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空间”视角下的文化传播策略

2020-12-07陈鸿瑶

传媒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陈鸿瑶

摘要:有效的文化传播,关键在于使不同文化主体间形成“第三空间”,找准跨文化身份、寻求文化接口,促使文化主体形成对待不同文化的“第三种视角”,所以,在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中,还需要我们从小处着手,构建共同经历、关注共同情感、聚焦共同价值观,搭设共情桥梁,通过文化产品构筑文化交流的“第三空间”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关键词:第三空间 文化传播 文化共鸣

“第三空间”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y提出,在文化传播中,它指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介于多种文化之间的“中间地带”,这是一个通过文化主体跨文化的探索和协商而形成的共通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同文化和谐互补、共生共赢,不同文化主体平等对话,不同文化的特质不会被抹杀和淡化,而是被包容和理解;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形成超越民族、地区、国家的价值基础,从而真正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互传播。

一、中国文化传播的新趋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历史悠长,文化积淀丰厚,现有的文化语境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地域距离”“心理距离”带来的“文化鸿沟”是文化传播中无法回避的难题,所以曾经为推进我国文化的国际交流,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花费巨资翻译出版的经典唐诗宋词、甚至现代文学作品的英文译本,在国外图书馆的借阅量并不大;国内大火的电影《无极》《画皮》《夜宴》等在国外市场会出其不意地遇冷,曾经投入了巨大热情和带着强烈期待的文化传播行为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传播渠道逐渐灵活多样,传播内容逐渐丰富生动,中国文化传播成绩斐然,其中不乏成功案例,国产动画片《京剧猫》已经在传达正义、勇敢价值观的同时把国粹京剧文化带给了东南亚的广大观众;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地理频道合拍的纪录片《鸟瞰中国》、与美国探索频道合拍的《运行中国》、与英国BBC合拍的《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用“聚焦共同主题,关照普适性情感诉求”的方式引发了不同文化圈受众的广泛关注,使发展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人的家国观念成功走进了世界人民的心里;关注女性精神表达的古装电视剧《扶摇》《延禧攻略》也在海外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故宫的文创产品更是“惊艳了时光”,成了海内外知名的“网红”。可见,如果利用好个性化的文化背景来对差异文化进行合理阐释,文化差异反而会成为文化传播的驱动力,推动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然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所以我们还应注意到,在对差异文化进行阐释时,成功的文化传播产品往往特别注重通过关注文化共同点来引发文化共鸣,构建起多元文化得以交流的“第三空间”,从而实现传播者与受众的心灵沟通。

二、运用“第三空间”视角助力中国文化传播

“第三空间”的跨文化传播者需要借助文化敏觉力和创造力,寻找不同文化间的交集或接口,作为文化传播的出发点。“不同文化间的交集或接口”几乎是成功破解文化传播困境的密码,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创造性地赋予它不同的存在形式。如何利用文化产品来触摸到“不同文化间的交集和接口”,提升异域文化感知的温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传播中不仅要有“自我意识”,还要有“对象意识”,要将“我”与他者之间形成融合的“我们”。

1.构建共同经历。“理解了,一切都可以原谅;原谅了,一切都可以理解。”理解,是沟通的前提,而构筑共同经历为相互理解、制造文化接口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路径。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行说贵州》正是基于这样的编写理念。区别于以往国内自编对话或选编英文原著来编写英语教材的方式,这部旅游英语教材的课文取自18个“老外”对贵州18个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或村寨的讲述。这18个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汉语的学生,七年间多次来贵州居住,走进当地人的生活,学习贵州的民族文化,他们不但对贵州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有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而且“用地道的英语向世界讲述贵州的风景与人文故事”。遥远的中国、偏僻的村寨、陌生的语言丝毫没有冷却这些“老外”探索中国文化的热情,相反,七年间共同生活的经历引发了他们强烈的文化共鸣,构筑起了文化交流的“第三空间”,他们已经超越了单一的文化身份,成为新的文化主体,并开始自觉地以“第三种视角”来看待中国文化。正如《行说贵州》的作者之一、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简小滨所说,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我们要有共同的意愿,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感同身受”的现实体验,也提供了理解和沟通的精神家园,因为这是属于“我们”的生活,印着“我们”的共同记忆。

2.关注共同情感。家是温暖的港湾,爱是最美的语言,对家乡的回望,对亲情的怀念,是人类共有的情愫,这种平凡的情感,却对全球受众都具有普适性。2019年3月,由越南GAMI集团与中国山水盛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一台艺术剧目《会安记忆》在越南会安市首演成功,该剧目自公演以来,上座率居高不下,演出现场常常掌声不断,赢得了世界各国游客的高度评价。《会安记忆》的成功经验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就是双方主创团队把“乡愁”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愫作为其思想内核,它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情感,诉说着人类共通的情怀。在思乡的情绪中,游客模糊了种族,淡化了国度,相信越南的文化之美连同中越两国艺术家倾情奉献的艺术之美,也在这无国界的氛围中扎根在了所有观众的心里。同样,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情故事的回忆录式绘本《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向9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讲述了温馨而琐碎的中国家庭故事,平淡的生活中酝酿着平凡的爱情,却不失温暖和浪漫,这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却也是“世界大多数人的一种集体情感共识”,可见,这种恰当利用共同情感这个“接口”来主动融入国际文化格局的做法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正确打开方式”。

