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2020-12-06周丹红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奥尔夫小节音乐

周丹红

(江苏无锡市查桥中学,江苏 无锡 214104)

“游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善于采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游戏掌握理解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在游戏这个载体中加入音乐的元素。比如音调、音色、节奏、声乐、舞蹈等,让学生爱玩的天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释放,身心得到发展,不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在完成学习各种音乐知识、技能、体验学习过程后可以将音乐中的真善美转变为本身的一个品格素质,促使音乐教学向着人性追求美的本真回归,实现以人为本之教育终极目的。

一、打破传统师道尊严,转变师生关系,营造学生敢于自我表达的课堂氛围

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 ”将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定位在尊者的地位 ,学生得到一切知识都由教师来负责。荀子则多次谈及师生关系,“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荀子·修身》,在荀子看来,“可以为师的重要条件甚至不是博学,还必须要有尊严,令人敬畏。“且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荀子·强国》“上者”虽然指的是君上,但也折射出师生之间像上下级关系,学生只能像下级应和上级,就如回响应声音,影子像原形。荀子甚至强调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要“师云亦云”,更为苛刻的是“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荀子·大略》。这里的“畔”同“叛”者,说话不遵从师教称为叛离,背叛老师的人,不要说贤明的君主不用你,朝中的士大夫就算在路上遇见也不会和你说话。如此观念之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常常显得沉闷,教师往往过于注重乐理知识的讲解,形成教师偏重于自我示范演练,学生是当然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求知欲难以唤醒。在 《民主主义与与教育》一书中,杜威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的成长。可见,教师如果秉持传统的尊者地位,不肯为学生营造合适的课堂环境,把新课程赋予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中要求重视学生人的地位,唤醒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审美、激发兴趣的目标任务是难以进行回归和完成的,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二、音乐游戏多样化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内在潜能提高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无论哪门学科的教育,何种方法的教学都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游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采用有趣好玩的形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出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传统的歌曲教学课堂中,“教师范唱——学生跟唱”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氛围呆板而枯燥,难以激起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音乐游戏作为一种先进的、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入中学音乐教学中,可以明显调动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歌曲《龙的传人》,节拍为四四拍,二分、四分、八分节奏单纯,表达了龙的传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卡尔·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就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受奥尔夫的教学理念的影响,笔者没有采用张明敏的乡村抒情版本,而是选择了王力宏的摇滚加蓝调的版本进行教学,把学生分为两组,A组学生唱旋律,用手辅以动作表达歌词,B组学生则负责嘴巴说着“咚呲哒呲”,手即兴敲拍点附和A组的歌唱,曲终双方进行交换的游戏方式进行教学,实践证明,相比原来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活泼的天性在音乐的律动和歌唱以及互相的配合中得到了尽情释放,一个个小龙人可谓活泼可爱、栩栩如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只是一个帮助学生表达思想和情绪的组织者,带领者。再如八年级上册广西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阿哩哩”是歌曲情感表达的焦点所在,也是游戏的重点配合所在,同样采取分组游戏的形式,一组手敲双响筒负责唱前半句,一组配以串铃唱后半句的衬词“阿哩哩”,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走向,分别采用上滑音、下滑音、正常、弱声等来即兴歌唱每一句“阿哩哩”予以表达彝族青年男女的高兴心情。因为出于本能地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学不会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过程中有学生创造力得到释放,随着双响筒和串铃,伴着歌曲的起承转合,居然出现了摇滚中的怒音来进行对唱,作品的音乐感染力一下增强,这种自然流露的游戏形式明显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创造力的萌发,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进入最佳状态。教师则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和完成音乐教学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八年级上册如《爱我中华》《孤独的牧羊人》等还有很多歌曲都可以采取类似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少盯一点“出成果、得奖出成绩”

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学生表达思想和情绪的本能欲望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至于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反观我们的音乐教材的设计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现的,教师也已经习惯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模式,严厉地对待学生,教学目的就是冲着“出成果、得奖、出成绩”,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违背人的天性难以实现内心情感的启迪和兴趣的激发。由于在音乐方面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容易忽视他们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他们在音乐学习中作为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以及创造性。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先育人,重视感性,再教音乐,回归人本”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而这和新课程的课改理念也是一致的。面对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音乐欣赏《瑶族舞曲》,主题一的音乐欣赏,为了有效实现学生对该段音乐的理解,教师可以加入竖笛演奏该段民族经典。把学生分为三组,A组吹主旋律,B、C两组分别吹简单的中音和根音进行和声,为了帮助学生体验瑶族舞曲中“欢快”两个字的意境,教师要求B、C两组学生以不同的节奏类型多遍伴奏,体现欢快的场面,这样的要求让学生脑洞大开,如第一遍学生提出每小节吹二分音符“哒—啊”进行和声伴奏,第二遍有学生改为每小节吹两个四分音符哒—哒进行和声伴奏,第三遍每小节改为“哒哒—哒哒”两个八平节奏,第四遍每小节改为在第三遍的基础上后半拍进行休止变“哒哒—哒空”两个八平节奏伴奏,第五遍每小节改为在第四遍的基础上前半拍进行休止变为“空哒—哒哒”予以伴奏,第六遍每小节在第五遍的基础上进行切分变为“空哒—啊哒”予以伴奏,第七遍每小节在第五遍的基础上变为“空哒哒—哒哒”,即第一个八平变为前八后十六予以伴奏,以此类推,学生还提出多种其他如全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进行伴奏,却更加热烈体现了欢歌庆舞的场面。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思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就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递,生命内涵的领悟,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的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有天性。两位大师都一致重视教育对人天性的重视而非狭隘的“出成果”,记着先哲的教导,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情感、天性的感化、启迪,于“慢”中使学生逐渐成长。

四、树立教学目标,设置竞争小组和竞争对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体验音乐作品

游戏化教学不仅要注意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多样化,更要注意游戏和教学目标相结合,重视日积月累。有的学生对歌唱没有兴趣,有的学生有兴趣但缺自信,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手段,通过定期举办音乐会的形式,以比赛的形式开展歌手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树立榜样的作用,以点带面,激发激挑战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音乐游戏将音乐与游戏融合为一体,分组竞争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投入游戏,让他们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中完成对音乐的体验和感悟。比如在七年级上册《茉莉花》一课中,教师把学生分组后,让不同组的学生,男生、女生不限来分别表达这首歌曲的情境、来对歌词中少女“摘”一朵茉莉花的动作进行表演比赛,得分高的组胜出,其中有的男生表演的动作用“掐”“拉”来说根本一点不为过,往往引来哄堂大笑,笑后也更加明白了作品中少女羞涩的形象,今后更加注意进行柔和的演唱。初中学生大多好动爱玩,教师创造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是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的,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喜爱、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作品。

综上,游戏教学法实质上就是不让学生在课堂上久坐不动,如七年级下册音乐欣赏《帕米尔的春天》是自带新疆特色的7/8拍,123—1234的律动感,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别拍大腿、拍手臂、拍手来体会,进而感悟塔吉克民族人民淳朴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赞美之情。由此,学生通过游戏的参与和体验,使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自然而然逐日提高,学习潜能得到激发,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总之,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要善于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此来不断地带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素养,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奥尔夫小节音乐
符号分析视角下的“奥尔夫热”
奥尔夫音乐联合体育游戏对轻中度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奥尔夫音乐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音乐
节节草的秘密
音乐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