流动、阻碍农村完全市场经济形成的重要因素。而更为严重的是,农民在走向个体化的过程中重权利而不重义务、重利益而轻责任,走向了一种无序的个体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未能发育出一个西方式的公民社会,而是在革命体制放开后迅速生长出了市场社会,经济利益成为考量一切的根本。正是在这样一个市场社会下,乡土伦理开始受到毁灭性冲击。“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互助思想成为奢望,“上养父母、下恤子女”的基本伦理受到挑战。新农村试验区所辖区域也是迅速卷入到市场社会之中,外出务工兴起使得乡村社会有了很大的流动性,价值取向变化使得村庄“三老”遭遇能人挑战,利益过度追求直接腐蚀乡村基本伦理。

(四)多元文化交汇造成价值迷失

现代乡村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城市,各种价值观念在此交汇,各种价值取向在此共存。可以说,多元价值的存在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为农村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新的契机。但与此同时,多元价值的共存也造成了农民的价值迷失,农民在价值大变革的时代迷失了自我。显然,选择并不是非黑即白,不是全然的坚守传统社会伦理或无保留的接受现代文明。多元文化的碰撞不仅存在于农村社会,而且呈现在每一个农民身上。更为严重的是,多元文化齐头并进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劣币淘汰优币的现象,“老实人”吃亏成为农村的无奈,“跟不上时代”成为老思想们的自嘲,多元文化的存在在农村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价值迷失。在新农村试验区,客家的传统文化传承相对较好,紧邻珠三角的区位又使得现代价值观念传播较强,这就使得该地区存在严重的价值迷失与价值对立,乡村社会在价值上丢失了自我。

三、创造性重建:农村文化再度起航

长期以来唯物史观的影响让我们更看重经济发展对文化进步的决定性作用,而有意无意的忽视了文化发展对经济的巨大推进作用,更未能真正的认识到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由此,乡村文化的贫瘠就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发展,也再次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农村文化重建,也必将是从传统承继、现代创新两个方面着手的创造性重建。

(一)挖掘传统文化内核,重建乡土核心价值

农村文化重建,首要的就是要挖掘传统文化内核,重建乡土核心价值观。乡土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相契合。具体而言,要弘扬勤劳、节俭、孝敬、互助等传统文化精髓,并以此为内核,打造新的农村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积极挖掘传统乡土文化内涵,通过“美丽家庭”、“感动大田十大人物”评选等活动,挖掘并弘扬乡村典型,逐步形成人人以勤劳节俭为荣、以孝敬老人为荣、以帮助邻里为荣、以重视教育为荣、以奉献集体为荣、以保护环境为荣的新的文化底色,并逐步由金钱导向的价值观向幸福导向价值观转变,形成了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并在新农村试验区内重建了健康的乡土核心价值。

(二)紧跟社会发展方向,推进农村文化发展

农村文化重建,还要吐故纳新,紧跟社会发展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挖掘时代元素,将时代发展的最新思想成果纳入到乡村文明中,尤其是注意乡村物质发展以及乡村对外交流增强基础上乡村文化发展倾向,文化重建体现时代特色。新农村试验区在新文化构建过程中就十分注重现代文明成果的利用,在复归传统的同时,锐意创新。乡村代际关系方面,重建“反哺”模式、重扬孝顺文化的同时,引导老年人转变观念,逐步建构“顺承”模式,从而两者结合,打造和谐代际关系。乡村社会管理方面,在传承传统管理模式、发挥乡贤作用的同时,在个体意识崛起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公民意识的提升,从传统乡土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过渡。

(三)突破文化发展桎梏,实现现代文明对接

农村文化重建,必须打破文化发展的桎梏,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乡村传统文化,尊重农民的文化选择,引导而不强制,弘扬而不灌输。尤其是要摆脱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僵化思维,借鉴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成果,挖掘人类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大度接纳并积极弘扬现代价值观。新农村试验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政府的指导与村庄明白人的引领作用,十分注重村庄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十分注重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样式。同时,通过自治下沉激活基层民主,通过法律下乡提升法治意识,通过产权改革为个人经济自由基础上全面的自由发展奠定基础。总之,新农村试验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勇于突破文化发展桎梏,积极与现代文明对接。

(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农村文化重建,在创新理念的同时,也必须要结合现实,尤其是要适应当下农民充分流动起来的现实,积极借助现代科技传播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农民的流动意味着农村文化传播的广度加宽,难度加大,这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传播乡土社会文化,弘扬乡村社会伦理。新农村试验区在运用熟人社会中乡村舆论进行宣传的同时,积极借用手机等现代文化传播终端,通过短信、飞信、微信等软件进行文化信息传播。更为重要的是,新农村试验区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卓越村务管理平台”,其中涉及文化建设模块,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实现乡土文化传播的信息化。

猜你喜欢

试验区乡土伦理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中国
自贸试验区建设制度创新案例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