3.聚焦共同价值观。虽然文化心理因素会因受众的民族、地域、个人经历等有所差异,但是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一直存在稳定和相通的要素,例如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歌颂,对坚忍忠诚的肯定,当然也有对贪婪欺骗的唾弃,对残忍欺诈的愤恨,这些带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观念,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一直存在于世界人民的心理结构中。两年前,蓝海云全球传播融媒体平台上播出了一个普通中国牧民的小故事,却被七亿海外观众点赞,包括美联社在内的567家不同类型的海外媒体报道了这个牧民的故事,中国的治沙模式一时间吸引了全世界赞许的目光。这部名為《沙漠牧民新生活:巴布的一天》的短片讲述了在亿利资源集团建设沙漠生态经济的过程中,被沙漠困扰的牧民巴布一家如何结束了十平米泥草房子的蜗居生活,住上了宽敞结实的新房子,并且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新的生活。这个记录治沙前后巴布一家人生活变化的小故事,以其真实质朴的讲述打动了亿万观众,以其特有的大力量向世界传递了保护生态环境、担负国际社会责任、关注人类命运的中国企业形象。如果说“全球本土化”是中国文化传播应有的核心理念,那么寻求文化传播中的共有价值观就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切实“抓手”。

4.搭设共情桥梁。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伦理道德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操,但却常常隐藏在形式各异的艺术形式中,对于异国受众来说,这些文化艺术形式遥远而陌生,往往需要我们提供恰当的解读才能搭设起共情的桥梁,为这些共性的道德内涵揭开神秘的面纱,使异国受众真正感受到这些陌生的艺术形式带来的人类精神文化之美。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成功把中国传统京剧剧目《白蛇传》《锁麟囊》带入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这个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堪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次创新”,而能够成功把这种陌生的文化艺术形式完美呈现给美国观众并得到接受,得益于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在演出开始前主持的一场40分钟的讲座。讲座中,观众了解了京剧故事的内容,透视了故事中蕴含的爱恨情仇,并学习了欣赏京剧的基本知识。带着强烈的好奇和探索的热情,观众当然会极为投入地去捕捉舞台上的每一个瞬间。由此可见,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是一颗颗珍珠,只有我们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智慧而策略地赋予其恰到好处的传播途径,搭设起共情的桥梁,才能使异国受众看到它应有的光彩。

三、结语

无论是《行说贵州》的共同经历,《会安往事》氤氲的“乡愁”,《沙漠牧民新生活:巴布的一天》背后中国企业的智慧和担当,还是《白蛇传》中的相爱和背叛,都足以突破民族和国界带来的壁障,渗透至不同受众的思想和情感领域。文化产品若折射了普适性的伦理指向,就找到了不同文化的交集和接口,也就有更多机会产生文化共鸣,在不同文化间形成“第三空间”,从而更容易赢得受众的认同。

近期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火爆异常,引起了海外无数粉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虽说李子柒传播中国文化是无心插柳,但她的成功却不能不说为我们探索文化传播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有人说“李子柒顶100个孔子学院”,我们无可否认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但是与李子柒的清新动人相比,孔子学院的面孔未免过于严肃,相比之下,无意而为的李子柒的田园诗更显示出了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和“京剧、旗袍、中国结、高铁、5G”这些静态的文化符号相比,李子柒的短视频何以更为动人?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恰恰来自于她在短视频中构建出的“第三空间”文化,没有国界肤色的区别,每个人都渴望在她的视频里共享她对生活的热爱、她在浮躁喧嚣世界里的超脱从容,这是人类世界里共同的精神追求。正如蔡康永所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快乐,而是平静。正是李子柒的轻灵和淡定安慰了每一颗工业化时代躁动不安的心灵,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平静和祥和。因此,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平凡中国人勤劳善良、智慧包容的文化产品,不但更好地演绎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而且柔和的产品风格也更容易为世界所接受。看似一个小视角,却成就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大成就。从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文化传播的路径不是展示文化的独特性,而且寻求差异文化的共通性。

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是人类共谋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才能做到心灵相通;共谋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鉴,才能驱动思想的进步,为世界发展注入活力。谋求文化上的多元互鉴,强调文化多样性,就必须尊重不同的文明形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推动实现人类文明创造性进步。我们希望传播中国文化,渴望世界倾听中国故事,从而营造公正、和平、包容的人类社会氛围,这不但关乎人类的共同命运,更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祈望,如果说这一伟大的构想是壮阔的乐章,那么如何触动世界人民的心弦,形成文化共鸣,还需要我们从小处着手,构建共同经历、关注共同的情感、聚焦共同价值观、搭设共情桥梁,通过文化产品构筑文化交流的“第三空间”,使文化产品成为人类心灵的回声,能够超越文化隔阂来温暖彼此,从而促使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第三空间”中实现“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面向汉语国际教学的负面评价副词立场表达研究”(项目编号:18BYY12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叶洪,王克非.探索跨文化传播的“第三空间”[J].求索,2016(05).

[2]余传友.国家形象与纪录片的文化自觉——以《鸟瞰中国》和《航拍中国》为例[J].电影评介,2017(17).

[3]赵澄澄.“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今传媒,2016(02).

[4]宋海燕.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下的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传播[J].中州学刊,2015(11).

[5]孫芊芊.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文化认知与选择性接受——以日本热血动漫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

[6]傅谨.中国文化应注重“人格化”传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1-01.

[7]丰子义.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出“中国文化 世界生产”之路[N].北京日报,2019-08-05.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票房拯救了电影拯救不了文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